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报刊选读》课程思政实践探究
2020-02-20王艳
王 艳
(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0)
0 引 言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思政”课程占比远低于日语专业课程。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日语专业课程是实施“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大学生“思政”教学改革的科学尝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1]。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2]。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坚持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起来,挖掘其他课程及教学方式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本文以《日本报刊选读》课程为尝试,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探索“思政”入高校日语专业课程的方法和实践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语专业课堂,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渗透到日语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专业课在“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
1 《日本报刊选读》“课程思政”实践
当今社会,各种热点资讯的获取离不开报刊。报刊是汇集天下大事,第一时间掌握世界瞬息万变的重要载体。捕捉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变化,引领各界潮流、风尚更迭的报刊品种多样,它们从各角度、各层面传递着日本社会的岁月变迁。各类报刊信息足、定位广、时效强。因此,日本报刊选读课程的设置能让学生多元素、全方位、大批量地了解日本社会的时事热点和文化动态。
1.1 《日本报刊选读》课程内涵概述
作为日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类课程,该课程遴选的报刊内容是短期内最新发生的日本主流报刊报道的事件,通过对日本社会突发事件的热点追踪,锻炼学生日语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该课程注重捕捉日本社会的最新语言变化,趣味性与新闻报道的新鲜度兼具。报刊内容的筛选遍及日本社会的突发热点、时事评论、名家专访等,既能获悉当地的热门话题又能掌握日语新闻报道中的语言特色和专业词汇、流行语,既能体现报刊报道新颖性的特点,又能调动学生的日语学习热情。本课程具有较强的新颖度与时效性[4],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阶段性目标,通过近期各类日本报刊的解读,让学生增加对日本社会政治立场、经济态势、文化活动的了解,学习日本报刊报道的新闻特色,熟悉日本报刊和新闻的报道模式,拓宽学生了解日本文化的渠道,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日本报刊选读》“课程思政”方案设计
《日本报刊选读》课程在我校日语专业课的设置为一个学期,每周2 学时,共16 周、32 学时。该课程教学资源选取角度广,有利于“思政”内容的融入,要求教师善于聚焦近期中日社会热点,查阅相关背景知识,分析中日相关文化异同,更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挖掘蕴含丰富“思政”素材的课程资源、完善相关知识的自我积累和储备,将其自然地植入到正常专业教学活动。
1.2.1 时政热点“直接引入式”
授课教师可以设计15 ~20 min左右的“‘思政’知识放送”板块,要求教师精准选材、直接将近期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网、东方网等合法的国内主流媒体日文版所涉及“思政”要素的时政热点或相关报道作为教学资源直接引入课堂教学。如将近年来的“G20”“十九大”“一带一路”“最新政府工作报告”等中国社会时政热点内容日文版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直接引入课堂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新出词汇、热点词汇的灵活应用、经典语句的中日文翻译法、各新闻内容的解读等。把报刊内容中时政热点选择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灵活应用所学语言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内容的熏陶,在热点词汇的记忆、中日文互译的句子打磨中,“思政”内容也会自然而然地铭记于心。如在“十九大”相关的学习中,可以在每节课中总结“报告”中涉及的关键词、尝试重点金句的中日文互译训练。在“一带一路”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一带一路”,在积累相关日语专业词汇、学习相关内容日语表达的同时,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及该战略实施的背景和重大意义。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可以特别在日本“丝绸之路”外交的内涵、“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亚信会议”等内容上有所侧重,让学生领悟“一带一路”以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加强、巩固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特别是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的重要意义[5]。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日语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又能将时政热点及时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动态,教师在时政资讯的引入内容上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意识。
1.2.2 优秀文化“间接融入式”
除了直接设置“‘思政’知识放送”板块外,专业课教师还可以尝试将“思政”内容间接融入合适的日语报刊教学资源中。这就要求日语专业教师秉持“课程思政”理念,具备敏锐的教学资源选取能力,选择合适的日语报刊素材,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潜移默化、有的放矢融入专业知识的教授中;还要求授课教师在精准选材的基础上、找准“思政”元素与所选日语报刊内容的契合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制定教学计划,把“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贯穿到日语报刊解读的完整教学中。现以“天声人語·論語が響くまち”的学习为例,介绍如何在日语报刊选读课程中实现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入。“天声人语”是日本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权威报刊《朝日新闻》的著名社论专栏,内容涉及日本社会各个层面,由固定专栏作家或编辑部集体撰写,因文章规范,常被用作大学入学考试、各企业招聘考试的试题[6]。解读和翻译“天声人语”,是日语专业学生了解日本、提高日语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被选择为本课程的教学素材,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論語が響くまち”一文是2019 年11 月22 日发表的一篇社论;日本栃木県壬生町小学生学习背诵论语、当地政府以论语振兴地方的情景[7]。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网”在内的国内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后续新闻报道:因748 人在5 min内完成18 句《论语》语句的成功背诵,这一行动被成功认定为吉尼斯世界纪录[8],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最重要的是这篇日语社论包含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利于“思政”元素的挖掘。该教学素材便于把国学经典《论语》内容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不失为一次绝佳的日本报刊选读“课程思政”实践机会。作为国学经典的《论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国人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规范了数代人的伦理道德,将文化底蕴积淀深厚的国学经典渗透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思政” 融入教学活动,可以分如下几个环节实施:
(1)课前准备。专业课教师可以提前将教学素材“論語が響くまち”通过班级教学微信或QQ 群在线发布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该内容,并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国内及日本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报道,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论语》在日本社会的传播现状。然后让每位学生选取两句对自己最有触动的《论语》语句,积累其中的重点词汇,尝试将其译为日文,并用日语解读语句内涵。因网络平台信息容量大、查询速度快,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效资料的搜集整理方法,提高信息的筛选、梳理能力,还能让学生积累日语词汇、提高翻译水平、掌握日语社论的撰写方法,课前资料搜集选取的思考是一次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洗礼的过程。
(2)课中教授。课程中,教师在教学素材讲解之后,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用日语介绍《论语》在日本的传播情况,教师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和点评之后,提出《论语》对日本社会影响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中,教师安排学生发表自己选择的《论语》语句,用日语介绍其内涵以及选取该语句的理由。教师有选择性地准备5 ~10 句左右的日文《论语》内容,让学生抢答相对应的中文原句。另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论语》对中日社会影响的差异,课堂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学生主动、教师辅助、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积极性和课程专注度,课堂中的教与学是一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加强过程。
(3)课后总结。课前预习和课中探讨,巩固并加强了学生对《论语》文化的认知及思考。课后,教师就《论语》对日本社会影响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及探究,并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课后论文环节,不仅进一步锻炼了学生日语“读、写、译”的能力,还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科研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学生在研究中逐步明确《论语》、孔子、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贯穿了日本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会逐渐领悟儒学思想强大的影响力可以涵盖到整个国际社会,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传播机构“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例证[9],课后总结是一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坚定过程。以几句《论语》语句的学习为开端,学生在研究探讨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国学的热情,“课程思政”效果水到渠成。
2 “课程思政”实践途径
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改革,“扭住不放啃下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三块硬骨头’”[10]。从中看出教育部在“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定决心。《日本报刊选读》课程必须贯彻这一思想,科学合理地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的可行性途径,发挥好“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渗入式教学作用。
2.1 潜移默化,发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思政”引导
“课程思政”,要求日语教师不仅要承担本学科专业知识教授任务,还要了无痕迹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邓小平指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所在”[11]。在树立日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基础上,要调动其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逐步培养教师“课程思政”的引导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资源选取中,都要考虑“思政”这个理念,要有倾向性地使用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对日本社会具影响力的报道或文章,设定专业内容与“思政”和谐共生、同向同行的紧密关系。要防止教师过度关注自己的喜好或对新闻热点的过度追求,在报刊报道的选择中产生主观性和盲目性;教师要时刻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保持和警惕思想政治“红线”意识[12]。《日本报刊选读》课程涉及大量日本原版报道,教师应对所有课程资源严格审核,坚决杜绝将错误思想和负面消息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积极实现“课程思政”实践。
2.2 参与体验,凸显学生为主体体验式“思政”教学
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中,日语专业教师要尝试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设定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动体验式“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学生是“课程思政”环节中的主体,教师是知识输送的引导者和助力人。在实施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除了简单、表象地学习本课程教学资源之外,学生应透过这些资源主动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注重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深层次中日文化对比研究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主动接受型的“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学生的参与体验要摒弃传统的教师监督管理式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自律能力的调动[1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从课前“思政”元素考量、教学资源选取、整理,到PPT 制作、课程中的发言、讨论,及至课后作业的提交、相关小论文的撰写等,都要求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在学生为主体的全部参与过程中,可以尝试以个人为单位,培养学生积极搜集“思政”热点、勤于思考、主动对比研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研究中探求中国文化的优秀内涵,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尝试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对抗辩论环节,要求团队成员合理分工、互相协作,从不同角度创作“思政”内涵的文案、制作符合当日教学情景的课件,培养学生勇于承担、团结合作、互相协调的团队精神,坚定学生学必有成的信心。
2.3 借助网络,深度挖掘课程资源中的“思政”元素
互联网的普及,为《日本报刊选读》“课程思政”的实践搭建了坚实的平台。该课程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适合互联网教学的实施。教师依照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报刊、新闻链接,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料,多角度比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再运用网络拓展该“思政”元素的内涵,突破传统纸质教材的限制,自由选择师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又能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首先,日文报刊种类多、内容广,各种教学素材应有尽有,可以说是流动的活体资源库[14],各类主流媒体、论坛随时更新、聚焦每日热点,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形式多样的选择素材。任课教师可以关注时下热点话题,选择适合“思政”元素融入的话题,考虑最佳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搜集好相关资料,借助互联网,通过邮箱或班级教学群提前发布给学生,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搜集课堂发表所需资料。就如前例所示“天声人語·論語が響くまち”一课,教师让学生选择两句《论语》语句,并借助网络查阅该句的日文表达方式、日文释义之后,让学生挖掘《论语》在日本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汉字文化圈、甚至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儒学的国际地位。将传统的、枯燥的说教式“思政”教育在网络资料搜集整理中、在日语专业课堂的发表辩论中转变为“从实际案例中自我感受、自我探索”式的植入式“思政”教育,让学生在网络屏幕的翻转中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网络平台汇集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授课教师在共享这些网络资源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两面性,既要汲取优势资源又要防范网络负能量,特别是面对有政治倾向的报刊文章时,教师要注意方向的把控,从批判的角度出发,理性学习本课程。
3 “课程思政”实践意义
“思政”融入《日本报刊选读》的教学实践,是“思政”教育和日语专业相结合的一次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既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的责任心,又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师生双方的“思政”认知水平,使师生双方在潜移默化中达成“课程思政”目标。
3.1 培养“思政”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师资力量
受专业限制所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一定理解学生的专业内容,“思政”教学停留在单纯地说教层面,与学生的专业差距较大,内容枯燥乏味,导致专业思政教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思政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日语专业课教师在经过思想政治相关的“微课”理论学习、专业培训或进修之后,初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技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互相兼容、同向同行,形成一支“思政”与日语专业相结合的特色师资队伍。
3.2 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信息交流日益频繁,信息获取渠道形式多样,文化的更替流转趋向多元。不断渗透的外来文化良莠不齐,影响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不加甄别地推崇外来文化,使学生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容易被西方社会意识形态误导,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矛盾而误入歧途。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防止腐朽文化的侵蚀、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是当务之急。《日本报刊选读》课程包含的文化元素宽泛,任课教师有倾向性地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之后,通过课程中优秀中国文化内涵的挖掘,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
3.3 增强师生双方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是历史积淀的珍贵文化宝藏,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组成。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更为基础、更为深厚、更为广泛的一种自信”[15]。仍以前面的“天声人語·論語が響くまち”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拓展,围绕《论语》的国际影响力进行深度挖掘就会发现:韩国的9 所朝鲜王朝时代儒学私塾于2019 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学说对韩国的影响[16]。此外,《论语》被译为多国文字,世界上的主要语言都有相应的译本,儒学思想已经发展成为影响人类文明的共同文化财富。孔子在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美国人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17]随着资料搜集、查询的层层深入,师生会发现仅从几句《论语》出发,就能够从“点”到“线”再到“面”地挖掘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国际化影响力、渗透力,文化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4 结 语
综上所述,把“思政”理念融入日语专业教学课堂,以大量日文原版报刊、资料的解读方式,引导学生对热点时政的关注,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本“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树立日语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思政”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挖掘《日本报刊选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式到日语专业教学课堂,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的重要渠道,是实现日语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最佳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