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02-21王云
王云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204)
心房颤动属于常见的心脏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研究表明,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房颤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科学控制与治疗。临床常规该疾病患者的方法包括控制心室率、复发率以及有效维持窦性心律,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等,临床针对该疾病患者的治疗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整体治疗有效率仍较低,易发生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对治疗方法进行改进,采用更加科学的治疗,确保治疗效果稳定性[1]。华法林抗凝治疗作为治疗该疾病的用药方法,在医院中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本研究旨在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51~78岁,平均(64.45±4.12)岁。试验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50~78岁,平均(64.48±4.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130078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治疗:300 mg/次,1次/d,药物需在饭后服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试验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钠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HB1022123)口服,依照患者病情,结合国际化标准比值进行药物剂量测试,治疗初3 d剂量为2.5~4 mg(年老体弱及糖尿病患者半量即可),比值控制在2~3;3 d后可给维持量2.5~5 mg/d(可参考凝血时间调整剂量使INR值达2~3),剂量的增减需控制在0.6~1.2 mg,1次/d;因药物起效缓慢,治疗初3 d由于血浆抗凝蛋白细胞被抑制可以存在短暂高凝状态,如需立即产生抗凝作用,可在开始同时应用肝素,待充分发挥抗凝效果后再停用肝素[2]。
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1)心功能指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血清钾值。(2)不良反应:低钾血症、高醛固酮、电解质紊乱。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恢复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恢复更加理想(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NT-proBNP(pg/ml)6min步行距离(m)血清钾值(mmol/L)对照组49 514.82±62.34 367.82±33.34 5.12±1.68试验组 49 176.05±34.47 437.89±46.98 3.46±1.32 t 24.783 3.462 2.097 P 0.000 0.000 0.040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并可引起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存在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恢复更加理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
华林法属于香豆素类抗凝类药物,可抑制维生素K合成凝血酶,进而抑制其发挥作用,缓解临床症状,并且药物作用持久,可减少凝血酶诱导血小板反应,全面提升治疗效果。华林法属于一外消旋混合物,主要由2种光学活性构成,在进入消化道后可以快速吸收,药效持续时间较长,且该药半衰期较长,可以维持至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的恢复,直至其逐渐减弱,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理想的治疗,保证整体的治疗效果;华林法应用至房颤患者中,可以及时抑制凝血因子生成血栓栓塞,有效防止血栓的扩展及蔓延,并且可有效控制血栓的脱落[3-4]。
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因素包括医院、患者自身及药物3个方面:首先,医师对于该治疗的重视程度不足,担心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大,在药物使用期间引起出血;在患者方面华林法自身无法达到溶栓的效果,药物使用后的溶栓作用依据患者自身的各项机制,因此在给药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对剂量进行控制,需要频繁进行抽血测试INR,对于患者而言增加了治疗难度;就药物自身而言,华法林治疗效果容易受到富含维生素K食物及某些药物的影响。临床医师需对上述问题进行关注,采用该方法时需要谨慎[5-6]。
综上所述,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症状改善更加显著,并且治疗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