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国别区域研究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
2020-02-20魏潘潘
◎徐 晨 魏潘潘
1 引 言
国别区域研究是针对特定国家或区域的学术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特定国家与区域的政治、外交、历史、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具有多学科、跨领域的特点。国别区域研究与国际政治研究、国际关系研究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前者是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全面深入的研究;后者则是对国际政治以及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进行的研究。如,营救被国外恐怖分子绑架的公民时,比起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研究,更需要的是国别区域研究为其提供情报信息支持。也就是说,国别区域研究有其特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价值,其近年来在全国的兴起,无疑与其新时期的国家需求密不可分。
1.1 我国的和平崛起为国别区域研究带来了新方向
19世纪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扩张殖民地时期,为了巩固对殖民地的统治,更好地控制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原住民,英法等欧洲强国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成为区域研究的雏形。(罗林、邵玉琢,2018:80)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最大的受益国,其军事力量走出本土,向欧洲、非洲、亚洲以及太平洋地区扩张,为了加强对控制区和占领区的有效管理,美国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研究,促成了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区域与国别研究崛起。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国际关系与国别研究也极度兴盛,直至今日俄罗斯在全球事务和国别研究领域具有难以企及的高度和远见。由此可见,国别区域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大国的崛起,也是世界性大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从参与到引领全球治理的角色转变,亟待通过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加强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认知和理解,为我国的和平崛起提供智力保障。
1.2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别区域研究带来了新课题。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截至2020年2月我国已与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5份合作协议,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和问题,如部分地区社会存在不稳定性、一些经济走廊存在较严重的信任赤字、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难度大等,这些因素加大了我国沿线国家投资的风险。今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政府需要学术研究机构积极对相关国别和区域,特别是研究“绝对缺乏”的国家和区域进行研究,为风险防控提供知识服务。
1.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国别区域研究带来了新机遇
2017年12月28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后,央广“中国之声”用了《习近平: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标题,开始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大变局在带来大变数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机遇。大变局之中,既有乱局之扰、困局之难,也是布局之时、破局之机。(王俊生、秦升,2019:17)只有大力发展国别区域研究,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及中外各国的发展优势、劣势,才能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窥见百年未有之大机遇。
如上所述,国别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各研究机构也摩拳擦掌,试图在这一“新”研究领域“建功立业”,但对如何进行国别区域研究各高校多都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就像近年各省都在建立智库,却鲜有知晓智库如何建立,甚至对智库的作用和评价指标等也一知半解。
对于很多地方院校而言,国别区域研究是新的研究领域,设立近三年来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很多方面的关系还未厘清。目前,国内关于国别区域研究的成果较少,多集中于国别区域研究的范式、学科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通过个案分析进行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论文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对其在发展国别区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解决路径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地方院校国别区域研究的能力。
2 发展现状
2017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获批成为教育部备案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由东方语言学院(主要为日语系、韩语系)牵头,以市重点研究基地—东亚文化研究院为依托,下设东北亚语言文化研究所、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所、东北亚社会发展动态研究所等机构,聘任了校内外从事东北亚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一流专家、学者,实现了对东北亚地区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的多学科、交叉性综合研究。
中心定位为,“依据多语种优势,推进内涵建设,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依托,以咨政服务为宗旨,全面服务浙江省乃至国家对外战略的需求,努力将东北亚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定位明晰、特色鲜明、机制健全、效能优良’的东北亚区域态势研究智库”。
中心发展优势明显。第一,学校全力支持,资金、硬软件投入大。第二,团队结构合理。整合国内外各方面研究力量,组建了一支包括日、韩等外籍专家在内的30余人的研究队伍,研究人员除掌握对象国语言外,还有经济、新闻、旅游、历史等领域的专业背景,可满足多学科、跨领域国别区域研究的需求。外聘专家利用其人脉广的优势,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不断扩大学校与中心的影响力。第三,与《亚洲文化》等期刊合作,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多元推广。第四,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并将咨政成果纳入学术评价体系,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职称评定、岗位分类管理等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扶持。从制度层面保障和调动了教研人员从事国别区域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五,与省外办、商务厅、社科联等政府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资政建言路径顺畅。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依托自身优势,已在国别区域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为省市政府决策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爆发期间,中心编纂的《世界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简报》《日本快报》《韩国快报》等获得省委和省政府以及省直机关的肯定和认可。
3 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别区域研究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因起步较晚,至今仍有许多关系和矛盾尚未厘清。
3.1 地方院校与985、211等直属高校
3.1.1 存在问题
地方院校相较于985、211等直属高校来说,持续发展国别区域研究动力不足。2012年,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在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启动了区域和国别研究以及国际教育研究基地遴选与培育建设工作。首批入选的37个研究基地基本为直属高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教育部对这些培育基地的定位是“力争将培育基地发展成能够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政策措施提供智力支持的研究基地”。也是说直属高校发展国别区域研究的首要动力就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这类大学的资政建言不仅是要服务国家决策,甚至是要影响国家决策。
2017年,教育部扩大了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规模,批准了397家备案研究中心,包括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内的许多地方院校借着这一契机开始着手进行国别区域研究。这反映出,一方面,国别区域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原有研究基地难以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国家和地方需要是高校发展国别区域研究的原始动力,但对地方院校而言如何留住校内唯一或为数不多的教育部备案中心才是发展国别区域研究的直接动力。2019年12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年会上,与会的很多地方院校都十分关注2020年教育部对备案建设研究中心的评估问题。会上也有学者提出尽快把“备案建设”去掉,认为“备案建设”带有很多不确定性,限制了研究中心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足以看出,地方院校对省部级科研平台的重视,或者说是对平台效应的重视。试想,397个教育部备案建设研究中心批准之前,有多少院校在从事国别区域研究。据此,似乎不难想象未通过教育部验收的这些备案中心将何去何从?脱离这一平台的国别区域研究经费又该如何获得?仅仅是为了教育部评估、验收而推进的国别区域研究发展必定不会长远。
3.1.2 解决路径
地方院校应把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作为发展国别区域研究的动力,但绝对不应是唯一动力,需要综合利用国家需求、地方需求、社会需求、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甚至是考虑研究人员的个人需求等。地方院校受信息获取、成果上报渠道和研究实力等影响,研究成果较难满足国家层面的战略需求,所以地方高校应多从社会需求、学校需求和个人需要上深挖发展动力。
地方院校相对于所在地方或服务区域,在智力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显著优势,应通过强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努力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库”。同时,地方院校应多方论证省市级智库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争取入选,获得省市级部门经费的支持。地方院校发展国别区域研究动因多是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地方“走出去”。与企业深度合作可以为国别区域研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可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研究机构可以为“走出去”的企业规避风险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可为研究机构提供经费支持,增加研究机构的造血功能。
青年学者作为国别区域研究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其研究热忱的提升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推动至关重要。影响职称评审的课题、论文等是影响青年学者研究热情的主要因素。引导青年学者向国际问题研究方向倾斜,加强对课题申报的指导和论证,有助于提高青年学者课题申报的成功率,抢占该领域的研究高地。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际问题研究都是区别于政治学,独立分类进行评审。该领域的研究基础较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还相对薄弱,许多难题尚待破解,青年学者发挥空间较大。另外,因国别区域研究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异于其他学科,因此教育部等部门应整合学术资源,创办或筛选一批质量较高的国别区域研究学术刊物,为青年学者研究提供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3.2 国别区域研究与传统外语教学
3.2.1 存在问题
外语教学尚未涉及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将国别和区域研究列入“五类人才”加快培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目前还未将“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列为培养目标,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严重滞后。
国别区域研究与教学几乎完全脱钩。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也必须为教学服务。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外语教学仍然是语言教学为主,强调对学生听、说等应用能力的培养。较以前,为了迎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实行了“外语+英语+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方向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翻译、贸易、教育等。但截至目前的研究成果未反哺,(因尚未进行国别区域研究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也不能反哺教学,本科阶段国别区域人才培养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3.2.2 解决路径
加强本科阶段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第一,可像大学外语部一样,设立人文部,以公共课的形式进行国别区域相关课程的教学。这样做,一方面为可以培养一部分学生国别区域研究的意识,另一方面,为“科研反哺教学”提供学理支撑。第二,地方院校本科外语专业应尽快设置国别区域研究方向。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考研率,另一面,也可解决因直属高校只重视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而造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的问题。
地方院校更应加强国别区域研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既是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将国别和区域研究界定为外国语言类专业的学科基础之一。《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明确提出,“外语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外国文学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同时,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2017:50)已正式把“国别与区域研究”设定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并将其定义为“借助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对象国和区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制度和中外关系,注重全球发展进程的理论与实践”。另外,AI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对传统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上述背景,国别区域人才培养应成为今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当然,这需要通过对国别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以为其提供理论支撑。目前,全国范围看,个别院校的阿拉伯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已展开了对相关课题的研究。但总体看,本科阶段国别区域研究人才的培养尚不成熟、未成体系,国别区域研究特色人才培养探索之路仍然漫长。
3.3 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服务
3.3.1 存在问题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中心设立后近两年的时间,虽都在致力于研究特色的凝练,但研究成果还是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等基础理论研究。2019年,浙江省内进行服务“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的遴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浙江万里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等7家入选。这7家入选的研究机构均研究特色鲜明,且在省内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当时也参与了申报,理论成果斐然,最后因为应用性研究成果少而落选。此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开始注重应用性研究,并且定下了几个研究方向,目前时间尚短,尚无体系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特色仍不明显。另外,研究用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获得渠道单一,多为新闻报道等,也制约了研究特色的形成和资政建言水平的提升。
3.3.2 解决路径
在保持原有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加强应用性研究。罗林、邵玉琢(2017:84)认为高校发展国别区域研究的“后发优势”就在于“冷门”和“空白”。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都是高校推动国别区域研究的成功案例,不仅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而且在谋划落实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汤(加)合作办学等具体工作上为国家外交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当然,随着研究机构的日益增多,原先的“冷门”和“空白”已难以探寻,所以对地方院校而言,不应只想着“出奇制胜”。地方院校今后可以从985、211等直属高校不愿意做的“累活”中寻找特色,从长期追踪、大量搜集的原始素材中凝练研究特色,明确资政服务的方向。
提升资政服务水平,凝练成果特色。与省外事等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创新智库—政府合作的新路径,如争取参加有关部门的会议,及时、全面了解政府议事决策进程,提高专报采用率。另外,利用外籍专家的人脉资源,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深度合作,拓展信息来源渠道,提高资政建言的质量和水平。
3.4 专职教席与兼职专家
3.4.1 存在问题
国别区域研究以当地语言书写的文字资料为研究素材,所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研究中心成立初期主要依托东方语言学院专任教师,但因专任教师教学压力大,外加很多的行政管理、科研等工作,中心研究工作承担力有限。学校为解决研究员不足问题,创新了研究员聘任制度,面向全校具有外语背景的专任教师进行了公开招募,收效明显,首次共聘任了34名特约研究员。这一举措确保了中心研究工作的推进,且许多教师除掌握外语外,还有经济、新闻、旅游、历史等领域的专业背景,提升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这一举措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第一,因研究员来自多个单位、多个专业,团队融合困难,很难形成合力;第二,研究员目前多是承担研究资料的搜集和翻译,人才培养速度缓慢,梯队建设成效不大;第三,缺少激励机制,特约研究员本身没有酬劳,团队协作完成的研究报告科研业绩难计算,研究员积极性不高;第四,未将国别区域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列为学校评职评定认可的刊物,研究人员研究动力不足。
目前,全国国别区域研究搞得红红火火,再加上该领域的专家本来就少,的确很难寻觅适宜人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从校外聘任了6名专家,包括1名日籍专家,专家的到来的确夯实了中心的研究成果,通过举办各类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校和中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引入的外部专家也存在一定局限。第一,部分专家研究领域与国别区域研究相差甚远,几十年的研究方向和根基很难摒弃,国别区域研究视野难拓展;第二,引入专家均来自国内知名高校,无政府人员参与,制约了研究成果转化为资政服务的效能;第三,外籍专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多以“单打独斗”形式进行。
3.4.2 解决路径
加大研究员培养力度。因中心研究员多来自外语、经贸等方向,缺乏国别区域研究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支撑,中心应通过举行讲座、座谈会等,提高研究员国别区域研究的学理性分析能力,进而提升研究成果产出质量;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别区域研究相关的学术会议,掌握国别区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组织专家根据中心定位打磨每位研究员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力争形成合力,产出系列性成果,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拓展外聘专家的引入渠道,提升引入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国学者和官员在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流动尚不顺畅。但可聘请退休或离任外交官参与国别区域研究,利用其实践经验、社会阅历以及影响力,为国别区域研究带来更“接地气”的课题并确定研究方向,这样做还可扩宽研究成果转化的渠道,为政府和社会发展提供操作性更强的决策建议。同时,应提升外籍专家引入的实际效果,外籍专家的加入不应只是“新成员”的加入,而应是“新知识”“新成果”“新思维”以及“新视角”的加入。
3.5 国别研究与区域研究
3.5.1 存在问题
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和研究人员因为语言、经历与知识结构的差异,形成了自己熟悉哪个国家或者语言,就会关注哪个国家的局面,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整个区域的总体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对日本、韩国、朝鲜或蒙古等单个国家的国别研究。东北亚这一区域生机和风险并存,历史与现实、区内与区外、双边与诸边等利益和矛盾相互粘连,相互交叉。离开区域的国别研究成果很难为双边,甚至是东北亚区域发展提供富于实际价值的预判和解决方案。
3.5.2 解决路径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持续推进,地方院校应克服研究人员掌握外语单一劣势,组建区域研究团队,加强区域研究。如新冠疫情暴发的当下,应在东北亚区域内深入研究“东北亚联防联供机制”“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韩经济深化合作机制以及“中日韩企业家特许入境机制”等问题,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情报信息支撑。
4 结 语
目前,我国的国别区域研究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如何突破各个研究机构的发展瓶颈,最大限度发挥各个研究机构的智慧和优势,需要国别区域研究人员进行不断研究。现阶段,许多地方院校都遇到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一样的困境,甚至问题更多,这就要求地方院校从以下五方面努力,尽快摆脱困境、步入正轨,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的对外战略提供强力的智力支撑。第一,明确定位,深挖国别区域研究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二,强调科研反哺教学,探索外语专业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新模式;第三,加强应用性研究,提高资政服务水平,凝练研究特色;第四,加强青年学者培养的同时,拓展外聘专家的引入渠道;第五,整合研究力量,大力发展区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