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回 扶贫路上显担当惠民工程须高效
2020-02-20
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已拉开,当我们搭乘飞机、动车、高铁准备回家时,还有一趟穿越大凉山腹地、最低票价只需2元的成昆“慢火车”。这趟神奇的慢车车次为5633次,始自普雄,经喜德、西昌到攀枝花,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历时9小时7分,是成昆线上四川境内的两列慢车之一。自成昆线1970年7月开通起算,这对“慢火车”已运营50年。
开行半个世纪的公益性“绿皮慢火车”,穿行在四川大凉山深处,尽管列车上没有空调、餐车和卧铺,却以低廉的价格受到了沿线彝族同胞的喜爱。
成昆“慢火车”被大家亲切地叫作:实惠车(公益性),“起步价”2元,353公里全程票价25.5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最低票价,性价比最高的出行条件成为这些贫穷地区民众出山的第一考虑;赶集车(扶贫性),车内满载着沿线彝胞自家的土特产,鲜活而极具烟火气,常年奔走在成昆铁路上,让彝族同胞们可以换钱养家,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承载起大山深处彝民们的生计;致富车,这些彝族旅客,有的将蔬菜、核桃和家禽等带到山下出售,换取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有的到县城里采购商品回乡售卖;梦想车,对于大凉山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迫切地需要这种慢,这辆大“校车”载着的是他们能够走出大山的梦想。
为方便与彝族同胞交流,更好地为他们做好服务,成昆铁路“慢火车”上不仅有彝语播音,还有在这趟列车上服务多年的彝族列车长、检车师傅等工作人员。这些土生土长的同民族工作人员了解彝族旅客的风俗习惯,说着他们熟悉的乡音,共话彝汉走出大山、共同致富的乡约……
在我们走进“快时代”,纷纷乘坐高铁、飞机、动车等交通工具时,似乎已忘记了当年的绿皮车,也就是这种存在于大多数人记忆中的“慢火车”。像这样的“慢火车”在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共有81对,统筹兼顾非客流集中方向开行列车,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人民群众春运出行提供便利。
在高铁迅猛发展的时代,“慢火车”的开行似乎有点儿“落伍”。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慢火车”却是当地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坐着它,去赶集、求医、上学、探亲、外出务工。对春运而言,“慢火车”其实就是一种保障机制中的最佳选择。高铁和动车不可能覆盖所有城市,因为高速的缘故,有些小一点儿的车站就不会停,有些偏远县城就到不了。“慢火车”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让春运列车可以深入到更小的城市、更多的站点,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便利。
李克强总理曾说过:“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交通要先行。要让近2亿贫困人口从大山和荒漠深处走出来。”
慢悠悠、站站停的“慢火车”,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条件,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也给他们带来了商机和真金白银的收入,承载着沿线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同时,“慢火车”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最佳伴侣”。一趟趟旅游专列载着游客在如画风景中穿行,既开发了绿水青山,又拉来了“金山银山”。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慢火车”,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是一项“谋在当下,赢在未来”的民生之举,是一笔值得叫好的民生账单!
此正是:
“慢火车”里显担当,
一枝一叶总关情。
当前,一些耗费大量国家资金建设的“惠民工程”,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半拉子工程”,陷入了“烂尾”的尴尬。据央广新闻《中国之声》报道,河南南阳宛城区耗资4000多万元建设的数百眼农田机井,建成6年却无法投入使用,在当地老百姓遭遇旱情时成为“摆设”。
河南是产粮大省,位于豫西南的宛城区地势平坦,有利耕种,是全国产粮大县之一。2010年,中央财政在这里全额投入40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三个乡镇、将近三万亩集体土地的整理项目,其中包括农田、道路、机井灌溉等等。
该项目于2011年招标、2012年开工建设、2013年完工。然而,建成6年多来,这里的数百眼机井仍然无法正常使用。去年夏、秋两季,南阳遭遇旱情,中央投资的机井就在眼前,却因为没有接通电力无法灌溉。无奈之下,这里的老百姓自己买了电线,接通了高压电取水灌溉。但是,这样自行接电取水的风险不容小觑。
事件曝光后,当地政府“迅速召开紧急会议”,承认报道内容基本属实,表态将确保该农田机井项目在最短时间内发挥作用,同时承诺将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但此事在群众心中的影响恐怕一时难以消除。一口口机井,影响了农民的收成。建设农田机井,是一项急百姓之所急的好事,机井打出的不仅是农田所需的灌溉水源,更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然而,因为一些部门、少数官员懒政怠政、消极应付、一拖再拖,让“急需”的工程跑起了“马拉松”。更让人困惑的是,问题明显摆在那里,却没有一个积极主动、担当作为的部门来推动问题解决。最终,惠民项目大打折扣,好事拖成了坏事,既寒了百姓的心,也极大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惠农机井6年不通电,源于相关各方责任“短路”。机井施工方在项目立项5年之后才找到电力部门咨询机井通电问题,固然有施工方施工不规范不达标、未按程序操作、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等原因,但也有当地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督导推进不力的原因。实际上,早在2013年,南阳市就对涉事机井组织过一次督查,发现“问题很大”;2015年12月,南阳市又组织省、市专家进行竣工验收,提出70多个问题。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应该立即整改。可是,整改至今都没有完成,以至于机井项目剩余的1000多万元中央财政资金被财政部门收回,这说明,当地有关部门没有尽到应有的管理责任。
近年来,如此这般“虎头蛇尾”的“烂尾”惠民工程并不鲜见。有的是公园建完却门庭紧闭,有的是自来水工程建完却不通水,问题的内在症结也差不多,无非是部门衔接不畅,多个部门负责,于是就没有部门负责。各相关部门谁都不愿意“特事特办”主动协调,除非有舆论监督的外力推动,否则就是被选择性遗忘。导致有的惠民政策一拖再拖,甚至沦为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让群众一等再等,甚至空欢喜一场。
惠民工程“烂尾”,究其原因,有的是决策部门不切实际,有的是项目本身牵涉多部门多环节、程序手续繁多,有的是囿于人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短板而被搁浅,但也不排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主观层面的懒政、怠政。
为民做好事、办实事,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强化把好事做好的能力,积极走现场、解难题,切实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打通送惠至民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这是对政府行政效能的考验,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此正是:
惠民工程无小事,
懒政怠政须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