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创造了“上海奇迹”
2020-02-20张弘源
张弘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的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堪称“人间奇迹”,而我则亲眼见证了这些奇迹的诞生。
之所以说上海的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是“人间奇迹”,是因为建设这些耗费巨资的特大工程,既没有得到国家的财政拨款,也没有上海财政的支持。那上海是如何在没钱的情况下办大事的呢?可以说,这一个个“奇迹”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解放了上海人的思想,唤醒了上海人的智慧,从而创造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让上海这片神奇的土地迎来了城市建设的春天。
没钱也能办大事
我是部队转业到上海的,第一个职务就是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以下称市政局)办公室秘书。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上海城市道路桥梁发生的一个个巨大的变化。
想当初,上海的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是什么样子呢?由于每年的财政拨款有限,上海的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我清楚地记得,岚皋路立交桥通车典礼时,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夏克强的一句话。他说,岚皋路立交桥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现在,在见惯了大工程的上海人眼里,岚皋路立交桥大概只能算是小而又小的工程了,但在几十年前,岚皋路立交桥确实是上海的一个大工程。
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可以放开胆子大干特干。作为城市面貌重要组成部分的市政工程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迈开步子大干快上,怎么干?钱从哪儿来?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一项特大工程,内环线高架工程被立项建设,共需人民币60亿元左右,国家和上海财政肯定是拿不出这笔钱了。从哪儿弄钱呢?改革开放让上海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向世界银行借钱。钱虽然好借,但借了钱总是要还的,贷款和利息加起来就是一个宠大的数字。怎么还?谁来还?当时,市政局想到一个通常的做法:借钱修路,谁使用谁就要付钱。这样做的话,就需要在内环线高架每个匝道设立收费站,而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一是会影响行车速度,造成交通堵塞,二是建那么多收费站,影响市容。
怎么办?市政局研究制定了《上海市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征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的制定必须符合两个基本原则:合理性和可行性。合理,就是机动车辆上高架必须付费;可行,即上海的每一辆机动车每年都要缴纳相应的费用,至于缴纳多少,按照每年还贷的总数除以上海的机动车拥有量,就是每辆车每年必须缴纳的费用。因当时私家车还没有出现,机动车基本都是单位用车,拥有机动车辆的单位每年为每一辆车付一二百元,并不会增加多少负担。
市政建设的腾飞
办法的出台,为上海市政建设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陆续建成,市政局也成立了一个个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这些重大工程的上马,无疑给市政局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而作为秘书,为这些工程服务也是我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可以说是每天忙得团团转,没有星期六,更没有星期天,几乎每天还要加班。但当我看到一条条道路向前延伸,一座座大桥在黄浦江上飞架两岸,又感到苦并快乐着。
随着内环线高架、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等特大工程的建成,许多外国人都发出惊叹:“上海人哪来那么多钱修路架桥!”由于当时上海这些工程的建设速度实在太快,以至于当时的国家计委对这些工程项目都来不及批复。为了不影响建设速度,在开发开放浦东的鼓舞下,上海又想出一个个绝妙的办法:工程项目没有得到批准,就先“试打桩”,这不算正式开工;如果已经建好了还没有得到批准,就先“试通车”。当时杨浦大桥建好后,上海请邓小平同志上桥视察,当听到这座大桥还没有得到批准时,邓小平大加称赞,连声说:“这样好!这样好!”
除了道路桥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上海的地铁建设也日新月异。地铁一号线试通车时,我已调到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工作。为让地铁顺利运行,更好地造福上海人民,我当时还参与负责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制定工作。对我们制定条例者来说,地铁的运行和管理都是非常陌生的。为让条例的制定更科学,我们远赴一号线的原产地德国进行考察,德国人毫无保留地向我们提供了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为条例的顺利出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现在,地铁已经给上海人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上海的地铁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我看来,如果与德国柏林相比,無论是建设里程,还是车站的设计建设,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把上海建设得更好。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