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普产业发展思路的探讨
2020-02-20王乔忠张恒荣邓雅文
王乔忠,张恒荣,邓雅文
(1.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 昆明 650051;2.云南省科技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云南 昆明 650051;3.云南科技管理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021)
0 引言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云南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后发追赶中唯有创新,才可能跨越发展。发展科普产业不仅是推进科学普及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促进云南各民族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支撑。
1 发展云南科普产业的意义
发展科普产业不仅是推进科学普及的重要途径,对云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云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科普产业是建设创新型云南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13年,又实施了新一轮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两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实施,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六大工程实施成效显著,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显著提升了全民科技意识 。
2)发展科普产业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根源及最大差距是人力资本的差距,也就是人的素养差距、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和人才的差距。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但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5.15%,即每万人中只有515 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排名全国倒数第五,虽然较2015年提高了1.86 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普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能有效促进科技传播方式和科普教育的变革,增加科普供给,推动公众参与科普活动。
3)科普产业是助推云南产业发展的新活力。科普产业属于“水”性产业,能像水一样渗透到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且科普内容不具有排他性,可以涉及任何具有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功能的产业门类。
4)科普产业助力科普事业发展。科普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机制建设。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将有助于拓展传播渠道,加快科普资源的传播应用和科普信息化建设;将社会资本引入到科普工作当中,有利于加快科普设施场所建设,推动云南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弥补政府科普事业性投入不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有利于促进科普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2 云南省科普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取得的成绩
1)指明方向和路径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科普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云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提出实施科普产业助力工程,完善科普产业发展政策,推进公益性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共同发展,培育壮大科普产业市场主体,大幅提升科普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制定了《云南省“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提出了积极引导科普产业发展,强化科普企业培育,开发科普旅游资源,促进创新创业与科普结合、推进科研与科普的结合,进一步完善科普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印发了《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着力培养科普产业经营等方面的科普管理人才和大众传媒科普人才,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云南营造良好的舆论气氛。
2)科普活动特色鲜明。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我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始于2008年的云南科学大讲坛,为高端科普讲坛,已举办了75 讲,有3 万多人次现场聆听名家大师的演讲,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开辟了云南省公众了解科学研究新进展的重要途径;自2004年起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为基层千家万户了解科技、熟悉科技提供了一种重要载体;从2001年开始,云南省每年都以不同主题定期开展“科技活动周”,截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了19 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 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在全国举办的六届科普讲解大赛中,云南先后有2 名选手获得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被授予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称号,有7 名选手获得三等奖。云南省科技厅连续5年获得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被评为全国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单位。2018年组织开展了“云南省首届科普产品创意创新设计大赛”“云南省农业科技进藏区”科技赶集集中示范活动以及网络科技活动周、流动科技展和科普大篷车进基层、科普微信传播行动、科学使者进校园及社区(农村、企业、军营)等活动。并有来自全国的100 余名专家,组成7 个科技服务分队,重点在曲靖、昭通、文山和丽江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活动,对推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创新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科普活动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贴近生活、针对性强、群众乐于参与,为公众走近科学、理解科学、掌握科学提供了重要渠道。
3)企业投身科普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一批专业从事科普产业的企业发展壮大,为我省科普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如昆明优诺科教有限公司从事科普产业10 余年来,专注科普教育行业的产品研发、销售及科普类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积极投身于科普e 站、科普大篷车、科普示范学校和社区、科技馆等建设,吸引了大批人群参与体验,为提高公民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云南通讯、智能科技公司、微医云南公司,中宣、科威、靖创、梦之墨等公司积极主动参加云南省科技活动周。特别是科技列车云南行暨2018年云南省科技活动周的启动,全面激发了市民的参与度和广大企业参与、投身科普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为我省科普产业发展注入了新能量。
4)科普新业态模式不断涌现。在科普旅游方面,精心打造遴选出一批科普旅游精品路线。如以红河谷矿业文化、红塔烟草文化、云南铁路百年风云为主的工业科普旅;以金沙江河谷热区生态农业、高原葡萄谷、普洱茶文化为主的农业科普游;以都市绿色科普旅游、勐巴娜西、莫里、西双版纳生态科普旅游等为主的生态科普游等。此外,研学旅行的大力推广为云南省“一部手机游云南”提供了更多精彩目的地,亦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在新媒体方面,通过举办科普网络视频主播大赛和YY 视频平台直播,积极宣传魅力科普、快乐传播。开展科普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以微视频的创新形式打造云南科普艺术文化亮点,传播推广优秀作品,向大众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利用科普中国资源,依托科普中国APP,积极推进科普中国·校园e 站建设,实现了在线学习与交流,增强了科技辅导员专业能力和科技教育资源服务能力。在科普展示方面,通过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画廊、科普宣传专用车、科普大篷车等方式展示科普知识,把科普知识带入寻常百姓家。建立昆明网上科普馆,集中展示现代科技、生态环境、健康处方、实用技术、动漫科普等内容。在科普教育方面,自1997年开始,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已发展到194 家,其中18 家被中国科协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对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2.2 存在问题
1)体制机制不健全。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还未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政府主导科普工作的格局及科普工作动员、协调、资源共享、科普激励和科普监测评估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从事科普工作的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对科普产业发展的引导力、推动力还不足。
2)科普产业市场主体小散弱。绝大部分企业对科普产业的发展潜力研判不足,对科普产业发展前景信心不够。科普产业投资不足,从事科普的企业较少。企业在自主创新,产品开发上较为滞后,竞争力较弱。特别是对一些符合潮流的产品开发远远滞后。如VR、AR、3D 等科普产品对于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由于云南省科普产品制造业比较落后,这些产品都是靠外生产。
3)科普人才缺乏。云南省科普产业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专职较少,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更是极度缺乏,人才队伍不稳定、作用未得以充分发挥。特别是从事科普研发、科普创作、科普传媒、科普设计、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水平人才匮乏,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这些短板严重制约了科普产业的发展。
4)宣传引导不够。科普活动组织策划水平质量总体不高,体验性、互动性不够充分,对公众的吸引力还不够强,缺乏公众有效参与科技事件和热点问题讨论的机制和渠道。同时,依靠网络媒介、新媒体等开展科普工作的力度不够、质量不高,省内电视、广播、互联网、综合类报纸等大众媒体积极承担科普传播的责任意识有待增强,科普图书、科普期刊、科普(技)音像制品总量不足,缺乏富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普网站和科普专栏、专版、专题节目等。
3 推进云南科普产业发展的建议
1)政策推动,加大政府科普经费投入。据2018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为4.45 元。云南省2019年科普专项经费为14245.96 万元(按4600 万人计算,人均不到3.10元),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建议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云南省省科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目标、任务、措施,强力推进云南科普产业发展。
2)推进开发7 大科普产品。结合云南实际,建议科普产业重点集中推进七大产品的开发。
一是科普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和整理云南生态、民族文化、历史、地质等特色资源,做大做强民族文化研学游、生态自然研学游、地质探秘研学游、非遗研学游及乡村体验研学游等研学旅游核心产品。依托高等院校、风景名胜、历史遗存、科普教育基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建设主题鲜明、管理规范、安全适宜、体验丰富的研学旅游基地。拓展新媒体平台营销,着力打响“云南研学旅行”品牌;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研学旅游大会,进一步提升云南研学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制定专项政策,开展研学旅游专项推介,策划开展旅游“进校园”活动;积极申报“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和“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进一步开发推广云南研学旅游产品。
二是科普信息化产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拓宽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让科普产品更加流行、亲民。借助超大屏幕+智能体感互动+虚拟现实技术等智能硬件,通过集成新技术、新手段模拟真实场景、增强用户体验。
三是新型科普展教品。面向各种科普基础设施,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科普展教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开发基于智能化、客户体验的新型展教品。
四是科普教育产品。搭建创客实验室,为中小学生提供相互启发,运用实验室资源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平台;提供相关创客课程,激发创新,通过创意原型和创意成果升级,促进科普教育。打造开放的创新创造实验室平台,配备简单易学的数字控制加工设备、电子电路实验设备、通用图形设计软件、工厂式组装测试平台。
五是科普玩具产品。扶持一批开发儿童和青少年的智能化互动科普玩具制造商,鼓励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差异化、时尚化、多样化、 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鼓励在亲子、益智、运动、音乐、自然、DIY、科学智能、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等方向的科普玩具开发。
六是科普健康产品。大力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鼓励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体检设备等智能终端开发一系列与公众尤其是老年人运动、健康息息相关的科普产品,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七是科普图书、音像、多媒体产品。大力开发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用户、不同行业、不同主题的高质量科普图书、微电影、微视频、动画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4D 科普电影等新型出版物。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出版物创作,引导科技、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科普创作,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