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制药工程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2020-02-20周海嫔马文静陆晓雨
周海嫔,王 悦,马文静,陆晓雨
(滁州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信息化课堂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种主要趋势[1]。利用现代移动网络技术,开展移动端辅助教学,可极大的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有效打通课内课外,增强教学中的交互,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性,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1 药理学课程概况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2]。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需要掌握各类药物的名称、药动学、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禁忌症等,所涵盖的内容较多,知识结构复杂,学习和掌握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受实验室条件和课时限制,滁州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并未开设相关的药理学实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机结合,导致学习难度进一步增加。
目前,我院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为传统的多媒体结合板书,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收信息,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进而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畏难或厌学情绪;学生大部分通过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来应付考试,不能综合的应用所学知识,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之间出现明显的脱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现有的药理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超星学习通”概况
超星学习通APP是一款智慧教学软件,利用该软件,可实现师生间的多项教学互动,如签到、投票、抢答、选人、主题讨论、评分、直播、测验、作业布置、资料上传等等,活跃课堂氛围。此外,与该APP配套的网络版--泛雅教学平台同步APP上的数据,并针对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内抢答表现等进行汇总统计,导出数据,以此帮助教师进行学情分析,从而能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超星学习通”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次教学改革以滁州学院2017级制药工程作为试点班级,在学习通上建立药理学课程,学生通过邀请码进入。教师可在课前上传相关教学资料并进行课前教学活动,如发布讨论话题、投票等等,在课上可与学生通过学习通APP进行多种形式互动,课后布置作业以及血情跟踪,实现课上课下有机结合。
3.1 课前:教师上传教学资源,学生线上预习
在每次授课前,教师会将本次课程的教学资料,包括课件、视频、相关文献等上传至学习通,布置相关课前习题,发布课前通知,学生通过线上预习,在课堂上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针对每一章节知识点,都会发布一个学生日常熟悉的例子或者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镇静催眠药章节时,发布关于失眠的主题讨论;在授课到抗生素章节时,正值北京鼠疫事件,针对鼠疫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治疗药物进行了讨论。
3.2 课上:线上多种组织形式
课上,教师首先通过线上随机抢答和选人的形式,对上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和习题训练,活跃课堂氛围。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会通过一些相关短视频的播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入药物的发展史以及诺贝尔奖成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现代药理学的迅速发展,发布该课程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局麻药普鲁卡因的发现,即为一个从天然活性产物入手进行药物化学研究得到创新药物的经典例证,以此抛砖引玉,推送小组任务并进行课堂交流,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创造良好氛围。抗肿瘤药物的讲解,通过李治中的一席讲座视频,让同学们对肿瘤的治疗手段以及发展有了较为感性的认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3.3 课后:线上加强跟踪
每节课课后,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掌握,将问题通过作业、问卷、案例讨论等形式上传至学习通,发布作业通知,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作答,否则会进行倒扣学习积分;根据教学进度,利用学习通进行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投票、问卷调查以及小组讨论等活动,根据学生参与情况进行教学总结,分析学生掌握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性改进教学方法和资源筛选。
3.4 课程考核评价
该课程的考核评价分为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源于学习通上的统计数据。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通及时查看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自己的平时作业成绩、课堂活跃度、课堂积分等,教师以此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考核指标,完善考核体系,更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的掌握度。同时,发布相关满意度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对本课程提意见和建议,反思教学,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 总结
综上,利用超星学习通APP进行药理学教学改革,可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的有效贯通,师生互动明显增强,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之后的药理学教学中,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仍需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