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颂歌
——读《陇上百村纪事》有感
2020-02-21姜兴中
姜兴中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我读完了由文霞、刘国华、魏翔主编,读者出版集团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陇上百村纪事》一书。该书通过对众多村社脱贫路上的具体人物、事件、场景的记述,较为生动地再现了千里陇原脱贫攻坚战的动人画面,读来令人感动。从最东边的子午岭到最西端的阳关镇二墩村,从关山腹地到秦岭深处,从大夏河畔到甘南草原,从陇中黄土地到河西走廊的玉门关,到处都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场。
《陇上百村纪事》一书,记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即实事求是、因村施策,注意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深入挖掘脱贫对象自身的优势和内生动力,实现科学脱贫,有的发展林果业,有的种植中药材,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发展村办企业,有的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旅游,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热情地讴歌了这一过程中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讴歌了舍弃个人利益,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的帮扶干部,讴歌了先富起来不忘家乡的“能人”们。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绝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严正有力、掷地有声,成为深入人心的警句、金句;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这次甘肃之行,脱贫攻坚依然是习近平高度重视的重点内容。到八步沙林场,习近平拿起开沟犁同林场职工一起劳动。习近平对他们说,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福民新村,他强调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陇上百村纪事》真正让人体会到,这是一本贴心贴地,是新闻宣传与报道战线上的“陇上回乡记”。省作协主席马步升先生写道:中华文明之光是从大地深处迸发出来的,不懂得中国农村,很难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农业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教授彭金山先生在《陇上百村纪事》序中写道:中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贫困成了举国最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里,脱贫进入攻坚阶段,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全国消除贫困,这对于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很大挑战性的目标。为此,倾注了举国之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召唤下,实行定点帮扶,成千上万的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奔赴穷乡僻壤,投入这场伟大而艰巨的鏖战。甘肃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要整体搬走贫困这座大山,必然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陇上百村纪事》,正是在这一时代话题下反映甘肃省部分村社当下社会现实的纪实作品结集。
这是一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颂歌,里面的许多文章没有落入政治说教的套式,而是把笔墨落在新时代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上,落在乡村变革在人们精神上引起的巨大变化上,使文章具有了思想和生命的深度。崇信县的平头沟村把原来的土窑洞改造成养牛场,物尽其用,人得其所,不仅脱了贫,而且那些特色民居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梁老汉在自己的院落里独自养牛,收入不菲,面对作者的夸赞,他笑说,娃娃们都看不上我这点收入,我主要是为了自己高兴,人老了,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高兴。(《平头沟的朝气》)梁老汉的话朴实却耐人寻味。是啊,脱贫不只是物质上的摆脱贫困,而是还要在精神上收获一种幸福感。读《陇上百村纪事》的不少文章,我都能感受到特色脱贫后,农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彭先生还写道:当下中国广大农村正在进行的整体脱贫行动,是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及时捕捉住了行动中的甘肃农村正在发生的变化,将其生动地呈现给世人,具有“立此存照”的价值。不止如此,它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亦将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