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铁3号线车站下穿商业街桩基托换优化设计
2020-02-19李少波
李少波
(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4)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新建地下工程穿越既有建筑的频率越来越高,往往成为高风险的控制工程。而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实施难度、工期和投资,并成为控制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的最为关键的因素[1]。基于此,本文拟以厦门地铁3号线车站下穿地下商业街为例,介绍该工程如何采用上下部结构纵向分节托换的设计优化方案。
1 工程概况
厦门地铁3号线厦门火车站,位于铁路厦门站北广场和湖滨东路下方,东侧为华星大厦,西侧为世贸商城和罗宾森广场,南侧为国铁厦门站站房,北侧为湖滨东路。
车站分为南站厅、北站厅、下穿段3部分。下穿段位于BRT高架桥、厦禾路及梧村地下街下方,南北站厅采用明挖法施工,其底板浇筑完成后暗挖下穿段。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地下街顶板为单向梁体系,宽约36m,长约405m,五柱四跨地下一层结构,顶板覆土2m~2.5m,底板埋深约9m。地下街为逆作法施工,采用钢管柱,柱下单桩基础,端承桩,持力层为中风化花岗岩。桩径1000mm~1400mm,桩长6.6m~18.7m,底板600mm厚抗浮板+抗浮锚杆。
图1 车站平面布置图
BRT桥墩位于下穿段两线之间,桥墩采用桩基础,桩径1500mm,持力层为微风化花岗岩。桩长约11m,桩底位于3号线地铁车站底板以下约4m。BRT桥墩与商业街底板为刚性连接,与顶板脱开。
下穿段为双线双洞矩形框架结构。地下商业街有25根桩位于下穿段结构范围内,需进行托换。基坑位于地下商业街下方,采用盖挖法施工。
下穿段开挖范围穿越地层有:残积亚粘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下半部分处于中风化岩层中。
地下水主要为土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透水性好,富水性好,水量较丰富。地下水位埋深0.5m~1.5m[2]。
立面如图2所示,横断面如图3所示。
图2 立面图
图3 横断面图
2 原设计情况
原设计采用被动托换方式,对垂直线路方向的桩进行一次性托换。左线采用H型托换体系,一梁托三桩;右线采用T型托换体系,一梁托两桩。托换平面如图4所示,横断面如图5所示,三维模型如图6所示。
图4 桩基托换平面图
图5 桩基托换横断面图
图6 桩基托换三维模型图
为了满足新旧混凝土之间的衔接,原设计采用对旧桩桩身开设企口,然后植入钢筋的方式,并制作1∶1实体模型进行受力试验,承载性能达18 000kN,满足设计要求。节点设计如图7所示,实体模型如图8所示。
基坑两边采用放坡开挖+土钉的支护方式,中部约5m宽岩体采用直壁开挖,设置对穿锚杆挡墙。 基坑支护如图9所示。
基坑开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挖深度约5m的施工通道,在通道内进行挖孔桩施工,施作立柱和托换梁;第二阶段开挖至坑底。人工挖孔桩采用方形桩,共29根,尺寸分别为1.4m×1.2m、1.4m×1.4m、1.4m×2.0m;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花岗岩,桩长10.5m~13m。托换梁尺寸为2.7m×2.8m、2.2m×2.8m。
施工步骤如表1所示。
表1 施工步骤表
图7 新旧混凝土衔接节点设计图
图8 新旧混凝土衔接试验模型图
图9 基坑支护图
3 原设计不足之处
(1)上台阶开挖完成后,施作35根方形挖孔桩,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挖孔桩穿过中风化花岗岩,需要爆破,不可能按设计形成理想的方孔,孔壁参差不齐,方形钢筋笼也难以下放。
(2)由于既有旧桩采用人工挖孔桩,有钢筋混凝土护壁包裹桩身,原设计要求对旧桩桩身雕刻出理论设计的企口,几乎不可能做到;留下的凸出部分易破碎、损伤,也不可能维持原强度;植筋采用化学灌浆,易老化失效。
(3)桩基和立柱完成后,在上台阶空间浇筑工字型和T字形主梁,工序多,立模和混凝土浇筑困难。
(4)上下台阶开挖过程,中部约5m宽的直壁土体采用对拉锚杆加固保留,施工难度大,既导致作业空间更狭小,又起不到任何支撑作用。
(5)除底板可以连续浇筑成整体外,侧墙、顶板均采用柱梁间植筋、嵌入式浇筑混凝土,形成27块板,工序复杂,施工缝多,质量难以保证,防水效果差。
4 优化设计
采用被动托换方式对既有桩进行托换,每次托换一排桩。
分上下台阶开挖:上台阶一次开挖完成,高度约6m,然后浇筑上半段结构(含托换梁、板及侧墙), 侧墙落在强风化或中风化花岗岩上,形成支撑纵梁体系;下半台阶分9段开挖,每段开挖出一排桩,并浇筑一段结构,依次施工,最终完成全部下台阶结构施作,且始终保持既有桩基完整;最后逐一截断桩基,完成全部托换[3]。立面如图10所示,横断面如图11所示。
图10 优化后的立面图
图11 优化后的横断面图
下半台阶每段开挖时,该段荷载通过上部纵梁传递至两侧:一侧为已完成框架结构,一侧为支撑于良好地基上的墙梁基础。下台阶分段开挖,前一段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开挖下一段土石[4]。分节开挖如图12所示。
图12 纵向分节开挖图
为降低进出洞风险,进出洞范围设置8m长Φ159管棚,9~10榀钢架。管棚及钢架横断面如图13所示。
图13 管棚及钢架横断面图
上下台阶开挖过程,中部土体挖除,基岩保留,取消对拉锚杆。
新旧混凝土之间衔接,采用先剥除衔接范围内旧桩护壁和桩身保护层,增设φ28粗箍筋与旧桩主筋焊接牢固,将需要穿过旧桩的顶板钢筋焊接在粗箍筋上,旧桩桩身清洗干净后,再浇筑新混凝土。
5 施工要求
(1)进出洞位置管棚施工,严格控制管棚注浆压力<0.5MPa,并实时监测商业街底板变形情况,避免管棚注浆造成商业街底板变形过大。
(2)土方分层、分段、均匀、对称开挖,土方开挖面高差不宜过大,以确保开挖过程土体自身稳定。
(3)下穿段左右线开挖进度尽量保持一致。
(4)基岩开挖采用机械切割或静态破碎等振动较小的方法。梧村地下街既有桩基以及BRT桥墩承台、桩基四周不小于300mm范围为土石方,采用人工凿除,避免对既有桩基、承台碰撞损坏。
(5)土石方开挖过程,施工单位派专人巡查基坑侧壁的渗漏情况。如发现渗漏点,及时堵漏。大渗漏点及时处理完后继续开挖。
(6)土石方开挖过程,对整个支护体系的变形、受力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开挖,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后继续开挖。
6 结语
通过优化设计后,大大简化了施工工艺,节省造价,加快进度,更好地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工程于2018年9月5日开工,于2019年10月10日实现洞通。整个施工过程中,商业街正常营业,既有桩基最大沉降值为9.6mm,商业街底板最大沉降值为9.75mm,均在设计预警值内。
该工程的建成,为隧道下穿建筑物和桩基托换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