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龙南为例
2020-02-19丁雪丹廖红玲代冬梅李严芳
丁雪丹,廖红玲,代冬梅,李严芳
(龙南县气象局,江西赣州 341700)
自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对气象部门就提出了“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明确要求,将贫困地区防灾减灾列入气象助力精准扶贫的最基础工作[1]。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气象部门助力精准扶贫的举措仍然相对有限,尤其是基层气象部门面向贫困人口提供切实有效的气象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 龙南县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1.1 龙南地情
龙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与广东接壤,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丰富的气候资源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果树和林木[2],县主导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业农产品,脐橙、蔬菜、生猪等重点产业农产品,百香果等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农产品。由于该县地处丘陵山区,无大型水库,极端天气变化易造成暴雨洪涝、高温干旱,此外雷电大风、低温阴雨、低温冻害等灾害性天气也时有发生,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2 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截止2018年底,龙南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 754户27 081人,贫困发生率为3.57%,按照“一把钥匙一把锁”方法,龙南县将产业、金融、教育、就业、易地搬迁、兜底保障等到户到村政策落实到具体贫困户,脱贫政策的组合拳使精准扶贫工作初见成效[3]。但气象部门在主动承担脱贫攻坚任务,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减负增收”作用过程中,从工作成效上来看与气象精准扶贫目标预期仍有一些差距。
2 精准扶贫对基层气象服务的现实需求
随机抽取龙南县龙南镇、桃江乡等乡镇、行政村基层干部,贫困户进行气象灾害防御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气象灾害防御基本知识了解不透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含义理解不到位、气象防灾意识淡薄,并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重视、不关注,易导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从而增加了气象灾害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出现因灾返贫、因灾致贫、因灾积贫现象。由此可见,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是气象助力精准扶贫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基层气象服务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就扶贫工作提出“六个精准”基本要求,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在“精准”上花力气、下功夫,从目前情况来看,基层气象部门要达到“精准”气象服务仍然任重而道远[4]。
3.1 基层气象部门助力精准扶贫缺乏政策支持
气象助力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要找准路子,融入脱贫攻坚大局,发挥趋利避害作用[5]。一方面,龙南县作为非贫困县,享受扶贫政策、资金支持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气象部门在构建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上缺乏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在推动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上相对滞后,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不足,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经费无法得到保障。目前,龙南县气象部门的地方津补贴和事业经费缺口明显,地方人员编制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中央地方双重领导面临着任务重、人员少、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人才缺失已成为制约气象服务扶贫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6]。
3.2 扶贫气象服务产品缺乏针对性
目前,基层气象部门开展的气象服务仍然以天气预测预报、天气情报为主,开发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相对单一。就龙南县而言,气象为农服务主要针对脐橙、水稻、花生等作物生育期、关键农事开展服务,服务产品主要有“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题”“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题”“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题”“一周为农服务天气”,在实际农业生产应用中广度有限。加之,基层气象部门缺乏为农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制作为农服务产品多照搬套用省、市气象部门指导意见,没有真正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精细化的研究,因此在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上表现为针对性不够、参考价值不足。
3.3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不完善
龙南县于2011年开始实施“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建有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17个、安装乡村气象电子显示屏42个、预警大喇叭66套,组建气象信息员队伍105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已覆盖到村一级,覆盖率90%以上。但这些服务于精准扶贫仍然远远不够。
首先,气象信息员多由乡、村干部兼任,繁重的农村工作使其无法尽责履行气象信息员工作。其次,在新媒体时代,手机APP、微信、微博等在气象服务领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7],县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仍主要依靠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传统媒体传播,手机短信受经费及设备所限,难以将贫困户全部纳入气象短信接收对象,还不能完全实现全覆盖;气象电子显示屏和预警大喇叭的运行缺少长期稳定的经费维持,故障率高,加上显示屏、大喇叭多固定安装在乡政府或村委会,大部分贫困户不能及时看到或听到。第三,面对高温、暴雨、雷电等高影响天气及其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基层干部、贫困群众在接收气象预警信息后,仍有人心存侥幸、“按兵不动”、不知所措,或者响应不及时、落实响应不到位,也使气象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中的“发令枪”“消息树”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3.4 跨部门合作共享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情况来看,县气象部门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交通、扶贫等部门间的合作深度不够,在推动部门间基础数据共享共用、基本信息预警联动上动力不足。如:2019年6月9至13日龙南县遭遇罕见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56亿元,部分群众重新因灾致贫返贫。虽然县气象局对这次强降水过程提前准确预报、及时预警,但从气象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范围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响应处置来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重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脱节,灾前预防重视准备不足,全社会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抗未形成最大合力。
4 基层气象服务助力精准扶贫的对策
4.1 提升贫困人口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气象推动精准扶贫的前提应该是加强农村贫困人口气象灾害防御的知识普及,积极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扩大灾害防御知识宣传覆盖面,将“气象科技服务下乡”“气象防灾减灾进农村”等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列入基层气象扶贫工作常态。此外,联合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与处置应急演练,将气象及其衍生灾害易发、濒发区作为“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演练”安全教学试点[8],组织贫困人口现场参与演练,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灾害防治能力。
4.2 气象服务产品应对接精准扶贫工作需求
开展气象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应按照需求牵引、因地制宜、精准到村、落实到点的原则进行[9],根据龙南县扶贫项目重点,加强气象服务于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农业产业扶贫方面注重丰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类型,结合当地气候资源优势和产业扶持方向,开展脐橙、蔬菜、百香果、鹰嘴桃等特色农业全过程直通式气象服务,推进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认证工作,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扶贫方面注重开发景区旅游个性化气象服务,主动融入景区建设,结合当地旅游景观开发气象服务产品,如精细化景区花期观赏预测、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采摘服务等,将景区信息接入气象微信公众号,涵盖景点天气实况、景区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旅游景观及特色农产品推介等内容。同时推动开展生态旅游气候资源分析评估,以期发挥生态气候资源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易地搬迁扶贫方面,坚持易地搬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开展易地搬迁迁出、迁入地气候影响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4.3 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助力精准扶贫要着力加强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气象服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庄、预警到农户,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网络。要将驻村扶贫工作队、行政村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纳入气象信息接收库,定期更新接收人员名单;针对贫困人群中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建议加强与广电部门的合作,增加气象信息在电视和广播中的播出次数和时间,最大限度提升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10]。
4.4 发挥职能优势深化部门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大扶贫格局,在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必须凝聚起强大的扶贫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通过部门间的配合与联动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当前,深化部门间的合作联动已成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必须适应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其关键就是要主动搭建起便于部门间沟通交流、工作协调的有效平台: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上下沟通,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和存在困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人员编制和经费;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部门会议、联络员会议、电视电话会商、微信工作群等方式深化部门合作,推动部门间的防灾减灾信息有效传播与共享,及时总结合作经验,为助力精准扶贫发挥部门综合防灾减灾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