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探索
2020-02-20李文涛俞建光
李文涛, 俞建光
(南京工业大学a.校长办公室;b.食品与轻工学院,南京211816)
0 引 言
高校实验室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开展科学研究的任务,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工作水平体现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质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多次对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对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提出明确要求[1]。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显示出我国部分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着安全责任不落实、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验技术人员违规操作、危险物品安全管理不到位、相关部门安全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
1 部分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不足
随着部分高校研究任务与项目的增长,涉及危险物品的实验室数量不断扩大,产生的危险废物的数量也在逐年提高,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意义重大。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1)资源保障力度有待强化。部分高校的实验用房属于“危房”,内部设施设备简陋,需要分开存放的物品密集存储,一些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不符合要求。因资金缺乏,部分高校的消防设施配备不足,现有设施中不少不能正常使用。环保设施不能满足要求,实验室未配备通风系统、需要进行处理后方能排放的废水废气被随意排放的情况仍有发生。应急供电系统在很多高校仍未能建设,也未开展相关技术改造。
(2)安全责任体系有待完善。传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二级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大多按照学校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指示”进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则需要更多自下而上的执行反馈,迫切需要将管理权力和工作重心下放到二级单位和实验室,使其具有更多的安全管理能动性。
(3)风险防控手段有待更新。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防控手段多为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等,普遍存在安全监控预警手段落后、监控预警信息化系统缺失乃至形同虚设等问题,导致了安全风险防范化解不力、事故隐患发现迟缓、应急处置不及时、事故易发多发等严重后果。
(4)数据处理系统有待健全。实验室信息具有多维性和多样性,比如房间编号、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实验室成果等基本信息,因为管理系统开发时间有别、管理部门不同、管理系统业务需求不一致等原因,造成了数据更新维护不及时、不准确等系列问题。通过跨系统、跨部门全方位整合各维度的实验室管理数据,可以有效增强实验室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能力,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一体化的数据支撑。
(5)物联感知网络有待建立。近年来,随着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各二级单位和实验室已逐步配备实验室视频及烟、火、气等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目前仍存在自动化及监测监控设施不完善、建设质量良莠不齐、监控预警信息化水平低、安全监督管理困难、事故状态下无法及时获取有关信息等问题[2]。亟须建立校级层面的物联感知网络,通过对实验室视频和传感器等实时数据的动态监控,实现整体监测监控资源整合、实时分析及预警联动。
(6)实验技术队伍有待加强。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实验教学人员,而实验教学工作主要由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师担当,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合理开展,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不佳。部分高校的实验教学人员理论知识水平有限、实践水平不高、学历结构也不甚理想。因缺乏归属感,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参与感不强,责任心不足。
2 提高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
2.1 改善实验室安全设施
加大对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力度,及时更新陈旧、老化、损坏的设备,充分保障实验条件,建立设施更新的常态化机制。拥有一定数量的先进仪器设备,改善教学设施条件,在体制、制度上加强规范管理,推进教学专用实验室建设,为教学科研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发展经费的增量部分,优先考虑改善实验室相关工作所需的教学条件与环境,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科专业的特点,合理规划,设定实验室建设发展目标,积极申报各类实验室建设项目,不断提高实验室内涵建设水平。
2.2 借鉴安全管理体系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极其重视,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负责实验安全工作的专门机构,机构成员基本都是专业技术人员[3]。注重实验室安全与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校园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预防安全事故,新进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只有考核合格者才能进入实验室。我国高校可借鉴此类模式的成功经验,成立由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组成的安全管理部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实验技术水平,进一步以现代化技术成果装备实验室,改善实验技术条件,着力优化工作环境,以保障高质量开展科学实验[4]。
2.3 力抓校园安全环保工作
推进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加强实验室责任制建设,施行实验室准入制,完善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营造校园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5]。改革长期以来沿用的材料仓储管理模式,改变原有由学校统一购置、存储实验用物料,各实验室在需要时进行申领的形式。由中标公司存储,按实际需要送达相关实验室。制订、修订“化学品管理办法”“化学废弃物处置实施细则”等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化学品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所有化学品及实验材料、低值易耗品线上采购和规范监管,拓宽危险废物处置渠道、实现危险废物处置的及时、高效、安全与环保。
2.4 构建双重预防工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6]”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可以切实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实现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是有效防范遏制安全事故的重要举措。同时,将“双控”机制纳入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对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高效、动态监管。
双重预防机制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高校应当积极行动,大胆探索,深化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其在防范和遏制校园安全事故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提升学校安全防控的整体能力,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努力夯实学校安全基础,有效遏制各类事故[7]。
2.5 推动智慧安防系统建设
高校应充分认识安全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借鉴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构建校园(实验室)安全防控体系和智能管理平台,实现校园(实验室)安全管理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加速建设实验室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实现实验室安全风险隐患动态监控和自动预警,有效提升实验室安全监管能力,推动部门监管责任和实验室主体责任落实到位,有效化解安全风险,遏制事故发生。
2.6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综合素质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与人才队伍质量休戚相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有突出的实践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具备高度的职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切实关注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教育,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有计划地培养和选拔业务带头人,通过科学管理、考核培训等举措,提升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
3 构建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安全管理体系
我校化工学科特色鲜明,在实验室化学品、实验废弃物管理与处置方面探索了多种举措,形成了“流程化、信息化、规范化、目视化”化学品闭环管理模式,并不断完善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方式。结合信息技术革新及推广应用实际,立足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实验室安全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互联网+实验室安全”的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平台[8]。
3.1 建设“六位一体”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模式
组建“安全宣传平台、实验室安全手册、实验室安全考试、安全培训、安全竞赛、安全演练”六位一体的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模式,提升师生安全意识[9]。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平台,多途径、全方位普及实验室安全环保教育。
定期组织实验室准入测试,与绩效奖励联动进行考核。将实验室安全考试与本科生选课、研究生开题、教师资格获取相结合,杜绝未通过考试的人员进入实验室,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准入制[10]。利用迎新系统提前实施本科新生实验室安全考试,加入《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19)》《江苏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规程(试行)》的最新要求,确保实验室安全手册学习内容与时俱进[11]。通过课程、讲座、竞赛、考试、演练等方式,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全面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擢升应急素质和处置能力,不断强化实验室安全检查和专业安全管理等工作,全方位、常态化排查各环节风险隐患并及时整改,形成长效机制。
3.2 加大设施投入,实现闭环管理
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经费投入,科学配置仪器设备,规范管理仪器设备,完善仪器设备维修、计量及标定工作,确保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12]。组织易制爆化学品专项清查、教学实验室危险源专项清查。根据《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治安防范要求(GA1511—2018)》,为本科教学实验室配备易制爆化学品专用存储柜和视频监控。组织开展校级实验室安全环保检查,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限期整改,确保安全。
3.3 强化危险物品管理能力
依托“实验材料管理平台”的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化学品的来源合法、可追溯。初步实现“实验材料管理平台”与学校财务系统的对接,更好服务广大师生。基于“实验材料管理平台”,搭建“化学品、实验耗材调剂子平台”,建立化学品、实验耗材共享机制,优化资源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定期进行实验室危险源清点与盘查,加强危险化学品台账规范化管理,确保账物相符,实现全程可查。严防发生化学品及放射性物品等的丢失和被盗事件。
对于危险品较多的学院(单位),安装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实验室现场布置摄像头,在实验设备上安装传感器,探测温度、压力、热能、振动、噪声、流量等数据,进行全流程监控,通过手机APP 实时查看实验室情况,实现集中监控。
3.4 推行绿色化、小型化实验模式
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平台,进一步宣传绿色理念,逐步推进绿色化、小型化实验,确保实验过程的环保安全[13]。对化学实验进行整体优化,包括精选实验内容,严格控制反应条件。树立节约意识,杜绝浪费,合理控制化学品的使用量,尽量使用无危害或低危害的化学品。删除或重新设计污染严重、危害性大的实验。尽可能实现实验过程中副反应少,产出物无毒或毒害性小并易处理[14]。主动推广微型化学实验或微量、半微量化学实验,合理调整实验次序,将实验串联,实现实验产物的回收再利用或某些化学品的循环使用。
3.5 依托优势学科,探索无害化路径
借助学校优势学科,探索与推广废液处置新路,助力“环境友好型高校”建设。依托学校化学化工学科优势技术力量,与化工学院相关课题组共同研究,探索收集后的废液“减量化、无害化”处置的新途径。以学校目前收集的4 种废液(无机酸性废液、无机碱性废液、一般有机废液和重金属盐废液)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开展开放性课题研究。如酸碱废液分开存储,定期混合,中和处理,pH 值达到6 ~8 之间后经处理,达标排放[15];有机溶剂经过溶剂回收设备的蒸馏等工艺,经催化裂解对废液进行二次处理,产生对环境无害的物质,达标排放。
3.6 营造实验废物循环“生态圈”
积极拓宽处置渠道,减少实验室内危险废物贮存量,缩短贮存时间。试点第三方专业环保服务公司到实验室进行危险废物收集工作,便利广大师生。部分学院开设将实验废液“变废为宝”的实验课程,对实验室废液中存在的一些含量高或者含有贵金属的物质,采用一定方法浓缩、回收,变废为宝[16];营造实验废物循环利用的“生态圈”,实现资源利用的节约化。
3.7 鼓励基础实验虚拟化,提倡教学实验新理念
部分验证性化学实验,往往需要的化学品品种多、用量大且部分毒性强,其剩余物及产物也很难处理。对于这类实验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将实验虚拟化,鼓励采用生动、逼真的虚拟仿真实验。根据实验原理,模拟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现多次重复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实验过程,达到环保要求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8 构建实验室安全智能管理平台
立足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际需求,突出各级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员及相关人员使用系统的便捷性,以实验室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为基础,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以安全教育子系统、风险管控子系统、监控预警子系统、安全检查子系统、流向管理子系统为核心,实现实验室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化管理。同时,注重管理体系的建设,如安全责任体系、安全检查体系等。以管理体系为根本,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保障,群策群力,为学校教学、科研等提供更安全的实验工作环境。
4 结语和展望
高校健全实验室建设管理组织架构,明晰工作职责,按照统筹规划、协调配置、资源共享的方针,以集约型、集成式、现代化的理念进行实验室装备的更新和完善[18]。建立校内实验室基本状态数据库以及实验室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反馈机制,推进质量信息公开,规范日常使用等程序,采用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质量保障模式,保持优良传统,创新多种做法,形成了有效经验和管理办法,对保障实验室安全工作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查促改,以查促建,充分保障实验室安全经费和人员投入,将实验室安全作为保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探索科学、可行、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实现实验室绿色化之路任重道远。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学校将一如既往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党政同责,齐抓共管,以绿色安全的实验室建设支撑学校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