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初探
——以云南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与推广实践为例

2020-02-20余丰晏韦明体马玉涛

云南科技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民歌

余丰晏,韦明体,冯 韬,马玉涛

(1.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2.云南省旅游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1)

1 云南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现状

中国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20 世纪却发生了全球大陆35%的7 级以上地震,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49%左右[1]。鉴于地震巨大的杀伤力,防震减灾已成为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防震减灾科普,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工作方针,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的基础性工作。

云南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仅1970年以来,就发生7 级以上地震8 次,造成1.8 万余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 亿元。根据新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2],云南91.12%的国土面积基本设防烈度超过6 度,防震减灾任务繁重而艰巨。为提升云南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汶川地震后,云南省相继实施了“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 项重大措施”(以下简称“10 项重大措施”)和“继续深入推进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 项重点工程”(以下简称 “10 项重点工程”),投资超过百亿。其中,“10 项重大措施”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家喻户晓工程”,“10 项重点工程”设置了防震减灾科普专项,为云南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难逢机遇。

2 云南防震减灾科普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汶川地震后,全国加强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各省地震局先后组建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心,加大了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六进”活动,并陆续推出一批宣传产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能力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公共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强烈需求,投入相对不足、队伍尚不健全,力量分散、多头管理等问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目的不明确、规划性不强,还处于各自尝试、协调配合不畅的状态;防震减灾科普还处在应景式宣传教育阶段,即科普宣传仅在重大灾难纪念日和特殊日期组织发放宣传品,或受邀到机关、学校进行科普讲座的方式进行。虽然场面热闹,但受众有限,效果甚微,且很难深入到街道、乡村等社会各个层面。恰如科技部和文化部“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联合课题指出的那样,国内科普观念和传播形式存在误区,科普所蕴含的人文性、亲和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普对公众缺乏吸引力[3]。

2015年中国地震局、国家民委、中国科协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则指出,与全国相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依然滞后,不能更好地适应公众对地震安全的需要[4]。

为掌握云南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具体情况,2015-2017年,云南省地震局对德宏、保山、大理、丽江、迪庆等4 个州(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大理、昭通、玉溪、文山4 个州(市)17 个县(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证实上述问题普遍存在。而云南作为全国最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问题更加突出。

1)与北京、山东、河北等全国先进地区相比,思想观念较为滞后。宣传仍以现场讲座、街头“摆摊设点”等传统方式为主,时代感不强、手段简单、覆盖面窄、效果不佳的缺陷十分明显。

2)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留守老人儿童等弱势人群防震减灾意识还比较淡薄,加之房屋缺少抗震设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2 具备的优势

虽然云南多震、多民族、交通经济欠发达的不利客观因素很多,但进行防震减灾宣传,云南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1)人们对防震减灾知识有渴望。云南受地震灾害长期困扰,人们对防震减灾知识的渴求也就更加强烈;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安全环境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严苛的防震形势,群众的迫切需要,以及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并给予了科普工作更多的投入和扶持,这些都为云南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创造了有利条件。

2)深厚的民族文化为科普宣传搭建了很好的宣传平台。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有25 个少数民族,民族曲艺资源十分丰富。对于大多数民族同胞,音乐舞蹈是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形式。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节庆文化活动当中,人们形象地形容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在文化欠发达的年代,身居闭塞的山区,人们以民歌曲艺传承文化、讲述历史、教授礼仪、普及知识、歌唱生活、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形成了具有本土气息的独特文化现象,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最主要的依托方式。当代的《五朵金花》《阿诗玛》等反映云南少数民族歌舞的优秀文化作品和各种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不断把这种文化现象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文化生活活动。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如果能够搭上民族文化极具穿透力、沟通力与推广力的翅膀,无疑将会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从而增强科普宣传的人文性,提高科普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普及率。

2.3 解决的对策

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防震减灾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就是要把地震事件发生之后一时、被动的救灾活动,转变为地震事件发生之前长期、主动、积极、全社会参与的防御行为,这是一种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工作。只有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普及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媒体和现代传播渠道,最大可能地广泛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形成规模和取得效应。

云南防震减灾科普能否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把科普宣传变成长期、主动、积极和全社会参与的活动?云南防震减灾科普专项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就此面向全国地震系统、云南省各州(市)开展了广泛调研,并组织曲艺家、地震科普专家多次研讨,派出工作组到曲靖杨柳乡(中国著名的“山歌之乡”)等地实地调研。

2017年10月,项目组提出了云南省政府“10项重点工程”之“防震减灾科普专项”走民族化、本土化、群众化道路的方向。按照“立足乡村,面向大众”的工作定位,创作一批“好听、好懂、好看,贴近生活、方便记忆、易于流传”的经典作品,按照“立体、分众、有效”的目标进行普及宣传。用3年时间,分2 期“压茬”开展创作与推广活动,按科普知识歌词化、乐曲谱写、音乐合成、MV 制作、作品推广、知识普及6 个环节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专项”,建立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新模式。

3 实践之路

3.1 突破难点,创作经典作品

以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为载体,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为核心,以音乐和歌唱为手段,以云南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族民间艺术表现为形式,创作一批科普精品,从而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在表达或者享受音乐、歌舞的同时,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其难点在于这种作品的创作。这样的作品必须具备科普的知识性和民歌的地方性、普适性、群众性、流行性等特点。这是一种跨界的全新创作,需要科普专家和文艺专家的精诚协作。而要把这样的作品打造成为社会广泛流传、演唱模仿、表演宣传的蓝本范本,则必须精心挑选专业队伍,周密策划各创作环节,精雕细镂、反复锤炼,才能出好作品。

3.1.1 歌词的创作

经过前人的持续努力,地震科普知识已经比较系统和完备,整理相对容易。但要把科学、系统、严肃的防震知识转化为通俗简练的民歌歌词,变成演唱的音乐语汇,就大大增加了创作的难度。

为此,项目组邀请了我国著名地震科普专家何永年,中国“十大科普人物”李道贵,云南民族知名词曲作家曹鹏举,云南省歌舞剧院指挥家、作曲家张思源等30 余位专业人士,参与作品的编写、修改和审定。专家们按照科学性是宗旨、创新性是手段、易传播是标准的主体思想,精选了地震科普常识、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及云南防震减灾等方面内容,借用云南民族民间的音乐语汇,对经过6 轮历时7 个多月的论证、创作、修改,创作了《地震来了你莫慌》《震后自救有讲究》《小朋友们要知道》等6 首全新的歌词。歌词集知识性、故事性和流畅性于一体,使用来源于民族民间又升华于原始素材的艺术语汇,通俗易懂、易学易记,为实现“易于传唱”打下坚实基础。

3.1.2 歌词和乐曲的融合

这里主要解决的是“好懂”“好唱”“好听”三者之间的关系。将科普知识转化为歌词,解决了歌词“好懂”的问题,但要变成能唱的歌曲,解决“好唱”“好听”的问题,必须进行二次融合创作。

云南有2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旋律,每个民族都制作一套音乐,既费时费钱也无必要。云南各民族虽然有大有小,发展也不平衡,但各民族世代和睦相处,文化相容,各地区间都有一些相通的经典音乐旋律。根据云南民族和区域的这一特点,6 首歌曲选择了不同的经典代表音乐旋律作为基调,如《科普知识保安康》选用流传于云南滇中汉族民歌小调为基调,《小朋友们要知道》选用了流传于云南滇中曲靖地区和滇东北昭通地区的儿歌《螃蟹歌》为基调,《地震救援讲安全》选用了流行于云南滇南地区的建水小调为基调,《震后自救有讲究》选用了流行于云南滇西地区的花灯为基调等。在考虑旋律的美感同时,主动迎合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人群的习惯要求。

根据选定的音乐旋律,对歌词进行二次创作,使歌词符合音乐基调的演唱习惯和表现要求,充分体现当地的民族风格。例如,以民歌小调作为音乐素材演唱歌词,歌词就得添加符合小调特点的衬词、虚词,作品才会“接地气”。歌词好不好唱,唱起来能不能听清、听懂,还得经过不断试唱、修改。

为此,各类专家发挥各自专长,根据民歌表现形式,按照说唱、念白、诵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需要,运用艺术再创作手段,对原词逐字逐句仔细斟酌,反复练唱、精心修改,使歌词和曲谱融为一体,演唱形式更加贴近生活,曲调更加优美动听。谱曲后的6 首歌词,说教中有歌唱,歌唱中有知识,科普内容有情有景,极大增强了科普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3.1.3 制作MV 宣传品

招标选择专业团队进行合作,选择职业艺术家、专业艺术团队进行演唱,选择专业级录音棚和最先进的数字化录音系统进行录制。

根据歌曲作品内容和地区民族风格,演唱以男声领唱女声伴唱、男女声对唱、女声领唱带伴唱、童声领唱带合唱伴唱等多样化形式表现,外景多在当地实拍,剧情内容与歌词相互呼应,反映了人们遇到灾害的应对方法,贴近实际,在确保科学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亲和力。

在选用民歌音乐素材基础上,音乐制作采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应用现代电声音乐技法,使每个板块间音乐情绪一直连接,形成音乐审美的情感带入,最大限度地制造音效空间和音乐氛围,弥补了大众型民歌演唱在音乐频响方面的先天不足,达到了“面向大众”的目标要求。

为确保演员和视频画面准确反映知识,项目组精选了相关国家标准、知识手册、视频等资料提供给合作方学习,组织行业专家以问答会的方式培训合作伙伴,并安排灾损评估专家和救援部队教官到MV 拍摄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对规范性很强的知识,如避震时所处的位置、人的正确体位、救援操作规程、骨折部位标志等,则亲自示范讲解。

最终形成的MV 作品,民族特点浓郁,歌舞音乐优美,歌词演唱通俗易懂,视频画面亲切感人、反映知识形象生动,既可以观赏学习,也可以模仿演唱,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普及宣传活动提供了有力武器。

3.2 以民歌为工具,创新科普新模式

防震减灾科普的终极目标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云南有自己的省情,只有宣传形式和手段得当,才能达到普及目的。与州市地震部门合作,开展了主动积极的普及实践探索。

3.2.1 精心组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民族探索分众普及宣传模式

1)探索民族地区科普宣传进校园模式。在学校开展科普宣传,历来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楚雄是云南著名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中部山区,经济发展缓慢。2018年9月中旬,在楚雄师范学院组织了一场“民歌唱响彩云南 防震知识校园行”活动。活动以师生演唱6 首科普民歌、地震知识宣讲、知识有奖问答、发放科普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活动现场高潮迭起,吸引了观众3000 余人,当场发出宣传品3200 余册,取得巨大成功。

2)探索民族地区科普进社区模式。曲靖市位于云南东部,地处云南、贵州、广西3 省交界处,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省重要的工商城市,也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区。2018年9月下旬,在曲靖市麒麟区珠江源广场举办了一场“唱响曲靖文明城 防震减灾你我行”防震减灾科普民歌社区展演活动,演员由少年儿童、社区群众、老体协歌舞分队和专业演员组成,活动以防震歌曲展演、知识问答与宣讲、资料发放为主,现场吸引群众2000 多人,发出宣传资料1600 册。

3)举办赛歌会,探索民族地区现代社会科普新模式。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云南西部民族文化交汇中心,具有独特的民族人文环境。2018年9月下旬,在大理大学古城校区体育馆,举办了“民歌唱响彩云南 防震知识进万家”云南省首届民歌歌王争霸赛活动。活动指定6 首科普民歌为必选曲目,经过初选,来自湖南、广西、云南的10 组选手进入决赛。大赛以展示防震减灾科普歌曲、专家评委点评、防震减灾知识互动问答、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进行。现场吸引学生和社会群众1500 多人,发出宣传资料1000 册。

4)针对边远农村山区,不断创新作品,探索民族山区科普宣传新模式。南涧县是白族和彝族的聚居地,也是地震危险重点防御区。2019年,在南涧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项目组邀请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涧跳菜”传承人阿本枝、南涧无量山“跳菜汉子”高洪章及多位民间艺人,共同参与了防震减灾科普MV 的创作和演出,以“南涧跳菜”“歌舞三道湾”“彝族打歌”等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将农村地区急需的农房抗震和防震避震知识,充分溶入新创作的情景小品“农房抗震要加强”和歌舞表演“三道弯·防震减灾要牢记”,作为2020年县“文化科技三下乡”的展演节目。借助演出团队的品牌效应(演出团队曾在2015年英国皇宫,中英创意产业展上进行表演),依靠文化搭台,扩大防震减灾知识在当地的传播面和影响力。

3.2.2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渠道,不断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

将科普民歌在云南网、腾讯、爱奇艺等公共网站和地震系统网站长期上线,方便人们随时下载、学习演唱。此外,整合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新媒体等多种资源,辅以云南卫视、昆明电视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新浪、搜狐、凤凰新闻、网易新闻、都市时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满足了宣传覆盖全省的基本要求。

为方便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学习交流,将防震减灾科普民歌主要知识翻译成8 种少数民族语言,在云南广播民族频道上播放;将科普民歌灌入车载U盘,作为防震减灾宣传用品;与公交公司合作,在昆明公交车上播放,充分利用人们的空闲时间进行宣传;在“百度百科”建立“云南防震减灾科普民歌”词条,发挥百度的信息链接枢纽作用,扩大宣传效果。这些举措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学习知识,开拓了科普宣传新的领域。

3.2.3 重视媒体报道宣传作用,营造普及宣传良好氛围

借助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不断提高科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人们更加重视科普知识、学习科普知识,从而达到科普的宣传作用。为此,制作了专门的宣传片,及时召开防震减灾科普民歌新闻发布会、音乐MV 在线展播推介会、总结会,邀请媒体参加“民歌歌王争霸赛”报名、民歌汇演活动,营造宣传氛围。由于重视媒体报道,每次活动都吸引了很多媒体参与,最多一次有17 家。这些媒体的报道,及更多媒体的转载,扩大了民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3 收获

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项目组完成了一批经典科普作品的创作,依托这些作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普及宣传,开创了可以长期、主动、积极宣传的工作局面,走入了基层,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3.3.1 形成了一套“本土化、民族化、群众化”科普宣传工作模式

这就是以当地民族最为普及和喜爱的文化为载体,以科普知识为核心,以各种传播方式为渠道,以群众积极参与为目标,以全民普及为目的,主动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3.3.2 创作了一批经典防震减灾科普作品

创作了6 首科普民歌、2 个针对农村的情景剧,制作了7 部音乐MV,出版了《防震减灾大家唱——云南防震减灾科普民歌音乐专辑》,初步形成了“单曲单说一主题、全辑内容相关联,单曲单听有味道、整辑欣赏有情景”的系列作品,形成了云南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新品牌。《防震减灾大家唱——云南防震减灾科普民歌音乐专辑》同时获得2019年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和全国地震系统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

3.3.3 普及面高、适应面广、影响力大

一是以网络平台宣传为主,辅以电视、电台、广播、自媒体的宣传,基本实现了宣传的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9月上线的5 部科普MV,上线当年仅云南网在线点播量就接近10 万人次,在云南省地震局微博的点播量目前也达到了34.2 万。

二是MV 作品的制作,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群进行形式丰富的宣传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在活动中不断扩大和壮大了科普宣传队伍。2020年1月上线的2 部农村防震MV 作品,上线不到3 个月点播量就达1.85 万次。而楚雄、曲靖、大理3 场展演活动,到场观众达6700 多名。

三是活动和作品得到广泛好评,展现了强大的亲和力和生命力。民歌新闻发布会和3 场州市活动每场都有10 家以上媒体进行报道,前后发表了44篇文章。从报道的标题中,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喜好程度:《不一样的科普,云南要用歌声传递防震减灾知识》(凤凰新闻),《防震减灾知识要唱出来才记得住,地震局这招太厉害》(大理电视台),《民歌唱响彩云南,地震科普进万家》(云南国际)。现场观众和网友留言,更是赞誉有加,不吝好评。

4 认识与体会

1)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两翼,两翼要齐飞。作为推动科技进步两翼之一的科普,本身也需要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防震减灾科普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尤其需要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宣传的有效性和普及率。

2)科普工作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科普之路非常必要。云南防震减灾科普走民族化、本土化、群众化道路可行且符合云南实际。

3)高度重视当前“重创作、轻推广”的问题。要从科普作品的策划开始,就进行系统考虑,把创作的目标、宣传的着眼点和重心都放在提高普及上,一切以普及为目的。

4)科普宣传还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采用各种有效的新技术,不断提高宣传的效率。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民歌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