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探究
2020-02-19费志勇
费志勇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0 引 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大论断,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驱动是国策,把创新摆到国家事业发展前所未有的高度,要部署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间表和具体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指导。习总书记指出,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要大力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指导下,聚焦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创新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各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和新使命。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出台各项措施和创业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以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潮中,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教师、学生等主体参与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还有很多企业也会有创业扶植计划,为创业者提供设备、资源、资金的扶植。“双创”政策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1-4]。
然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率仅为2.9%,成业成功率仅为5%,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缺少资金、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市场推广困难等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既有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主体,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等多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推动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等,构建一种沉浸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比例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5]。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Arthur George Tansley)[5]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被延伸运用于多个领域。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凯瑟琳·邓恩(Katharine Dunn)[5]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来研究创业活动,认为支持学生创业的学院和校外机构的协同合作推动了各种创业组织的形成,创造了良性互动的大学生创业环境,促进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学院、机构、学生、教师等要素的良性循环互动促成了MIT大学生创业生态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在CNKI(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中输入主题“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搜索结果为466条,而输入主题“创业教育”,搜索结果超过5万条,当前,国内学者侧重在创业教育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创业项目选择、识别商机、创业风险、创业平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面向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整体研究不多。北京大学李凌在2010年发表的“创业教育能否让学生满意”一文中,提出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创业知识流的创新和传承贯穿的、由教育课程、学生、教师、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和社会创业环境等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组织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5]。
本文探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具有深深的新时代价值取向烙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思想,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标导向,连接政府、学校、社会、师资、课程、平台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参与要素,在创业教育要素的协同作用下通过共建、共享、共赢形成的动态循环有机体。
1.2 沉浸理论
沉浸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沉浸体验也被称之为心流体验、流畅体验。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提出沉浸理论,他认为,沉浸是个体完全投入到某项活动或某件事情中的主观体验,个体在这种状态下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学习效率高且身心愉悦、信心十足。Csik-szentmihalyi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概括了沉浸体验的六大要素:①意识与行动高度融合。即全身心地投入会促使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动作自然而放松。②注意力高度集中,即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因高度投入而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参与的效果会大大提高。③自我意识的短暂消失。参与活动的个体会因为高度专注,以至于意识似乎暂时不存在。④对活动有一种自我掌控感。即在参与活动的学习,交流、实践等每个环节,个体都能自我掌控。⑤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及清晰的反馈。活动部分大小,时间部分长短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活动的效果要有内在的和外部的反馈。⑥自我满足属性。即参加活动不管有没有奖励和激励要素,自我要有主观参与的动力,并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满足,要充分认识到活动本身就是最大的奖励和激励[6-7]。
纵观40年来国内外研究历程,沉浸理论在机器学习、演出表演、语言提高、艺术创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探究沉浸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认可度不高、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成功率偏低等问题,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
2 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情境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红利推动下,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不断加强,有力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对标新时代创新发展新要求,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落实层面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如在一些地方和高校仍存在不重视创业教育的现象,校园创业氛围不浓,校园创业文化环境尚未建立;创业教育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经济社会需求实践脱节的现象;创业教育师资的意识和能力欠缺,胜任力不够,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学生有效投入和沉浸体验不够;创业教育质量文化和标准缺失,社会支持不健全等,适宜的创业教育生态尚未形成。
(1)大学生创业教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不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指导,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设创业选修课程、参加创业竞赛等,游离在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之外,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和美育的紧密结合。此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伴随着西方利己主义、虚无主义和一些破旧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冲击,使得一部分人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和价值取向的缺失,这与社会主义办学初衷背道而驰。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行为上得到落地,是一个非常紧迫、亟须解决的问题[8-10]。
(2)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标准缺失。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教育标准决定教育质量,其在2017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讲到,要出台加快推进教育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试点开展高校创新创业质量评价已纳入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当前,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尚未出台专业性的规范或标准,不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认识模糊、思路不清,对创业教育涉及的专业用语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说法不一,从而导致高校对创业教育概念内涵把握不准确、不完整等问题的出现。国家、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纷纷出台了许多推进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文件,然而,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模块,高校创业教育也涉及大量的规范和标准,包括创业教育术语标准、创业理论。实践课程标准以及涉及师资、平台及社会支持系统支持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标准等。高校在创业教育生态质量标准建设方面尚处于空白,概念术语满天飞,概念选择性理解和概念体系缺失等问题突出。
(3)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思想在社会仍普遍存在,大学生勇于冒险、敢于创业的热情总体不高。在国内,允许、包容创业失败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崇尚创业、鼓励创业的文化要素在校徽校标、校歌校训、教风学风以及道路楼宇等精神和物质文化建设中涉及较少,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此外,受教育模式和个体发展定位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普遍不强。一方面,受到专业教育的定势束缚,鼓励跨专业选课的完全学分制模式在大多数高校未能有效推进,学生在经济金融、管理、市场营销、沟通表达、理财等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缺乏成本、市场与管理的理念及经验;另一方面,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探索的勇气与精神,创新动力不足,创业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致使其创业意识不强。
(4)创业教育支撑及服务能力不足。众多高校缺乏整体设计,重视创业教育的口号喊得响,行之有效的举措不多,其创业教育生态要素的协同合作不够,未能形成合力。首先,创业教育多以零星开设几门创业课程,举办几场创业讲座为主,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以辅导员兼职授课为主。其次,政府部门配合高校推进创业教育的力度不够,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不浓。此外,校内外资源服务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不足,相关市场主体尚不成熟,普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精准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由政府主导设立的中介服务机构偏少,对接高校创新创业成果产业化转化的政策红利和激励机制不够,技术转移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不完善。
3 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思路
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决不能仅靠增加系列创业课程,举办更多创业竞赛,召集更多机构、部门、人员参与创业服务,建设更多创业教育场所等,而是要以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视角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目标导向,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形成协同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合力。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应立足学生中心的思想,坚持以德为先,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师资、平台、社会支持系统等资源配置,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营造鼓励创业、包容创业失败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把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在其中全身心投入,并通过自我体验、实践、获得有效反馈和自我满足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3.1 树立立德树人贯穿于创业教育全过程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学子要扎根中国大地创新创业,明确提出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六点希望,广大青年要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人民一道,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将立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全过程。德,是人的灵魂。自古有云:“有才无德是小人,无才有德是君子,德才兼备是圣贤”。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首要条件是立德,要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当下已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了,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多关心和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要深刻领会新时期国家的大政方针,心中要永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应有贡献的抱负[11-13]。
3.2 营造浓厚的“双创融合”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创新”一词来源于经济范畴,实践中被逐渐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其要义主要是指人们为产生价值而实施的一种开创性活动。“创业”一词隶属经济学范畴,其要义是发现和捕捉商机并由此创造新的价值的活动。创新和创业本意相同,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发展,是创新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属,即创新致于创业,创业基于创新。“双创融合”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是高校文化的特殊衍生品,具有很强的时代属性,对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塑造、行为规范、校风学风及相应的制度、物质和精神环境等各种文化构成要素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基于“双创融合”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激发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要创业的主观意愿,要有鲜明的包容允许创业失败的思想共识,其特征要充分体现“二元性”特点:①作为高校文化环境的子环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具有整体性、教育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等高校文化环境的共有特征。②在“双创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要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及统一性等个性特征。
3.3 构建“以生为本、多维融合”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1)三课融合,重构“深度参与”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学生的深度参与,增强课程学习的自我掌控和友好体验,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三类课程的深度融合。要把德育教育摆在育人的突出位置,并使其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要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做好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要结合专业特点加强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人文关怀、绿色环保、成本控制、诚实守信等教育。从目标取向看,创业教育课程要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要面向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突出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课程建设看,重点建设一批“团队+教材+网课”的优质创业课程,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设和购买一批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MOOC、微课、通识课等在线课程。从课程内容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具有层次性,体现出由创业意识激发,到创业能力提升,再到创业实践的层级化的特征。从授课方式看,创业课程授课应多采用自主探究、分组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使学生全程深度参与课程学习,并通过自我掌控增加学生学习过程的友好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2)产教融合,搭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训练实践载体。①以学生专业社团为载体搭建学生创业训练的软件平台,专业社团建设应聚焦专业,突出学生中心、坚持能力导向,面向应用实践,建立以学生自立、自为、自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专业社团的运行重点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培养6个方面的能力素质,即提高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专业研究、项目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等,专业社团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自主的活动参与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投入程度。②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集创新训练、创新成果转化、创业成果孵化为一体的硬件平台。校内建设“1+N”一站式校园创客空间,即依托校内大学生创业园的孵化转化主体功能,将分布在各二级学院,基于专业实验室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平台统一纳入创业园集中管理,引导更多大学生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训练项目。此外,应积极对接区域大学科技园,建设创客苗圃,为学生创业训练和创业成果孵化争取场地和技术服务,为大学生创业项目路演、创新创业成果推介提供支持,为大学生及时了解政策和行业信息、学习积累行业经验、寻找合作伙伴和创业投资人创造良好条件。
(3)专兼结合,培育能力胜任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①促进校内教师创业教学能力的提升。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将提高教师积累丰富的创业知识,掌握先进的创业方法,积极投身创业教育的热情等纳入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沉浸式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使学生积极参与创业课程学习和训练,并全身心投入其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对其过程的自我掌控,从而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关键在教师。要通过专项研修、定期培训交流等方式,强化创业项目选择、掌握创业方法、撰写创业计划书等能力,培育教师指导学生创业的胜任力。要把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业和实践成效纳入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绩效分配等环节,以吸引更多优秀师资从事学生创业指导。②加强校外兼职导师队伍建设。校外兼职创业导师通过亲身经历,以身说法,可以增强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的体验效果,设立校外导师工作坊,聘请一批以风险投资人、职业经理人、创业大赛评审专家、自主创业成功校友等为主的校外兼职创业导师,就团队搭建、竞品分析、盈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开展体验式指导,并通过预先制定的兼职教师标准、动态管理办法等,动态优化校外兼职导师库,以保证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的质量和水平。
(4)资源整合,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作共同体。①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应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由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宣传、学生、共青团等条线负责人任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有条件的应单独建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由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总体推进和统筹协调工作开展。新时代呼唤复合型创新人才,要统筹资源配置,打破专业壁垒,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政策鼓励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创新创业项目,师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要统筹推进创新创业学科建设,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指导推进创新创业方法、训练平台建设、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研究等;要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发挥宣传优势,吸引更多师生投身创新创业热潮。努力打造条线合作、部门联动、多元协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协作共同体。②由学校、地方政府领导和知名企业家三方组成合作教育委员会,指导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与之对接,设立“企业创新创业项目基金”搭建校企合作通道,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建设一批高质量、示范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实践基地,助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深入开展。有效开发、整合和聚集社会各类资源,构建校内多部门联动、科教融通、校际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创业教育协同共同体[14-15]。
4 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成效
顺应时代诉求,做到以德为先,进一步夯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主阵地。建设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能进一步增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扎根国情实际,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锤炼意志,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优秀青年的殷切期望。此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指出,“双创”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长期向好基本面的重要保障;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全面优化“双创”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双创”水平,能更好发挥“双创”在稳就业、促创新、增强新动能方面的积极作用。
建设重在学生深度参与的创业教育课程,能更好发挥课堂主阵地,课程主渠道作用,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得到进一步加强。沉浸式课堂和课程的显著特征是充分利用情境、沉浸、角色、气氛、情节、节奏的设计来让学生融入教学环节本身当中来,随着VR、AI的普及化应用,进一步丰富了沉浸式课堂和课程的内容,充分运用投影显示、液晶显示、LED显示、触控等数字化技术,突出"展示"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乐于投入其中,启发式、交流式、互动式等实体课堂教学方式结合云课堂、云班课等虚拟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高度关注、倾情投入的效果,这种沉浸式创业教育课堂和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和学习激情,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能得到有效加强。建设重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多元协同的实践训练平台,能更好发挥实践平台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突出学生自立、自为、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平台,使学生在每一项实践训练任务和活动中,都能实现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我反馈,实现了全过程都在学生个体的自我掌控之中,学生在其中最终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满足,这种沉浸式的实践训练内容和方式,做到了学生个体对明确的训练目标和清晰的反馈能实现自我认知和掌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得到有效加强。
5 结 语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创业潜能,其显著特征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高校创业氛围不浓、大学生创业成效不足等现实问题。同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创业教育也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为此,高校要结合自身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顺势而为,加强顶层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和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师生全员、全方位参与。坚持学生中心理念,以沉浸式创业教育课堂与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学生自行选择、自我感知、自觉参与的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师资队伍及多元协同运行机制建设为保障,建立面向时代要求、突出学生自我满足的创业教育方式,同时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最终目标是构建一种新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此体系下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强的创业者和创业潜能大的就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