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问到“清”
2020-02-20陆友娉
陆友娉
摘 要:一年级开始学习连加或连减,从左往右计算就成了默认的顺序,二年级开始接触两步计算运算顺序,学生定势后很难认同先乘除后加减,因此学生产生了困惑也成了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内化,需要更理性思考,本文尝试让学生理解认同规定的知识。
关键词:运算顺序; 教学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45-001
一、《混合运算》研究缘起
有老师反映二年级上《表内乘法(二)单元评价卷》的口算题部分,出卷老师粗心混进了一道3+2×9。这个单元中,学生只学习了乘加乘减,而且都是乘在前的情况,乘在后的还没有教学,结果农村小学三个班学生94人,从左到右顺序计算错误79人,错误率84%。城镇小学中有一个班45人,错44人,对1人,错误率高达97.7%。老师们抱怨出卷老师,可我却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学生在此处肯定会有疑问。
二、追根溯源:为什么要先乘除法后加减法
到底为什么要乘法先算呢?老师们,你们想过吗?于是翻阅各类资料,得到的解释为:首先,在生活应用过程中,如“去菜场买菜,买了2捆青菜,每捆1元;买了3斤鱼,每斤5元。一共要付多少钱?”这类情况比较多,先算每样物品的钱,然后再加起来,才比较简便。如果规定“先加减后乘除”的话,在很多计算中都必须使用小括号。为了减少使用括号的麻烦,还是规定“先乘除”比较好。其次,从运算效率上来看,乘除比加减快捷,为了达到在计算上迅速、方便的目的,人们就规定了“先乘除后加减”,也就是乘除法更高级的意思。
那么,怎么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去解释,让学生能理解乘法是高级运算,所以要先算呢?前面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理解乘法求相同加数的简单计算方法,但到这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让学生用高级与低级来区分,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很是无奈,教学中也很无力。我们以往一般的做法就是直白地告诉学生:“同学们,数学家是这样规定的:‘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顺序,再进行强化练习,现场效果确实很好,可是时间长了又忘记了,就产生了历史遗留问题。
由此我们想到,这其实是告知与体验的差异,这个规定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科学道理呢?如果在课堂上有机会可以辨一辨,就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内化过程,真正地明白其中的道理了。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不是会更有效呢?于是我们设想抓住这个核心关键“乘法的便捷性”去设计教学。
三、“问”穿课堂,变顺序的“混”为意义的“清”
基于先前的数据与根源的分析,教学时,老师们都想改变以往常规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们一个容易理解的超常规方法,可是多位老师束手无策。经过多次讨论,我们打算采用“以问引学”的方式推进整节课的教与学。
1.“混沌”中升腾起第一个大问号——为什么从左到右计算是错的呢?
课始,出示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学生计算核对后归纳得出:加减混合,从左往右算。然后出示一组4×3+2=和2+4×3=,第一小题结算结果毫无疑问是一样的。第二小题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14和18,当然14为多数,11为少数或者没有,开门见山地直接暴露矛盾。通过解读,学生能直观地发现一个算式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原来是运算顺序不同引起的。这时,孩子们心中立刻升腾起一个大问号,哪个是对的呢?到底先算加还是先算乘呢?在双方的激烈辩论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课堂气氛高涨。
2.“解惑”中升腾起第二个大问号——为什么要规定乘法先算呢?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先算乘法。”这个规定背后有两层含义。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与感受是比较难的,特别是第一层原因,难度非常大。而二年级孩子刚学习了乘法,对于第二层原因中乘法的快捷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这个规定所隐藏的数学本质是值得我们带领孩子深入探究的。
我们试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乘法其实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先算乘法更快捷。力求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在对比中达到真理解。
教师出示情境操场运动图(如右图),老师按右图中(1)-(2)-(3)-(4)的顺序,分四步呈现完整图画,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列出算式:①2+4+4+4,到呈现完整图后学生就自然优化算式得到②4×3+2,学生自然选择乘法来优化连加的表达,从而感知乘法的快捷。这就高度认同乘法要先算了,因为体验到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还可以怎么列呢?③2+4×3,此處质疑②号算式乘法在前要先算,③号算式乘法在后,为什么也要先算呢?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因此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由此理解乘法要先算,至此疑问得到彻底解决。
此处的三个算式,在学生内化高级运算要先算的过程中举足轻重,①号连加算式是最原始也是最本质的做法,通过乘法进行改良成为②号③号算式,于是出现了三个算式。在沟通过程中,让每个算式都有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沟通三个算式之间的关联,都是表达了3个4和2相加,让学生感悟到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写成乘法先进行计算,然后再和不同的加数相加,这样计算显得更快捷和方便,即现实的需要才让人们规定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也就是这个规则是怎么来的。
3.“迁移”中升腾起第三个大问号——乘减混合的算式也先算乘法吗?
在主题环节结束时,教师适时小结,又给一次提问机会:乘加一起要先算乘法的原因我们搞清楚了,学到这里你又想到什么?又想问什么?学生能自然生成问号:那乘减在一起呢?到底先算什么?于是课堂转入第三个环节,自主迁移。
本节课教师根据“规定”背后的原因设计教学素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乘法先算的便捷,从而接受规定性的知识,提高接受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