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术在重症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2-21李正安
李正安
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福建南平 354200)
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属于神经外科疾病范畴,主要由于患者脑部受到外界高能量作用而受创,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和致死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是病情严重的重症脑外伤患者[1]。重症脑外伤患者伤后往往存在自主呼吸减弱情况,为保持其呼吸通畅,需尽快实施机械通气治疗,而机械通气治疗需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置入导管以连接呼吸机开展通气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气管切开术在重症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常规气管插管治疗的4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与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的4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设置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1~82岁,平均(56.53±8.74)岁。试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82岁,平均(56.19±8.8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经临床辅助检查确诊为重症脑外伤;具备机械通气指征,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家属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合并颈部、咽部肿瘤;合并呼吸系统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气管插管治疗:经口腔或鼻腔将气管导管插入至气管内,气管导管留置在外的一端与呼吸机连接。
试验组施行气管切开术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位,在其肩部垫一枚软枕;于患者颈前正中环状软骨下缘-胸骨上窝上方一横指处,采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于颈前正中处做一长2.5 cm的切口,逐层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至颈前肌群,暴露气管前壁,采用探针对气管进行探查,回抽见气体后,将导丝插入,在导丝引导下切开气管软骨环,撑开气管前壁,将气管导管置入,妥善固定,缝扎止血,逐层关闭切口,将导管与呼吸机连接。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的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预后结局。(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工具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总分0~45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2]。(2)肢体功能评分:评估工具为Fugel-Meyer量表(FMA),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强。(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评估工具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预后结局:评估工具为格拉斯哥预后指数,将预后结局分为5个级别,1级即死亡,2级即植物生存,3级即重度残疾,4级即轻度残疾,5级即预后良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
试验组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s)
表1 两组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s)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
组别 例数 带管时间 呼吸机使用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40 11.52±2.08 10.37±2.23 14.58±2.19试验组 40 9.43±1.89a 8.14±2.01a 12.39±1.97 a
2.2 并发症
对照组发生2例堵管、1例肺部感染、2例咽喉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试验组发生2例皮下气肿、2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MA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 P<0.05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FMA评分 ADL评分对照组40治疗前 28.73±5.32 61.48±6.52 65.32±6.71治疗后 23.28±3.85a 70.59±8.43a 73.49±8.25a试验组 40治疗前 28.59±5.46 61.62±6.40 65.59±6.45治疗后 19.54±2.67ab 81.65±10.27ab 82.97±9.56 ab
2.4 预后结局
试验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结局比较(例)
3 讨论
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创伤性病变,主要是在外部高能量应力作用下发生的颅脑创伤,患者脑部受创后,其神经功能往往会受到损伤,病情凶险,且发展迅速。重症脑外伤患者的病情更加危重和复杂,在短时间内可能发生快速变化,故临床上需对重症脑外伤患者予以积极治疗。
一般情况下,由于重症脑外伤患者伤后陷入昏迷状态,自主呼吸逐渐减弱,甚至丧失,易引发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为保证患者呼吸通畅,急诊治疗时需对患者开展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以建立人工气道[3]。现阶段,临床上关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多采取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其中,气管插管主要是经口腔或鼻腔,将气管导管插入至患者气管内,将导管连接呼吸机,可为患者开放气道,开展机械通气治疗,有利于保障患者呼吸通畅。但随着临床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气管插管在临床上应用的逐渐增多,研究发现,气管插管易增加患者咽喉损伤的发生风险,不利于患者预后,导致治疗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4]。气管切开术主要是指切开患者气管,将气管导管置入气管内,连接呼吸机为患者开展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开放气道,给予患者有效辅助通气,有利于促使患者尽早恢复自主呼吸,且可方便后续护理工作的实施,如人工排痰等,还可减少患者咽喉损伤,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有利于减轻对患者经口进食的影响[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气管切开术可缩短重症脑外伤患者的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患者并发症风险,安全性较高。治疗后,试验组NIHS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气管切开术相比于气管插管可更加明显地改善重症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为气管切开术缩短了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使患者能够尽早脱机进行康复锻炼,改善其预后。
综上所述,气管切开术用于重症脑外伤患者治疗中,可缩短带管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而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