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关村科学城:海淀版图上的“中国芯”

2020-02-20魏颖

中关村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芯科学城海淀区

魏颖

1951年11月初,中國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在海淀区保福寺村破土动工。村子被推平后,取而代之的是中科院几十家科研机构的入驻与扎根。

那时人们恐怕很难想象到,这个在海淀版图上毫不起眼的一隅,会崛起一座智力汇集、创新喷涌的科学之城。

中关村科学城,由此铺展开了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探索之路。

走过近70年历史,与科技事业同频共振;超越地域概念,引领高技术产业发展。烂漫中关村,高科技的象征符,风景这边独好。

风起云聚

检索历史,中关村科学城的孕育,与中科院的发展密不可分,这是一份延续了近70年的情缘。

1954年1月,随着中科院第一所研究大楼近代物理所新所建成,在中关村先后拔地而起一批中央和国家部委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所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毗邻,构成了“科学城”的雏形。

从此,众多科学家和大批知识分子云集中关村。特殊群体与特殊文化,形成了科学城特殊的社区。

1956年,海淀区专门设立中关村派出所,1961年成立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海淀区委区政府为科学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后来,代表中国科技巅峰的“两弹一星”科学研究均从中关村起步;如今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在这里诞生。

1984年4月,有学者提出开发中关村智力资源、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区的建议。该建议经由中央领导批转,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宦乡手中。

宦乡经过思考,随后写下一封长达9页的信。他在信中第一次提出在中关村建立一个“科学城”的设想。“在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挑战中,我国应该建立自己的科学城……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我国最大的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区。”

由此,过去那个模糊的地理空间概念被赋予了具体内涵,影响深远。

自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等研究机构纷纷入驻,时光飞逝,日更月异。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关村,这个不为人知的农业聚落,终于迎来破茧而出的时刻。

彼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渐成规模。

1986年,王选的“华光照排系统”,刘迎建的“手写输入技术”,倪光南的“联想式汉卡”,王永民的“五笔字型”,不断变幻着人们的书写习惯,那一年堪称是“汉字世界年”。

1987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形成微机与电子元器件和信息产业技术市场,各类科技企业达148家。这些公司是北京国营企业人均产值和利润的10倍以上。这红红火火的数字,预示着高新技术聚集发展的态势到来了。

1988年5月,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诞生。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十年后的1999年5月,国务院决定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格局中,海淀园为核心,“中关村科学城”为核心区诸多板块中的一块。从此,中关村超越了地域概念,成为高科技发展的风向标。

宦乡的书信在中国科技史上和中关村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他主张的“设计完整的科学城规划”,“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如今正一点一滴地变为现实。

长风破浪

新世纪初,在高校、企业、政府通力合作的基础上,中科院和北京市决定共建中关村科学城,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部分之一的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双方进一步凝聚共识:抛开土地归属和局部利益纠葛,从社区环境和功能完善的角度整体设计、合力推进。

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沿白颐路的发展轴线上,当时的目标是用10年时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科学城此后的发展依然步履蹒跚。

2009年,中关村获批成为第一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然后,伴随着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的脚步,拨云见日的时刻到了。

先有6家企业携手打造中关村科学城高科技产业创新孵化区,旨在把“城里”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后有首个国家产业集群基地——中关村科学城首批规划项目正式启动。此后,北京市通过《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已经全面提速。

2014年6月,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成立;同年8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2015年8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成立;2017年3月,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成立;2017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1+2”协同创新平台成立;2017年12月,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成立……

中关村科学城汇集的科研资源、产业组织,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领头羊。

与此同时,中关村科学城的品牌属性越来越清晰,品牌含金量也越来越高。这一品牌的主要代表是大学、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它们的直接“目标”是形成一批面向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研发和总部基地以及高端产业园。

如果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彼时的中关村科学城,围绕“中知学”三大主轴,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技术产业布局:中关村大街,打造中关村生命科学与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区;知春路,打造中关村航空航天技术国际港;学院路,打造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

从信息网络、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5大技术领域切入,坚持需求拉动创新,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关村科学城进入全面发力的新时期。

激流勇进

近年来,作为中关村的发祥地,海淀区精准把握创新的发展脉络,率先做出了新时代的新尝试。

2018年1月,海淀区委区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推出“海淀创新发展16条”,聚焦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创新型企业和高精尖产业结构培育。

“创新,科研是基础,但只有科研还远远不够,真正的创新应该贯穿科研到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全过程。”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

于是,铆足了劲的中关村核心区,不断将发展视角瞄准全国乃至全球。

2018年12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关村科学城规划》。会议明确了中关村科学城是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三地”核心功能。这不仅赋予科学城一个高屋建瓴的定位,也成为鞭策海淀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动力。

围绕“三地”核心功能,延展双创生态引领区、国际创新集聚区、绿色宜居示范区的“三区”支撑功能,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到2050年建成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科学城。

2019年8月29日,中关村科学城管理机构揭牌。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中关村科学城有了坚强的政治组织保障。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科学城已经拓展至海淀区全域。这里不仅仅是一座科技之城、品质之城,更是一座文化与环境相互和谐、美美与共之城……

中关村科学城,曾经是“两弹一星”的发源地、科技改革的“试验田”,如今依然是先行先试的“排头兵”,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大本营”。

放眼全球,立足未来,这座城将孕育更加五彩斑斓的创新之光,生发出更多千姿百态的科技应用,让市民享受到更加包罗万象的科技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芯科学城海淀区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邓中翰和“中国芯”
让中国蔬菜种业装上“中国芯”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北京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投用
上海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的“中国芯”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北斗闪耀中国芯--九院772所元器件国产化攻关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