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境人口社会融入类型及生成机制研究*
2020-02-20程军年
程军年
(云南省委党校,云南 昆明,650111)
引言
过去乃至现在,各种类型的跨境社会融合过程一直从未中断过,但是类似跨境社会融合也分为有益的和有害的,欧洲难民、缅甸的罗兴亚人等跨境融合让人口流入地国家在人道主义与国家治理面前处于两难境地。究竟什么样类型的社会融合是我们需要鼓励的,什么类型是排斥的,需要从学理上进行必要的检视和说明。
一、社会融入的类型及研究概述和反思
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的社会融合(social inclusion)被认为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①杭聪.移民殖民主义与英语非洲非殖民化[J].史林,2015(03):194-202+222。。由于社会学中社会融合概念在近代20 世纪提出,在此之前通过战争移民实现强制社会融入研究基本空白,更多是后殖民主义时代或新殖民主义时代对社会融合的研究,从整个移民历史维度来看,将其概括为强制性融合和自发性融合。
(一)强制性融合
从公元前3500年,定居民与游牧民为争夺生存空间展开争斗时起,到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到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等等历史过程中,战争与移民往往相伴而生,通过金戈铁骑或坚船利炮,世界上一直上演着社会融入的最初形态——强制性融合。这种类型的社会融入,是宗主国人民向被殖民地国家移民,强势国家人民向弱势国家地区移民的一种类型。这种移民方式通过武力斗争形成,最本质的特征首先是破坏被殖民地的统治系统,让其丧失自我保护能力,这一点也是与下文“自发性融入”类型最显著的区别;其次是建构有利于宗主国群体的统治系统,这是宗主国群体顺利融入本土社会的保障。
这种强制性主要表现在:1.外来移民对本土生产资料暴力霸占。如英属非洲三个移民殖民主义泛滥的主要地区——肯尼亚、罗得西亚和南非,宗主国不仅剥夺了黑人的土地,而且以黑人作为主要劳动力①杭聪.移民殖民主义与英语非洲非殖民化[J].史林,2015(03):194-202+222。。在肯尼亚,英国武力战胜肯尼亚后白人和黑人占地不均的情况十分严重,平均每个白人大约占地 216.2英亩(约87.493 公顷),是黑人拥有土地的470 倍②唐同明.英属东非的土地问题[J].西亚非洲,1985(03):16-21+7。。2.外来移民对本土文化信仰强制同化。英国殖民北美洲时,向印第安人推行天主教或是清教,这引发了印第安人的恐慌,加深双方矛盾,并发生数次大规模的战争,皮阔特战争、菲利普王之战、印第安人战争、亚马西战争等③杭聪.移民殖民主义与英语非洲非殖民化[J].史林,2015(03):194-202+222。;日本在占据台湾的50年里,日本殖民者开设日语课程,普及日语教育对台湾民众进行“洗脑”;在宗教习俗上,限制中国传统宗教,推广日本佛教和神道,要求台湾民众实行日式生活方式等④陈静.日据时期台湾人民抵制殖民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1853年,马克思提出了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双重使命论”的思想: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86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破坏是以暴力手段打破被殖民地原有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为目的。重建的使命则是重新建立殖民国家意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系统。
(二)自发性融入
在非战争状态下进行的社会融合,流动群体表现出自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经济欠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流动的现象,可以被认定为自发性融合过程。国内外学者针对具体的社会融合问题,来找出背后的原因,研究更多的是向影响融入的维度和融入的关键因素方向发展。
1.社会融合模型研究:
(1)二维度模型。20 世纪60年代初期,关于移民的融入,戈登提出了所谓的“二维度”划分法⑥Gordon,Milton M.(1964),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他认为移民的融入有两个维度:结构性、文化性⑦梁波,王海英.国外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综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02):18-27+126。。(2)三维度模型。杨格-塔斯在戈登“二维度”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度”模型,结构性融入、社会-文化性融入、政治-合法性融入⑧Josine Junger-Tas,Ethnic mi-norities,social integration and crime. 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 9:5-29,2001。。(3)四维度模型。在前人的基础上,恩泽格尔等人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四维度模型,认为移民在流入地社会要面临四个维度上的融入,即社会经济融入、政治融入、文化融入、主体社会对移民的接纳或拒斥等。⑨Han Entzinger & RenskeBiezeveld,Benchmarking in immigrant integration,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2003。
2.归因理论研究:
(1)人力资本归因理论.代表人物和观点有: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贝克尔提出,如果移民进入的是一个公开竞争的市场,则他们在迁入国的经济成就将主要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水平⑩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03):87-94。。欧米德娃(R.Omidvar)与T.李奇蒙德(T.Richmond)的全球化进程中高人力资本需求⑪Ratna omidvar &Ted Richmond,Im-migrant settlement and social inclusion in Canada,Perspec-tives on social inclusion working paper series,Laidlaw Foundation,2003。、伍斯罗(R.Wuthnow)与哈科特(C.Hackett)的高教育水平高社会融入⑫Robert Wuthnow and Conrad Hackett,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Practitioners of Non -Western Reli-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Vol. 42,No. 4(Dec.,2003),pp. 651-667。、高登路什(J.Goldlush)和A.李奇蒙德(A.H.Rich-mond)的移民具备的技能⑬John Goldlush & Anthony H. Richmond,A Mul-tivariate Model of Immigrant Adaptation,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8,No. 2,Special Issue:Policy and Re-search on Migration:Canadian and World Perspectives(Summer,1974),pp. 193-225。。(2)社会资本归因理论。代表人物和观点有:雅各布斯(D.Jacobs)与蒂尔(J.Tille)认为特定族群的关系网络密度越高,其政治信任度也就越高,政治融入度越高⑭,波蒂斯(A.Portes)认为资金网络与其族群网络具有较高的重合度,移民在其族群网络中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使得其筹资与投资活动变得更为顺利①Alejandro Portes & Julia Sensenbrenner,Em -beddedness and immigration:notes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ac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98,No. 6(May,1993),pp. 1320-1350。。(3)政策制度归因理论。前两种归因理论侧重移民本身具备的素质技能或社会资本,制度归因理论侧重流入国对移民所持有的态度,为此制定的移民政策和管理移民的规章制度,流入国制定的政策和移民管理办法具有对移民社会融入的决定性作用。代表人物和观点有:菲克斯(M.Fix)等人从公共政策的角度重点讨论了美国移民融入政策对于移民融入的影响②Michael Fix ,Wendy Zimmermann & Jeffrey S.Passel,The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 familie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1.http://www.urban.org/publications/410227.html。,莱文-爱泼斯坦(N.Lewin-Epstein)等人则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国家的移民政策与移民融入的差别关系进行研究③Noah Lewin-Epstein et al,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immigrant integr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igrants’labor market attainment in Canada and Israel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 37,No. 2(Summer,2003),pp. 389-420。,潘尼克斯(R.Penninx)则具体地论述了与移民融入相关的公共政策以及两者间的关系④Rinus Penninx,Integration of migrants:economic,social,cultur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Euro-pean Population Forum 2004:Population Challenges and Policy Responses。。
(三)国内社会融入研究
国内学者对社会融入研究主要贴近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对影响社会融入的因素研究和国内特定群体的社会融入现状研究。
1.社会资本理论:国内研究代表人物和观点有:王春光(1999)在研究巴黎的“温州城”后指出,作为非精英移民和流动人口,温州人主要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乡土性社会关系资源,在流入地(或国家)最边缘的经济层面,确立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战略,以达到最有效的融入效果⑤王春光.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0(03):109-123。。彭庆恩(1996)对农民工中“包工头”的个案访谈,详细分析了这些人进城之后是如何有意识地构筑起一张张“关系网络”,并利用这些关系网络来获得并巩固自己“包工头”地位,他认为这些关系网络构成了个人所拥有的“关系资本”,其作用要超过人力资本等其他结构性因素⑥彭庆恩.关系资本和地位获得——以北京市建筑行业农民包工头的个案为例[J].社会学研究,1996(04):53-63。。
2.移民政策理论:李强认为户籍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屏蔽”(social closure)制度,即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⑦李强,胡宝荣.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J].社会学评论,2013,1(01):36-43。。潘泽泉(2004)指出,流动人口由于没有自己的组织,也没有联系政府决策部门的有效的制度化通道,堵塞了流动人口与城市体系融合和实现自我发展的路径⑧潘泽泉,杨金月.社会关系网络构成性差异与“强弱关系”不平衡性效应分析——基于湖南省农民工“三融入”调查的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09-116。,任远(2003)在上海的调查提出,制度对他们的限制及就业中的不平等与不稳定,会使他们不得不成为城市的过客,并在过客心态上形成的就业、消费和生活方式⑨任远,王桂新.常住人口迁移与上海城市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3(05):46-52。,制度性排斥长期存在的原因固然与既得利益群体不愿意改变现有利益的格局有关⑩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03):87-94。。
3.人力资本理论:姚先国等(2003)的一项调查表明,职业培训在统计上对外出劳动力成为生产工人或从事服务业具有显著影响。与没有受过职业培训的劳动力相比,职业培训对促进服务业就业的作用近6 个百分点,而对在工业生产部门就业的促进作用高达21 个百分点。赵延东等(2002)的研究表明,职业培训对流动人口经济地位的影响与他们所接受正规教育的作用相差无几。曾旭晖(2004)对成都市进城农民工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被假定为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中,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回报并不十分明显,而且同其它研究结果相比(尤其是同城市居民教育收益率相比),回报率还明显偏低。
4.多因素论:张文宏和雷开春将社会融合概括为文化融合、心理融合、经济融合、身份融合四个因子。⑪楼玮群和何雪松从认同、朋辈网络、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测量出香港新移民的社会融入。⑫童星、马西恒认为社会融合进程可以用新移民与城市居民的同质化水平来测量,包括居住、就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融入社会。①童星,马西恒.“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J].社会科学研究,2008(1):77-83。王桂新和罗恩立从经济融合、政治融合、公共权益融合、社会关系融合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上海外来民工的社会融合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融合度不高的结论。
(四)研究概述分析
1.研究反思与问题提出。
(1)在研究的主体对象上,现有研究主要以国内流动群体为主。无论是强制性社会融合还是自发性社会融合,国际上对社会融合研究侧重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族群间的移民融合问题。国内对社会融合现有研究侧重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口流动问题,如农民工、城乡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等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但是,随着新时代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境群体移民中国境内,非洲黑人群体(如广州形成了“巧克力城”)、缅甸媳妇群体(如中缅边境地区)、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来华投资群体(如北京的五道口、上海的古北、天津的梅江、广州的远景韩国人,形成了“韩国街”),对这些群体从社会融入视角的研究寥寥无几。
(2)在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对跨境群体社会融合的区域间差异研究较少。现有研究更多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层面出发,关注文化、心理的层面对社会融合的影响,而较少关注社会融合的区域性差异,例如:在实践层面,有些跨境移民群体在东部地区很难融入,引起本土群体的排斥,如广州的非洲黑人群体;在西南地区,缅甸移民却能与本土成员相濡以沫;从社会融合视角如何看待跨境移民在中国不同地域的社会融合状况,这是本文需要着重探讨的。
(3)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更多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缺乏对跨境社会融合探讨的政治学视角。在国内外研究梳理中可以看到,社会融合的三个模型从具体几个维度上解释了影响社会融入程度的因素,三种归因理论从理论层面对社会融入现象进行解释,现有对社会融合研究对影响融入因素的寻找往往都是文化学或者人类学意义上的,很少涉及政策或者制度层面。但是,在现代国家体系条件下,对跨境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到融入国的国家政策规定,而现有研究中,国家这一强大的政治力却的一直处于缺位状态。
2.跨境社会融合的内涵。
现有社会融合概念更多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仅仅认为社会融合就是社会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本文主要涉及的是对跨境社会融合的考察,在现代国家体系制度壁垒森严的情况下,就不能忽略国家公共政策对于社会融合方式和程度的规定性作用。目前国内外籍人口的社会融入往往形成一个个的“外国城”,究其原因在于现有中国国家对外籍移民的顶层制度安排和地方性政策设计均相对较为严格,使得外籍人口的社会融合难度较大,集中管理会降低管理成本,于是,不管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外籍人口一旦来到中国,往往是以集中居住的方式生存。
基于此,本文引入对国家政策和制度安排这一变量的考察,认为跨境社会融合是指在现代国家建设不断强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移民政策和户籍管理政策对境内所有人口的身份和角色认定具有全面的强制规定性,从而外籍人口跨境生存呈现制度性嵌入过程,跨境社会融入的不同类型是外籍人口自身性质与相对应的制度规定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自发性社会融入类型
从综述中可以看出,现有对社会融合的研究主要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是一种自发性的社会融合,忽略了国家政治力量的作用,在移民过程中政策的介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吸纳或政策排斥的一个过程,都是统治者为了维系政治统治合法性而通过建立制度机制,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把特定的社会群体纳入或排斥在主流政治生活之中的活动②袁明旭,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吸纳功能与机制研究[J].云南行政学报,2015(3):4-9。柯学东,杜安娜. 广州黑人“部落”全记录[N].广州日报,2007-12-31。,而这种政治活动过程往往成为现代国家能否移民的根本性决定力量。所以,自发性的社会融合与政策性的社会融合匹配度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跨境社会融合从地域上来看一般发生在陆地边沿地区(如临海的北上广深,领土接壤的缅甸等国),国内的这些地区有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跨境群体有强人力资本型群体(像来华做投资生意、投资、留学),也有弱人力资本型群体(像出卖劳动力)。从不同跨境群体选择不同区域流入国内后,形成了中国境内跨境社会融合的三种类型:排异型、共生型、内嵌型。以下具体选取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地区说明三种不同的融合类型。
(一)排异型
排异型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地区与弱人力资本型的社会融合类型。这种类型从自发性社会融入来看,这部分跨境群体主观意愿上愿意主动融入流入地生活中,但是限于其自身弱人力资本的短板,很难形成对其社会融入有所帮助的社会资本,与发达地区所需求的人力资源不相匹配,造成自发性社会融入困难。
目前主要以广州的非洲裔人口的社会融入最为典型。广州自近代起就是中国比较大的沿海港口贸易城市,吸引大量非洲籍黑人群体来广州“淘金”,广州现在已是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程度高,来穗的广东外籍黑人群体主要聚集在城市当中,多为男性,男性占83%,女性低于17%,文化程度偏低①亚当斯·博多莫、肖玉华.全球时代的中非关系:在华非洲商贸团体的角色[J].西亚非洲,2009(08)。,在身份认证上,差异较大的外貌特征识别度很高,要想获得居留证或者合法身份证对人力资本(技能、学历、品质等)要求很高,很大一部分都是只有签证,甚至连有效签证都没有,从事的职业主要以贸易和体力劳动为主,人力资本与当地现代化城市发展需求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不匹配,在生活融入中逐渐滋生一些社会问题,当政府通过政治手段进行干预后,非洲籍黑人群体并没有加深融入的程度,反而呈现出矛盾的激化和人口的撤离,将这种自发性社会融合不深入,政策介入后又得不到有效改善的社会融合类型归为排异型。
1.生活行为排异。当外籍黑人群体刚开始进入广州时,当地人愿意将房子租给他们收取租金,外籍黑人也解决了住宿实现了双赢,但随着当地人接触一些黑人租客后出现了语言障碍、拒缴房租、损坏房内家具、午夜高声喧哗娱乐等问题,当地人不愿意再将房屋出租给黑人群体,经过口头或者网络放大传播之后,引起当地人的抵触情绪,当这一部分人找不到住处,只能寻求同伴的帮助,暂居同伴屋内,经常看到一人租房,七八个人同住的现象②袁明旭,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吸纳功能与机制研究[J].云南行政学报,2015(3):4-9。柯学东,杜安娜. 广州黑人“部落”全记录[N].广州日报,2007-12-31。,进一步加剧了当地房东的排斥情绪。
2.生存空间排异。随着非洲裔黑人的日益增多,当特定区域内的黑人达到一定数量,将会出现“逆淘汰”现象。2003年搬出天秀大厦的业主吴玉这样对记者说,“十几年前,天秀大厦可以说是洪桥一带最好的居民楼之一,是比较富有的人才能买得起的,但短短几年,黑人‘占领’了它,业主大量‘外逃’。③柯学东,杜安娜. 广州黑人“部落”全记录[N].广州日报,2007-12-31。”当地业主的“外逃”是由于不能和越来越多的外籍黑人做到生活中的和谐融入,在大量的外籍黑人面前,他们仿佛是属于“外国人”,被动式的搬离也为对外籍黑人大量涌入做出了无声的忍让,产生了“排外”的抱怨情绪。如今,以洪桥为中心,已经形成10 公里半径,北到元下田、南到江南西、西到增嵯路、东到五山,活动着约一个巨大的“黑色族群”。外籍黑人群体的聚集,当地业主的“外逃”,为族裔居住隔离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现实存在的教训,这些聚集区也无疑将会滋生治安管理问题,影响当地社会稳定。
3.社会评价排异。通过梳理2005年至2017年广东主流媒体报道来华非洲人的重点问题类型。来华非洲人相关的治安类报道比重最大,占到了2005 至2017年报道新闻总数的33%,而此类报道中的来华非洲人常常和“毒品”,“艾滋病”,“黑帮”等主题相挂钩④丰凤鸣. 中国主流媒体中的来华非洲人形象研究[D].南昌大学,2018。,网络媒体的宣传和报道是了解和认识非洲籍人员形象的主要渠道和窗口,除广东省当地人有直接接触感受外,其余省份国人认识非洲黑人的途径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如论坛、贴吧、新闻。网络信息的发布为追求博眼球,“爆炸性”,出现对很多真实事件进行添油加醋,对一些假的事件以讹传讹的负面新闻。
(二)共生型
共生型主要针对的是欠发达地区与弱人力资本型的社会融合类型。欠发达地区与弱人力资本类型本以为融合程度不理想,而现实情况是欠发达地区在自发性社会融入和政策性社会融入完成了匹配,实现了双赢。在欠发达地区,最基本的语言、文化、信仰往往保存的很好,一直在延传,要想在当地待下去,融入当地语言、文化、信仰是最基本要求,不然会被当做“怪物”,是一种自发性社会融合逐步深入融合的过程。另外,在中国现实国情下,国内人员流动造成了“空心化”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村光棍等问题,而弱人力资本型的跨境群体刚好带来了劳动力和适婚女性群体,弥补这些问题,实现了自发性社会融合和政策性社会融合的高度匹配。下面以中缅边境代表性地区为例:
1.文化行为涵化通畅。中缅边境地区居民自古便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联系,尤其是世代生息在中缅边境沿线两侧跨境而居的众多兄弟民族,更是同源共祖、语言相通、亲如手足。虽然从地理意义上分属两国,但对边境沿线居住的居民来说像是兄弟和亲人一般。①语言相通。在民间,中缅边境沿线当地居民沟通以当地方言为主,走亲访友、边贸互市、跨境通婚,与其他国外入境人员不同,在中缅边境双方语言交流不存在障碍,具有语言交流基础。在一些官方层面,如在与我国接界的缅甸掸邦地区往来时,官方或者边民通常通过傣语言文字为交流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在与我国接界的缅甸克钦邦地区,相当部分为非缅甸政府实际控制区,中国同克钦地方武装进行的官方非正式会谈或者正式会谈的休会时间会用景颇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②节日同庆。如中缅“四城一区”(中国瑞丽、畹町经济开发区及缅甸木姐、南坎、九谷)联合举办中缅胞波狂欢节(“胞波”在缅语里意为同胞兄弟,是缅甸人对中国人的亲切称呼),如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又称“浴佛节”,也是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4月份,一同庆祝;也有在同一节日期间,在当地举行相同的过节祭祀活动,如关门节和开门节,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的宗教节日,每到节日期间,中缅边境沿线居民举行着相同的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或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2.族群间社会结构融合稳定。①劳动力互动。20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导致大量边民外出,流向与中国接壤的缅甸境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建设亟待大量务工人员,国内又出现大量农村青壮年向城市汇聚,边疆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情况,这两点原因让边疆地区出现大量“空心化”村落,人口流出现象严重,老人、小孩成为边境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相对中国发展较为滞后的缅甸,来边境地区打工的缅籍群体,基本上在居住地也是靠种地为生,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进入我方边境地区后可以很顺利找到对口的赚钱工作,如帮助砍甘蔗、收玉米、割橡胶等,所获得的收入相对当地来说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劳动力的补充解决了中国边境一方的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也让缅籍务工者获得较高的报酬,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利益共存关系。②日用品互市。由于缅甸工业基础薄弱,在特区政府自治的地区,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通过梳理中缅边境口岸进出口产品可以看出,中国对缅甸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成套设备、机电和化工产品、各种配件等,中国从缅甸进口的主要是原木、矿产品、农产品等;在民间互市渠道上,如勐海县打洛镇边民互市贸易区吸引着勐海县、澜沧县、缅甸人聚集在这里赶集贸易、互通有无。在集市上,彼此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供需利益结构。
3.族群间关系网络深度融合。中国云南省与缅甸掸邦接壤,掸邦第一特区果敢与我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北佤)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普洱市接壤,在边境地区之间,中方与缅甸特区之间交往更是日益密切,一是表现为中缅边境地区通婚现象普遍。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与缅甸果敢特区接壤,耿马县有缅籍媳妇超过1300 多人,县域内的色树坝村共有人口808 人,缅籍媳妇就有144 人,占比17.8%①数据来源于2019年调研组赴临沧市耿马县调研时获得。;市域内镇康县有缅籍媳妇2000 多人,县域内勐堆乡共有人口1626 人,缅籍媳妇175 人,占比10.8%②数据来源于2019年调研组赴临沧市耿马县调研时获得。。中缅边境地区通婚后,两家人组成一个家庭,也架起了一张更加亲密的关系网。二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原本就是一家人分隔在两个国家,后期子女、亲属之间走亲访友不断。另外,语言的相通,节日活动的相同,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浓厚的邻居和朋友关系。
4.族群身份世代认同。①同源共祖。根据语言系属划分,云南跨境民族分为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孟高棉语族和苗瑶语族。除了苗族、瑶族迁入较晚外,三大族系都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土著民族①谷禾,谭庆莉.云南跨境民族多元历史文化与身份认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01):60-64。三大族系在分化、组合、再分化、再组合的过程中,彼此间还有吸收、同化、融合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格局。如佤族、德昂族与布朗族有着族属渊源关系,语言上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在云南跨境民族群体中,一些属于同源异流,如彝族和哈尼族、阿昌族、傈僳族、拉祜族等,在历史由共同的先民分化而来,并且与古代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民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②谷禾,谭庆莉.云南跨境民族多元历史文化与身份认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01):60-64。
(三)内嵌型
内嵌型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地区与强人力资本型的社会融合类型。从自发性的社会融入现实来看,强强结合并未得到完美融合的结果,相反,由于跨境群体属于强人力资本型,从主观意愿上并不愿意融入流入地的生活中,这部分跨境群体依旧保持母国的语言、文化、信仰等,在工作中是一种生意合作的关系,在生活中是一种享受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从心理上来讲甚至在流入地还有一点优越感。虽然这部分群体自发性社会融入程度较差,但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利益,是政治手段介入后形成的社会融合类型。以北京地区为典型案例例证。
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着大量外国人来京生活。从外籍族群的身份来看,朝阳区主要以外交人员、高级白领和商人为主③黄荣清.北京的外国人数量研究[J].北京社会学,2010(2):54-56.,西城区主要以外籍专家和外企工作人员,海淀区聚集大量留学生。从接受教育的程度来看,在北京的外籍流动人口从发达国家来的占据了大多数,其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人都有高学历。当前他们的集中式居住更具有自发性和聚集性,尤其具有相同国籍,或相同宗教信仰,或相似民族风俗,或相似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甚至相似身份角色的人,喜欢在同一社区或相邻社区居住。这些外籍流动人口在入境后的社会融入过程中就呈现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主观意愿不想融入。与大量华人到海外谋生的生存状况截然不同的是,目前来京的外籍流动人口大多是以投资、经商以及从事文化教育交流等事由为主,无论是来自发达国家还是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因其拥有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所具备的这些特征导致他们入境后在居留期间呈现出许多优越感和特殊性,来京的外籍流动人口与主流社会保持着明显的距离。由于来京的外籍流动人口大多以中高端人才为主,他们在经济能力、就业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都享有优厚的保障,因此他们无须从主流社会寻找物质资源和文化、心理支持。所以,他们始终保持固有文化,而不是接受和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越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国人,越有优越感距离感越强。
2.对母国文化认同感强。来京的外籍留学生、白领以及外籍专家,由于他们对母国文化和自己的身份归属有明确的认同,即使是在发生与文化冲突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改变和改造自己适应主流文化的愿望,而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去了解中国文化、绕过或回避矛盾冲突,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经济收入足以保障他们无须改变自己原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去融入当地人的社会生活,从而不会产生认同危机。基于其自身对生活品质和自我价值的较高期许,一般与当地户籍人口接触较少,社会参与度较低,融入主流社会的愿望不强烈。
三、政策性社会融合
(一)排异型
外国人群要获得在中国的永久居留权,需要满足要求很高的条件,比如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3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4年、4年内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3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等条件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EB/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4214.htm。,才可以获得中国出具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尤其发达地区在吸引外国人员时,给出的人才引进政策很优惠,包括引进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解决。然而广东省黑人群体基本上不具备这些条件,无法享受这些他们最需要的优惠政策,面对他们的更多是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专项治理行动。
广东省在对外国人管理中,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和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治理行动。从2003年开始,广州市在全国最早建立了“一套组织架构、一个信息系统和一支执法队伍”的“三个一”大外管格局,在政府层面构建了由44 个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外国人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架构;2005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管理的通知》[2005]173 号,检查的重点对象就包括来穗的“三非人员”①找法网.广州市地方税务局转发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管理的通知[EB/OL]. http://china.findlaw.cn/fagui/p_1/239584.html。;广州市培育“1+6 外国人服务管理”模式,针对重点地区“三非”外国人“三多三乱”问题,组织开展综合整治工作②广州日报. 广州全面推广涵盖“1+6”基层外国人服务管理模式[EB/OL].http://gd.sina.com.cn/city/csgz/2017-03-05/city-ifycaafp1913580.shtml。;2017年8月,广州市公安局以全市正在开展的“入户大走访”,切实摸清掌控外国人和涉外单位底数③广东省公安厅. 广州市局出入境加强在穗外国人服务管理工作-广东省公安厅政务网[EB/OL]. https://news.qichacha.com/postnews_d16f984012a987d5513ded1d89b0f176.html。;构筑“三方联动”的防控查处网络,常年组织各警种开展常态化清理打击“三非”等违法犯罪外国人专项行动;广东市委、市政府和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外国人管理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为指导,围绕“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的总体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外国人管理服务,促进全市外管形势总体平稳有序④广东省公安厅. 广州市局出入境加强在穗外国人服务管理工作-广东省公安厅政务网[EB/OL]. https://news.qichacha.com/postnews_d16f984012a987d5513ded1d89b0f176.html。。
政治手段介入后,加强了当地社会治安的管理,但对广东地区黑人群体的社会融入并未起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民警在查处“三非”人口过程中爆发出了群体性事件加深双方隔阂。例如,2009年7月,在广州警方检查护照过程中发生黑人逃跑猝死事件,引发上百名黑人冲击当地派出所⑤凤凰资讯. 广州上百黑人冲击派出所 警察分别劝散冲击者[EB/OL].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guangzhouheiren/news/200907/0715_7410_1251264.shtml。;2013年8月,广州警方在检查签证过程中,一名黑人在逃跑中从五楼跳下致死,引起上百黑人冲击派出所,警方调集大量保安和警力到现场维持秩序⑥广州上百黑人冲击派出所疑因签证[EB/OL].https://tv.sohu.com/v/dXMvNjMzMTAyNDYvNTk3Mzk1NTAuc2h0bWw=.html。;另一方面,非洲黑人群体出现撤离潮。非洲国家人员在穗总体数量成大幅减少,自2015年开始“三非”问题查处总量连续2年下降,特别是2016年查处人数同比大幅减少20.7%⑦广州日报. 广州全面推广涵盖“1+6”基层外国人服务管理模式[EB/OL].http://gd.sina.com.cn/city/csgz/2017-03-05/city-ifycaafp1913580.shtml。,2017年,全市公安机关拘留审查“三非”外国人员绝大多数为亚洲国家人员,非洲国家人员仅占外国人员总数的17.4%。由此可以看到,这种类型在自发性社会融合方面融合度差,在政策性社会融合方面又不具备条件,属于排异型社会融合类型。
(二)共生型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的通知、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两项国家政策,无形中为云南的农村尤其是边境农村发展带来一次次发展机遇,在自发性社会融合融洽的基础上,边境地区“空心化”的农村劳动力补充,缅籍媳妇解决农村光棍问题,为边境地区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又与国家发展稳定需要契合。
(三)内嵌型
类似北京、上海、深圳等这样发达地区,外籍人口大多数具有“人才资源配置”特征,政府主导的人才引进政策起关键作用。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会见荣获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外国专家时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外国人才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科技奖励评选、评定专业职称资格、评选外籍院士等,对中外人才一视同仁,为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工作和创业,北京市推出“外国专家千人计划”;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文件中明确要求“研究制定外籍科学家领衔国家科技项目办法,完善引才配套政策,解决引进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对外国人才来华签证、居留,放宽条件、简化程序、落实相关待遇”等等政策。国家吸引人才政策与这部分跨境群体的人力资本实现较好匹配,虽然自发性社会融入程度较低,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但在国家政治利益下,这部分群体是能够以合法的身份融合在当地。
四、小结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至少可以形成以下认识:
(一)在人类学社会学深入研究社会融入的基础上,引入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着重探讨了现代国家及其相关制度规定政策对于社会融入的决定性和规定性作用
在现代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下,我们认定跨境社会融入往往是两种社会融入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传统社会融入研究思路一直关注的自发性融入过程,即注重融入群体和被融入群体之间在生产、生活、居住、娱乐、交往等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生活共同体内紧密联系的亲密交往关系;另一种是国家深度介入的政策性融入过程,意味着国家正式制度和政策规定对于社会性融入关系结果的认定,在现代国家体系条件下,任何生活性和社会性融入过程或结果,如果没有经过国家正式政策的认定,都会被界定为一个违法的存在,这些可能就意味着跨境社会融入的失败;政策性融入和自发性融入,相互配合的最终结果,是现代国家对于新加入国民国家共同体①康渝生,陈奕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J].学术交流,2016(11):11-15。成员身份资格的成功认证。
(二)任何跨境社会融入在更为本质的层面,最终体现为现代国家被新加入国民的资格认定与认可,即国家对跨境人口的制度性或者政策性吸纳过程
这种制度性吸纳在最基础的层面被认定为国际层面的人力资源流动环节,但在更为根本的层面,我可以被理解为是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的落实路径。具体体现为,各个国家总是倾向于吸纳那些更有利于本国利益增长的跨境流动成员,成为自己的国民。而对于那些,从事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的群体而言,不可能成为国际性的难民或者流民,不会为任何正常的国家体系所认同,比如罗兴亚人群体②丁丽兴,Utpala Rahman.罗兴亚难民:孟加拉国的安全困境[J].南亚研究,2010(04):124-133。;从发展类型的角度来看,对于共生型和嵌入型融入过程,我们应该积极鼓励,而对于排异性融入过程则应该严厉禁止,以此来判断,当前国家对广州的黑人群体进行清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跨境社会融入的理论就为相关政策实践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评判标准
在现代国家条件下,社会性融入与政策性融入必须相互匹配才能符合国家利益,如果两者发生矛盾,自发性融入过程必须服从于政策性融入。所以要尽力打击那些违背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发性社会融入过程,例如对病毒携带者,境外反动势力等就必须将其拒之于国门之外;协调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虽然在整体层面,国家利益具有一致性,但这也并不排除,在一个大国内部,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在国家利益一致的原则下,跨境社会融入必须照顾到区域差异,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可以适当尊重不同区域和地方对于跨境社会融入对象的特殊需求,比如在金融和高科技企业相对较多的发达地区,可以相对较多地引进高层次高科技外籍人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较多,但普通劳动力数量相对短缺的区域,则可以较多引进,外籍普通劳动力;并且针对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状况,可以采用适当灵活的政策性社会融入引导政策,在国民资格认定刚性短期内无法更改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适当提高国民待遇的方式,吸引跨境人员积极融入我国的生产生活,缓解人口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