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创一体化” 理念指导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

2020-02-20肖姣娣王泽斯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8期
关键词:农林专业教育

肖姣娣, 王泽斯

(1.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工程学院,湖南娄底4170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3)

0 引 言

历经10 多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新标配。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能力就是最为重要的检验与衡量指标。而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平时的“真枪实战”。为此,立足专业实际,积极建构基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力点与突破点。

农林工程学院是由前身“邵阳专区农学院” 于1958 年始创发展而来。60 年来先后为国家培养近万名农林类科技与管理人才。2019 年主要开办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4 个农林专业,并将其组建为“家庭农场专业群”,目前该专业群已经立项为湖南省特色专业群。在国家全力推进“双创”建设与农林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自2009 年以来,学院确定培养为区域乡村振兴与“三农”建设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农林实用“领头雁”人才的办学定位,为准确对接区域人才培养需求,直面创新创业教育难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积极建构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实践平台体系,为区域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1]。

1 高职农林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 创业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够

自从国家打破统招统分政策以来,农林类专业在高职招生中已经打入“冷门”,大部分就读的学生来源有:因为分数不够而遭遇调剂;受制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农林类专业收费较低而就读;同时就读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虽然对养育他们的土地有感情,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与价值观的桎梏,大部分学生和他们的父母都认为回到农村没有前途,更没有“钱途”,希望能在城市找到一份收入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跳出“农门”,即使个别学生有想法,也会因为遭遇周围亲朋好友的反对而放弃。因此,专业的认同度低,创业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够[2]。

1.2 “专创2 张皮”现象明显

尽管这些年来,国家有出台各种文件明确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但在实际中高职农林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脱节严重,“2 张皮”现象明显,主要表现为:①实践场地脱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场地没有很好与专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大部分还停留在“挂牌”上,这样一来,难免出现创新创业实践组织缺场地而专业教学的实践场地又利用率不高的尴尬局面;②教材、教法脱节,目前出版发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讲授,内容体系欠完善,结合专业与学科特色开发实践应用性强的创新创业理实一体化教材严重滞后,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纸上谈兵”,教师的教法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开拓学生思维;③项目选择脱节,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没有很好地跟所学专业结合,导致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选择大都来自“天马行空”,无法落地实施,这在近年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创意组”项目占绝大多数足以说明这一问题;④指导教师脱节,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没有很好跟专业教师对接起来培养,指导创新创业的老师不懂专业,而专业教师大部分也没经过系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要解决以上问题,“专创一体化”培养是最佳出路与选择。

2 高职农林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

2.1 构建思路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分析学生认知规律与能力培养规律基础上,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高度对接的“专创一体化” 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目标,以专业宣讲、识岗实习、课程实训、教学实习、综合实训、学科竞赛、协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融入为抓手,按照“引导创意——锤炼内功——拓宽视野——引领创新——助推创业”5 个层次进行阶递式培养,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 相互借力,从“专业与创新创业交流——专业技能技术训练——科技活动拓展——学科赛事竞技——创业实战孵化”5 个维度全力构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见图1)。

2.2 构建内容

2.2.1 思创对接,构建专业与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消除认知“误区”,实现从“逼我读”到“我想读”转变,“治标”必须先“治本”,学生入校后的专业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从“线下+线上”双管齐下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其中线下主要依托现场面对面专业宣传、专业讲座、识岗实习、创业沙龙等活动为载体来开展[3]。① 每一年新生入校后安排专业宣讲会,让学生全面认识与了解专业;②在创业基础课程学习中,邀请娄底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同志来校介绍国家相关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定期邀请企业一线专家、毕业后成功创业的学生来开展创业讲座或举办创业沙龙[4];同时在第2 学期暑假安排学生到农林相关企业、乡村开展识岗实习与专业调研。线上组建由“在校师生+企业一线专家与老板+往届优秀毕业生”为主要成员的“创新创业交流” QQ 群、“乡村振兴研究”微信群、“家庭农场摇篮”公众号、农林技术推广网站“中国特色植物网”“娄底园林网”,依托这些在线载体,除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咨询与答疑解惑外,还以视频或文档形式发布最前沿的农林技术、国家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支持文件等资料。上述诸多潜移默化活动的开展无形中巩固了学生专业思想,激发了致力于服务“三农”的信心与决心。

2.2.2 技创对接,构建专业技能技术训练平台

专业基本功是创新创业的基石与保证。地方高职农林教育承担着为区域“三农”建设培养和输送农林业科技实用人才的神圣使命。什么样的人才是“三农”建设所需,毫无疑问,就是技术娴熟,动手能力强的人。这就要求农林专业将学生专业技能技术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而专业技能技术的培养绝对不能靠简单的思想说教或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必须为学生提供真实性“实战演练”场地,让学生学到真本事[5]。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能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为保障课程实验(训),教学实习、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力,①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接湖南省专业技能抽测规程与标准基础上,对不同专业分别按专业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跨岗位综合技能3 个模块开发了专业技能包[6],并制定了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与抽测标准,让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有“据”可依;② 整合家庭农场专业群资源,通过采用“自建+外引”模式,在校内建成了20 个集学生专业技能技术训练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功能实训室与实训中心、实训基地,采用专人管理模式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夯实专业基本功,锤炼创业“内功”的实战场地,实现“技创”高度对接与融合。

2.2.3 社创对接,构建科技活动拓展平台

科技活动拓展平台主要是利用学生课余活动时间,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依托社团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而组建[7]。农林特色的社团科技活动组织较为丰富,如快乐剪刀手协会、动物保护者协会、景观设计协会、花艺协会、“田园牧歌”农林创业协会等,协会每年都会自行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如园林植物修剪赛、园林设计赛、园林模型制作赛、花艺大赛、辩论赛、演讲赛等;而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团委学生处部署,学院结合会组织学生开展农林科技文化下乡与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来开展一系列活动,对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培养高度对接。

2.2.4 赛创对接,构建学科赛事竞技平台

以各级各类学科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赛事竞技活动而搭建[8]。基于农林特色的学科技能竞赛主要有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大赛、艺术插花大赛、鸡新城疫水平测定、动物外科手术,每一年按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设赛,均要求以团队协作形式参赛。此项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校内搭建的4 个工作室来完成,即“园林景观工作室”“花艺工作室”“乐乐动物保护工作室”“动物疫病检测工作室”;基于农林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项目突出“精准扶贫”“三农”建设,采用导师指导制来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农业”“挑战杯”、黄炎培职业教育等创新创业大赛活动,而参赛具体选题主要由指导老师结合各自科研方向来进行。在注重竞赛结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竞赛的过程,它既是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打磨与检阅,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全面培养。因此,构建学科赛事竞技平台,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的建设目标[9]。

2.2.5 用创对接,构建创业实战孵化平台

依托协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带动学生创业。通过内建外引,目前已建成“娄职景来园林发展中心”“娄职动物医院”“娄职畜牧兽医体验式生产实训场”“娄职农林创业中心”“星创天地”“创业一条街”6 个校内创业孵化实战平台与“湖南绿一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阳村院村合作基地”“建新村村院村合作基地”3 个校外创业孵化实战平台。其中“娄职景来园林发展中心”以引企入院的模式组建,孵化与培养有意从事园林苗木生产、销售与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在校学生为主;“娄职动物医院”由畜牧兽医教研室4 位老师创办,是孵化与培养宠物医师与宠物店业主的良好平台。

3 高职农林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运行与实践

3.1 良好的组织架构与政策支持体系

为保障实践平台高效的运行,农林学院积极组建由“政府主导+农林协会指导+学校主体+校企村协同+学生参与”的多方协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农林类各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定期研讨与交流,协调专业与创新创业一体化的实践平台的良好运行[10]。基于利益共同体架构原则,与地方性农林企业、村镇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校地院村合作,实现农林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跟企业、乡村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需求有效接轨。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出台了鼓励农林企业、乡村、高校协同培育与农林学子投身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包括创业项目补贴政策、创新创业教育扶持政策、贷款融资优惠政策及其他创业环境与商务支持政策等[11]。

3.2 制定“3 年3 循环、实践不断线”学徒制育人模式

在高职教育的3 年内,除第1 学年在校接受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基本课学习外,从第2 学年开始实施将学生采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按学徒初阶、学徒进阶、学徒升阶3 个阶段安排到与学院签署了合作意向的农林相关企业一线学习实践[12]。第1 阶段为岗位认知(识岗)实践,第2 阶段为技能性(协岗)实践;第3阶段为就业创业体验实践。通过“校内理论学习——企业一线生产实践——校内理论学习——企业一线生产实践——校内理论学习——企业一线生产实践”3次循环,学生在企业一线实践学习时间长达52 周[13]。这样一来,对学生而言,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习动力增强,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深化,专业技能技术不断提高,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潜力也更大。对企业而言,减少了其安排短期实习生的困难,有利于企业用工合理安排,在带徒过程中虽有场地、资金、师傅的投入付出但学生有较长时间的岗位实践作为回报,激发了企业参与“双主体”育人的积极性。

3.3 完善配套的建设经费与管理制度体系

除了政府相关经费支持外,学校每年配套专业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实训基地等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指导教师团队、课程体系建设、孵化场地运行、相关竞赛活动开展、学术研讨等,做到专款专用;同时,需要制定与出台包括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团队建设、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来约束。同时,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业务培训等方面业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与鼓励政策文件作为补充,从而确保规范、科学而有序地经费支出与管理。

3.4 加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优秀的“双师型”“三师型”指导教师是保障“专创一体化”教育成效的核心要素。“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指导于一体的教师,三师型”教师指能够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指导、创新创业或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师[14-15]。目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主要来源:①参加过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培训且获得创业指导任职资格的专兼职教师;②从各二级学院校内专任教师中选聘;③外聘校外指导教师。学校出台了相关外引内培的鼓励制度与文件,吸引校内优秀专兼任教师、校外优秀农林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构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专创一体化”教师团队支撑[16]。

3.5 线上开放式课程建设与学分制

近年来,学校探索校企共同开发一批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通过修订完善三类课程(学校课程、校企课程、企业课程)标准,及时吸纳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和典型生产案例进教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除了学校统一开设的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程外,基于农林学科特色,有针对性立项建设了“现代农业创业基础与实务”“生态循环农业技术”2 门农林特色鲜明、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同时,在制定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在通识的公共基础模块专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必修学分与必选学分外,还可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实施学分奖励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为打破时空局限,依托“智慧职教云”平台配套信息化资源,将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案、课件、教学案例、练习题、自测题、教学视屏等教学资料上传到教师职教云个人空间,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3.6 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

实践教学平台作为融农林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实践基地,建成后其运作情况如何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否落到实处、是否取得应有的成效。因此,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既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监督。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学督导团、二级学院、学科教研室的作用,从学校、各二级学院、教研室3 个层级设计,建立健全实训室常规运行管理与考核制度、岗位实习实践管理与考核制度、毕业生就业创业跟踪调查、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情况考核评价、技能竞赛奖励资助制度、鼓励学生在校自主创业相关规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资助与考核评价制度等,形成与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农林实用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和社会高度参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学院、教研室评先评优指标、年终奖金、项目申报等直接挂钩。

4 结 语

基于高职农林专业实际,以“专创一体化” 理念为指导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利于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路径,是破解当前农林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痛点的有效法宝;是倒逼高职农林专业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塑造特色的最佳选择。依托这些平台,农林工程学院近3 年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荣获二等奖5 项、3 等奖11 项,2014 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3 等奖1项;成功孵化出30 多个技术过硬并有一定管理水平的创业大学生及20 多名成功创业的青年农民;成为多家企业竞相高薪争抢的优秀毕业生;教育部门户网站以对接农业农村培育“三农创客”为题、湖南日报以论文来自田野希望播满大地为题、大公网从娄底最美村庄看高校在服务经济上的角色定位为题报道了我院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与培养创新创业型“三农”人才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广泛赞誉;2010开始,我院在全国首推“院村合作”办学模式,为学生创业实践与创业孵化搭建了平台,“中阳村院村合作基地”已成功吸引毕业学生创办了“娄底五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今后,将进一步加大“专创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全面改革与深入践行,以高效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农林专业教育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