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复杂断块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认识
2020-02-21唐人选吴公益
唐人选, 梁 珀, 吴公益, 陈 菊, 梁 翠
(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泰州采油厂,江苏泰州 225300)
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的构造复杂,地层非均质性强,水敏严重,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采出程度低。2005 年,在CN 断块泰州组油藏进行了注CO2开发先导性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 年,注CO2开发逐步推广到其他“三低”(低渗透、低效开发、低采出程度)断块油藏;2015 年,又逐步推广到“三高”(高渗、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藏及底水稠油油藏。截至2018 年12 月底,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已有9 个区块规模化注CO2,共有69 口采油井,其中37 口井注CO2开发,有同步注CO2开发,也有注水转注CO2开发,累计注入64×104t CO2,占注气驱总注入量的97%,平均换油率0.312 5。注CO2区块中部分低渗透油藏采用水平井开发,部分采油井进行了压裂改造。
统计分析发现,地质特征类似的区块注CO2开发效果差异较大,同一区块不同开发单元的开发效果差异也较大。目前已有研究大多数针对特定的油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注气参数优化及注气效果预测[1-5],但没有验证实际开发效果和模拟预测结果吻合度,因此,这些文献资料的借鉴意义不大。为了弄清引起CO2驱油效果差异的原因,笔者对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9 个注CO2区块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影响CO2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规律有了基本认识。
1 注CO2 区块油藏概况
苏北盆地先后有13 区块进行了注CO2开发,其中9 个区块形成了规模,且均取得了较好的注气效果。9 个区块的油藏基本参数见表1。
表 1 苏北盆地9 个注CO2 区块油藏基本参数Table 1 Basic reservoir parameters of 9 CO2 flooding blocks in the Subei Basin
从表1 可以看出,低渗透油藏中深2 160.00~3 150.00 m,储层孔隙度13.0%~20.1%,储层渗透率4~47 mD,储层压力22.50~40.82 MPa,储层温度74.3~110.0 ℃,地层条件下原油黏度3.78~19.85 mPa·s,储层有效厚度5.1~38.8 m,混相压力22.11~29.34 MPa,储量(49~212)×104t。对低渗透油藏,初期进行注水开发或直接注CO2开发。中高渗及普通稠油油藏中深1 649.70~2 364.60 m,储层孔隙度26.68%~28.40%,储层渗透率93.7~1 394.0 mD,储层温度75.6~81.3 ℃,地层条件下原油黏度7.60~5 335.87 mPa·s,储层平均有效厚度2.9~25.4 m,混相压力17.2~18.5 MPa,储量(124.5~167.0)×104t。对中高渗及普通稠油油藏,初期进行注水开发或靠天然边底水驱动。
总体而言,苏北盆地注CO2开发区块的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统计的9 个区块渗透率突进系数1.82~4.45,变异系数0.5~1.0,储层中等偏强水敏。
2 C O2 驱油效果影响因素
基于苏北注CO2区块油藏基本参数,结合现场实践,分析井型、压裂情况、注气前油井初产量、注采比和注气方式等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程度。
2.1 井型
苏北9 个注CO2区块的69 口采油井中,直井48 口,水平井21 口,其见气见效情况分别见表2、表3。
表 2 注CO2 区块直井见气见效情况Table 2 Flooding effects and gas production in vertical wells in a CO2 flooding blocks
表 3 注CO2 区块水平井见气见效情况Table 3 Flooding effect and gas production in horizontal wells in CO2 flooding block
由表2 和表3 可知,直井CO2驱的见效率达到67%,明显高于水平井。
注CO2开发不见效水平井日产油归一化产量叠加曲线如图1 所示,注CO2开发见效水平井日产油归一化产量叠加曲线如图2 所示。
图 1 注CO2 开发不见效水平井日产油量叠加曲线Fig. 1 Normalized daily oil rate superposition curve of a non-affected horizontal well after CO2 injection
图 2 注CO2 开发见效水平井日产油量叠加曲线Fig. 2 A normalized daily oil rate superposition curve of affected horizontal well after CO2 injection
由图1 可知,注CO2开发后,不见效水平井产量递减快,3 年后平均单井日产量不到1.7 t。由图2可知,见效水平井产量稳定或递减慢,3 年后平均单井日产量达到4.1 t。可见,井型对CO2驱油效果有较大影响。
2.2 压裂情况
苏北盆地9 个注CO2开发区块中,21 口水平井进行了注CO2开发,其中15 口井进行了压裂,6 口井未进行压裂,其见气见效情况分别见表4 和表5。
表 4 注CO2 水平井压裂后见气见效情况Table 4 Flooding effect and gas production of CO2 flooding in 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s
表 5 注CO2 未压裂水平井见气见效情况Table 5 Flooding effect and gas production of CO2 flooding in non-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s
由表4 和表5 可知:15 口进行了压裂的水平井中,见效井仅2 口,占13%;6 口未压裂水平井中,见效井3 口,占50%。可见,是否进行了压裂,对水平井CO2驱油效果有较大影响。
2.3 注气前油井产量
对苏北盆地注CO2见效井的日产油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6。
由表6 可知,见效井的增油量与其注气前产油量密切相关。注气前产油量高的,注气见效后产油量增幅大;相反,注气前产油量低的,注气见效后产油量增幅小。
进一步统计分析注CO2见效前后日产油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3 所示。从图3 可以看出,见效前后的日产油量几乎呈线性关系。
表 6 苏北盆地注CO2 见效井日产油量统计Table 6 Statistics on the oil production of wells with effective CO2 flooding in the Subei Basin
2.4 注采比
图 3 注CO2 见效前后日产量之间关系Fig.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oil rates before and after effective CO2 flooding
注CO2采油初期生产气油比较低,为原始溶解气油比。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各井开采程度不同,油井见气周期不同,部分井套管内CO2体积分数、生产气油比逐渐增大,最后当气油比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油井发生严重气窜,几乎不产油。通过岩心注CO2驱油试验可知,高气油比驱替阶段油井仍有一定产油量,仍然是注CO2开采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较高的注采比(注入CO2地下体积/采出原油地下体积)。室内试验对矿场开采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实际开发中对经济效益有要求,注采比过大则开发成本较高,因此需要找出合理的注采比。
对苏北CZ、TN 和ZJD 等3 个主力区块日产油量与注采比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得到了两者的拟合曲线,分别见图4、图5 和图6。
图 4 CZ 区块注CO2 采油井日产油量与注采比的关系Fig. 4 The relationship curves of daily oil rate and injection-production ratio of CO2 flooding in wells in the CZ Block
由图4—图6 可知,注CO2采油井的日产油量随注采比增大不断递减,但综合分析3 个区块日产油量与注采比的关系,稳产期最佳注采比应在2.5 左右。
2.5 注气方式
注气方式主要有注水后转注气、直接注气、注气后转注水3 种。
图 5 TN 区块注CO2 采油井日产油量与注采比的关系Fig. 5 The relationship curves for the daily oil rate and the injection-production ratio of CO2 flooding well in the TN Block
图 6 ZJD 区块注CO2 采油井日产油量与注采比的关系Fig. 6 Relationship curves for the daily oil rate and injection-production ratio of CO2 flooding well in the ZJD Block
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中,CN 泰州组、TN 阜三段、JN 油田、ZC 垛一段等油藏为注水后转注CO2开发;XB 区块垛一段底水稠油油藏由天然能量驱转注CO2吞吐;CN、TN、ZJD 和CZ 区块注CO2后,由于气油比增大,进行了水气交替注入;另有多个区块进行了同步注CO2开发。统计分析这些油藏的生产数据发现,注CO2后的增油效果与注气方式关系不大,与注气前油藏含油饱和度有较强的相关性。
3 C O2 驱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
3.1 井型和压裂
从表2—表5 可以看出,水平井注CO2后见效率很低,尤其是水平井压裂开采见效率更低。分析认为,应该可以归结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地层天然微裂缝发育。由于低渗透油藏埋藏深,一般存在天然微裂缝,当油藏埋深超过900.00 m后多会产生垂直裂缝,水平井可以穿过这些微裂缝,形成连通网络[6]。水平井进行压裂改造,会导致地层天然微裂缝扩张延伸,在注采井距几百米情形下,这些纵横交错微裂缝很容易将注采井沟通,若人工裂缝方向平行于流线方向,更容易造成气体突破。用天然能量开发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是一种理想的井型;但对于注气开采,水平井恰恰是不好的选择[6]。另外,水平井压裂增加了地层裂缝,人为加大了地层的非均质性,使水平井见气周期更短,气窜更严重,最终采收率更低[3,7]。
2)水平井流动阻力小[6],气体易突破。以一注一采为例,在注采井距相同、产量相同、注采压差相同前提下,水平井为线性流,阻力小,而直井为径向流,阻力大,水平井见气周期短于直井。
3)水平井易气窜。低渗透油藏储层多而薄,水平井穿插各个小层,各小层纵向非均质性导致其容易气窜。特别是相对于直井而言,水平井控制面积较大,近井地带为线性流,气体流动阻力小,因而气窜更严重。
4)油藏厚度较小。当油藏厚度较小或原油黏度较高时,一般采用水平井开采[6]。但薄油层过流面积小,原油黏度高,相同注入压差下气体运动更快,水平井见气周期更短。苏北低渗透油藏埋藏深,储层温度相对较高,地层原油黏度低,低渗区块横向黏度变化不大。因此,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气窜与原油黏度相关性不大,但油藏厚度有一定影响。
另外,因苏北低渗透油藏埋藏较深,压实作用明显,砂层泥岩含量高,层间泥岩隔层多,纵向渗透性较差,水平井初产及累计产油量均不如直井。
3.2 注采比
注采比一般高于1,但注采比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注采比太低,见效周期长,产量低;注采比太高,见气周期短,容易引起气窜。因此,注采比过高或过低,注气效果均不理想。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选择注采比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1)复杂低渗透断块油藏大多为半封闭断块,层间、平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外溢;2)滞后注气要考虑地层亏空,较高的注采比能很快提高地层压力水平;3)为确保油藏处于混相,保证地层压力略高于混相压力;4)当气油比较高或采油井气窜后,地层压力下降,为维持一定的产量,就必须逐渐提高注采比,以保持地层压力处于一定的水平。
苏北盆地有的区块注采比较高,但日产油量下降幅度小,这主要是油藏均质性较好,采油井压裂少,且未采用水平井开发,气油比虽然不断增大,但气窜井较少。有的区块日产油量随着注采比增大急剧下降,分析认为是对水平井进行了压裂,人为增强了油藏的非均质性,气窜严重,导致井底附近温度降低[8],原油黏度增大,原油流动阻力增大。因而,注采比越高,日产油下降越快。
3.3 油井产油量
无论是注水开发还是注气开发,油藏必须得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即必须得有一定的储量支撑。对于注水转注气开发井而言,最好的判断参数就是油井注气前的产油量和油藏的剩余储量;对于同步注气开发井,油藏要有一定的自然产能;对于注水转注气或弹性开发转注气开发,必须优化注采井组,落实井组的采出程度,一般选初期产量较高、产量递减快和采出程度低的注采井组。
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数据验证了上述说法:注水转注CO2区块见效井组,见效井主要分布在剩余油富集区,且有一定的产油量;同步注CO2开发的苏北CZ 阜三段、SD 阜三段和HZ 阜三段,有较明显效果的是自然产能较高的CZ 阜三段;对比注水转注CO2区块的井组,位于剩余油富集区的洲18 井组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剩余油富集区一般分布在构造高部位与断层遮挡处、注水不见效的低渗地带、被砂埋的注水井下部、注采流线较弱区域、正韵律地层上部、高含水稠油等区域。剩余油富集区均为注水未波及区,动用程度低,注水转注气开发效果较好,吸入剖面明显改善[9],注CO2后动用程度提高,单井产量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分析认为,之所以注CO2效果好于注水,是因为气体扩散性好于水,另外CO2具有膨胀、降黏、降低界面张力等特性,CO2驱的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均好于水驱[4]。
4 结论及认识
1)注CO2开发低渗透油藏时,井型和压裂对开发效果都有影响,直井的驱油效果好于水平井,未压裂井的驱油效果好于压裂井。
2)注CO2开发低渗透油藏时,过低的注采比和过高的注采比均得不到很好的驱油效果。苏北盆地低渗透油藏注CO2开发时的最佳注采比为2.5左右。
3)油藏注气前的产量越大,CO2驱油效果越好。对于高含水二次注CO2开发,油藏既要有一定的产量,也要有一定的剩余储量,以保证注CO2高效、长效。
4)注气方式对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注CO2开发效果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