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2020-02-21刘涛
刘涛
河南新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新县 465500
选取2018-03—2019-02间在我院接受手术的7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实施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全身麻醉。现对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镇痛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患者,ASAⅠ~Ⅱ级,体质量53~68 kg,平均57.8 kg。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1~78岁,平均65.40岁。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52~76岁,平均65.34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1-2]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静脉滴注0.04 mg/kg咪达唑仑注射液、4 μg/k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0.30 mg/kg依托咪酯注射液、0.10 mg/kg维库溴铵注射液,实施麻醉诱导。静脉泵注1.50~2.50 mg/kg丙泊酚注射液,25μg/mL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依据手术需要间断静滴维库溴铵。观察组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于第一腰椎和第二腰椎间常规硬膜外置管,注射5 mL 0.375%罗哌卡因及3 mL 2%盐酸利多卡因。
1.3观察指标(1)麻醉前、麻醉后1 h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后1 h、6 h、12 h的疼痛程度,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
2 结果
2.1血流动力学麻醉前2组患者的MA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 h,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较麻醉前有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注:与本组麻醉前比较,aP<0.05
2.2术后疼痛程度观察组术后1 h、6 h、12 h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中枢神经和心脑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均会发生退行性变化,体质较差,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力降低,麻醉和手术风险较高。因此,选择应激反应小,可预防发生呼吸抑制及保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的麻醉方式对保证手术效果十分重要[3-4]。全身麻醉是骨科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多采用阿片类药物、异丙酚以达到镇痛效果。但其用药剂量较大,常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而且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术后康复[5-6]。
我们对70例接受手术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实施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全身麻醉,经对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镇痛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比较,结果显示,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术中MAP、HR、SpO2水平及术后1 h、6 h、12 h的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全身麻醉的患者,与有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7-8]。充分表明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下肢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并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作为首选的麻醉方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