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在南大洋生源硫循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0-02-19赵淑惠
最近,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颜金培副研究员课题组在南大洋生源硫海-气转化过程及气溶胶生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Uptake selectivity of the methanesulfonic acid (MSA) on fine particles over polynya regions of the Ross Sea, Antarctica (南极罗斯海冰间湖区细颗粒物对甲磺酸吸收的选择性)”为题发表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期刊上(https://doi.org/10.5194/acp-20-3259-2020),该期刊为国际大气科学领域重要期刊之一(1区,影响因子5.67)。
南大洋生源硫循环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海洋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作用与反馈的关键,也是目前CLAW假说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海洋大气中的甲基磺酸是由海洋生物代谢过程产生的二甲基硫(DMS)在大气中氧化生成,对生源硫循环和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广泛关注。该研究利用高分辨气溶胶质谱技术,分析了MSA在不同颗粒上的存在特征,首次揭示了南大洋MSA在不同细颗粒表面的生成具有选择性,并定量给出了MSA在不同细颗粒上的生成率,为DMS在大气中的氧化及MSA生成提供了新认识。
这一研究成果是继该课题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发表了关于南大洋气态MSA被严重低估之后取得的另一重要进展,为探索南大洋海洋生源硫循环及其气候效应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近年来该课题组利用自主搭建的走航观测系统,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观测研究,在极区气溶胶及生源硫循环过程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