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历史演绎与时代价值

2020-02-19李宏涛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使命初心

关键词 人民民主专政 初心 使命

作者简介:李宏涛,江苏警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30

当代中国正站在由富到强的关键关口,防范破解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各领域的风险挑战,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响深远。人民民主专政的真理属性与实践价值不容丝毫诘难,人民民主专政的初心与使命必须接力坚守。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渊源于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孕育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渊源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孕育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之中。梳理分析这些零星观点,有助于深刻认知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认为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主权归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这些观点在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有所论述。随着理论探索的深入,马克思恩格斯逐步意识到夺取政权是获得统治权的前提,是国家主权归于人民的体现。他们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理论阐述有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观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一步指出,与以往运动截然相反,“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发展过程、任务和内容,马克思曾做过一个精辟的概括。他在1852年给魏德迈的一封书信中把自己的新贡献归结为证明了以下三個观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在1871年6月发表的《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论述了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的原理以及发生这一巨变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无产阶级专政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定位,马克思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883年恩格斯在《恩格斯致爱·伯恩斯坦》中谈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形式。他指出为了夺取政权,无产阶级也需要民主的政治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民主与专政的思想主要包括: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绝不存在“绝对的民主”;民主具有阶级性,本质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人民是民主的本体,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意志;民主与专政是进行阶级统治时权力的两种运作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无产阶级专政是对少数人的专政,具有过渡性等等。随着实践发展与理论探索的深入互动,这些观点逐渐聚合成初级形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传承

列宁斯大林充分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精髓,并传承发展了这一思想。

1905年7月列宁在《工人论党内分裂》一书序言一文中,初步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一基本组织原则。这虽然是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提出的组织原则,但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与专政思想的内涵。列宁1906年在与立宪民主党人的论战中对专政的概念给出了科学界定。他指出专政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不受任何法律或规章约束而直接依靠暴力的政权。在1917年8-9月撰写的《国家与革命》这一经典著作中,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出了全面论述与提升。其中系统阐释了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型国家机器,取代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详细阐明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某些特征,科学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存在以及最后走向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便利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探索实践与进一步发展。列宁在1918年3月撰写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强调指出专政是有革命勇气的果敢的铁的政权。在1918年10月发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文中,列宁提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 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中也强调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之所以需要是必须用暴力镇压失去统治权的阶级的反抗。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还提出了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国家的概念。列宁认为,在推翻并消灭资产阶级,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必然是阶级斗争空前残酷、阶级斗争形式空前尖锐的时期,因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就不可避免地应当是新型民主的(对无产阶级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的(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 此外,列宁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农民主专政”的观点,认可了“工人代表苏维埃”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努力推动发展了这一崭新的国家政权形式。这些探索创新极大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列宁之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国家建设长达29年。他坚决捍卫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和建成的观点,进一步传承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理论。他在《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著作中进一步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他多次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镇压剥削阶级反抗,保卫祖国,支援世界革命,逐步消灭阶级,实现向无阶级社会过渡。他认为历史时期不同,无产阶级专政职能也有所不同。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首次使用了“列宁主义”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科学论述。他指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斯大林提出、捍卫和丰富了列宁主义,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实践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成熟于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实践之中

思想理论与革命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精髓为基础,毛泽东同志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一重大创新成果。它消除了敌对势力对“无产阶级专政”只强调专政而忽视民主的恶意攻击,实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为不同时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制度支撑。

1948年6月中宣部对《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进行重印,在为此写的前言中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1948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 1948年12月,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首次公开使用,毛泽东在献词中指出要在全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对这一概念作出系统阐述的是《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在这篇经典文献中,毛泽东深刻论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国家定位、国家政策、制度特点、各阶级地位及相互关系等问题。他明确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这篇文献的主要内容可以从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国家治理方法、发展路线图等方面进行概括。

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中国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生产力,释放着促使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使得工人阶级领导人民民主专政成为历史伟力的选择。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艰巨光荣执政使命。

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依靠力量,毛泽东同志认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而工农联盟是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主要依靠力量。这一科学论断充分考虑了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复杂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巨大的独创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新中国建立后,他们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性依靠力量。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鲜明的人民性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根基。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治理方法凸显了人民民主的方法论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通过人民的国家,运用民主的方法,教育和改造自己,不断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这种国家治理方法体现了民主治理的精髓,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了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焕发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强大生机。

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路线图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指明了发展方向。毛泽东同志指出:“以此作为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他认为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共产党要为阶级、国家和政党的自然消失持续努力,最终使人类进入“大同境域”。他说这是“人类进步的远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曾告诫全党中国革命胜利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结合这些著名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目标宏伟志存高远。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埋下了理论基石,奠定了制度基础,擘画了发展蓝图。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制度对于我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平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功不可没。

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完善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中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具有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强大政治定力与战略定力,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接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他强调指出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包括这一条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

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面对世界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作为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相关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有力回应。这一科学理论成果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立场,彰显了勇于担当、锐意创新的鲜明特色,凸显了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光芒。这一成果在很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作出了创造性传承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很多立场原则得到了牢固坚守,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人民共和国”“人民中国”“人民民主主义”“人民国家”“人民的国家机器”“人民利益”“人民的国家”“人民的胜利”等用词直观凸显了新中国政权的灵魂是人民性,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最高准则。新时代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牢坚守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初心,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这一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人民从根本上决定着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永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人民立场,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任重”所以“道远”,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从“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一直承载和践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初心使命有机统一于新中国不断成长发展的辉煌实践中。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演变历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开放性、发展性、整体性等鲜明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制度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对于保障人民民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理直气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应该算是对《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70周年和伟大祖国70华诞的最好纪念。

注释: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9页.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马克思致约·魏德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2—333页.

列宁全集(第35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7頁.

列宁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斯大林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1475、1479、1476-1478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页.

猜你喜欢

使命初心
永远的初心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论“不忘初心”
秉守初心 砥砺前行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