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的实验动物中心管理新模式实践
2020-02-19袁粒星贾瑞贞
马 驰, 袁粒星, 林 玲, 贾瑞贞, 曾 晖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a.西部妇幼医学研究院;b.科技部;c.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
0 引 言
实验动物作为“活试剂”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1],近年来,动物实验需求持续增长,医科院校实验动物中心面临着开放管理与安全防控等多重压力[2],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管理新需求。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3],科研教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5]。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普及,实验动物中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6]。本文结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对中心管理新模式进行探讨,以供借鉴参考。
1 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实验动物中心是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以“科学管理、资源共享、精湛技术、高效服务”为宗旨,依托医院妇产科学和儿科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妇儿疾病与出生缺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23个PI实验室等科研团队,提供多元化的动物实验服务需求。中心在建设初期,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建立设施设备监控系统、安全系统的智能管理[7];在开放使用过程中,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服务平台突破传统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在服务体系、设施设备控制及日常监管等方面达到便捷化、智能化与可视化。
(1)便捷化服务。利用“互联网+”的思维设计开发信息服务平台,打通科研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可于指尖享受学习、查询、预约等直观服务。同时,为提高院内不同信息系统的兼容性,以科研服务平台门户入口与实验人员实名制身份实行统一管理,线上共享实验动物笼位、功能区、设备与学习资源,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
(2)智能化控制。运用信息化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实时监测、远程控制等功能,实现中心设施环境与设备的智能化动态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
(3)可视化监管。通过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预警,直观掌握各环节运行情况与自下而上的执行反馈;同时建立管理层与工作人员、项目负责人与实验人员之间的监管纽带。
2 开发运用信息服务平台
实验动物中心以共享经济理念设计开发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技术实现开放共享管理。该平台整合了笼位、功能区等配置资源,以网络端与移动端相辅相成,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大大简化交互管理流程。平台结合医院特色设计外观与页面,分为宣传推广、人员管理、预约管理、财务管理四大模块,以向导式逻辑设定操作界面,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与服务;管理界面实行“总-分”式分级权限管理,由超级管理员与管理员共同维护网页信息、审核服务权限、统计分析运行数据,职权责任到人。
2.1 宣传推广
信息服务平台的PC端主界面展示中心简介、服务流程、规章制度、教育培训、文档下载与通知公告,便于新用户了解掌握中心的概况与动物实验的基本理论知识;移动端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通知事项、规章制度与科普连载,建立管理与用户之间无缝连接,有效简化管理流程、提高信息的沟通与协同;同时用户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及时享受学习、查询、预约等直观服务[8]。
2.2 人员管理
根据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特殊性,中心用户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凭培训编码进行注册,严格入室人员管理。系统根据用户注册的基本信息,建立院内外项目负责人与实验人员、信用星级等会员角色管理,凸显个性化服务。此外,项目负责人可通过与实验人员之间的从属等级管理模块掌握动物实验时间与饲养数量变化,加强对动物实验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
2.3 预约管理
预约管理模块分为“笼位、功能区域与设备预约”三部分,用户通过线上预约实时了解中心笼位、功能区及共享设备的使用动态变化,合理安排实验时间,简化用户申请流程与中心的审批;同时,中心通过对共享资源使用数据统计分析,便于实验动物入室后的合理分配、储备无菌物资用品、安排换笼时间等管理工作,起到对资源“削峰填谷”的作用,提高共享使用率。
(1)笼位预约。根据饲养笼位使用目的不同实行分类预约,建立隔离观察、饲养、术后观察笼位等一级目录,一级目录下设大鼠、小鼠、免疫缺陷小鼠笼位等二级目录,用户可在线上选择使用笼位类别、时间与数量,输入鼠源信息提交至管理员审核;而管理人员根据系统上笼位的预约与使用情况实时追踪数量动态变化,做到预约信息公开透明,实时掌握笼位使用动态与使用率,进一步降低中心统计汇总工作量。
(2)功能区预约。将饲养前室/超净工作台、手术室、解剖室、行为学观察室等实验功能区按照Block计费模式实行分类预约使用,可有效避免同一功能区域、不同用户之间的实验操作冲突导致时间与资源浪费。
(3)设备预约。动物实验所需共享仪器设备分散放置于不同实验室,由不同设备管理员管理,使用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同频,过于依赖交互咨询,造成管理成本增加,难以实现精准引导,共享使用率较低。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中心依托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将共享设备纳入线上管理,用户可实时查询仪器设备种类、信息、状态(可预约、已预约、使用中与维修故障等),实现用户在线预约使用、管理员线上审批与线下指导、实时掌握设备运行动态与使用率,提供一站式服务。
2.4 财务管理
线上模拟财务费用结算管理,设计“用户充值-充值记录-消费记录-操作日志”四级菜单,用户需充值预付款后使用预约功能,使得流程规范化、消费透明化、结算便捷化,大大降低中心财务结算工作量与人为误差;同时设立信用星级用户可在一定的欠款额度内使用预约功能,促使用户自觉遵守中心规章制度与标准化操作规程。
3 智能监控设施设备运行
实验动物标准化饲养环境的维持主要依靠层流净化设施设备与饲养设备的正常运转[9]。传统管理多采用定时巡视,记录设施设备的核心运行参数并存档,工作单调且耗费人力[10]。饲养设施在24h不间断运行过程中,设施设备、动力配电、消防安全等故障问题难以被有效预见、防范和避免,即使在专人值守的情况下,因设施设备运行故障导致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11]。因此,一套完善的设施设备监控系统对于实验动物中心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
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层流净化机组核心参数与设施环境的温度、湿度、压差等关键指标,又可根据需要远程调控关键运行参数,并对超限故障予以声光报警提示,便于维保人员迅速启动维修流程。该系统通过历史运行、故障记录等数据存储功能,可分类查询统计与打印存档;挖掘分析核心参数运行趋势,评估其与故障记录之间的相关性,备案故障处理方案,可辅助建立设施设备异常运行预警预案管理体系。
中心的独立通风笼具(IVC)分布于多个饲养间与隔离观察室内,传统人工调控、巡检管理模式不仅工作量大,且容易疏漏突发故障。智能设备监控系统远程控制设备参数与超限阈值设定,减少设备管理人员进出频率,又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差、换气次数、送/排风量及高效过滤网使用时间等。当发生运行参数超限、设备故障、停电等情况,系统以短信方式通知管理人员,避免人员夜间轮值,节约人力成本。此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IVC已实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实时监控,真正实现掌上办公;新型数字化独立通风笼具(DVC)以饲养笼盒为监测单元,实时监测笼内微环境,实现饲养数字化,给动物福利、设施运营及实验研究带来了标准化的提升[12]。
4 实时追踪溯源安全防控
按照《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GB 50447—2008)[13]的建设要求,实验动物中心为屏障式的建筑体,单一的流向管理、特殊的消防设计、开放式的运行模式等加剧了安全防控风险。为此,中心整合门禁管理、视频监控与消防安全管理形成智能安全系统。
门禁管理采用IC卡作为权限钥匙,根据不同准入人员的使用需求预先设定准入的区间、时间权限,规范人员进出管理,降低外来实验人员进出风险,是保障安全管理的基础。门禁信息管理系统详细备案IC卡持有者信息,实时监控并储存每个门区的使用情况、状态记录,可按不同的查询条件查询各类使用事件。
视频监控系统用于追溯工作人员与入室人员在实验区域的操作记录,定期查看可对违规行为予以指导与警示。
中心消防设施则通过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进行集中控制、显示、统一管理,实时监控室内烟感探头工作状态,出现异常可及时定位;火警一键式报警装置自动将火灾警情传输至中央控制室,系统联动紧急断电,门禁权限失效,便于室内人员紧急疏散逃生、安防人员第一时间按照突发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消除隐患,确保火灾防患于未“燃”。
5 建设成效与展望
实验动物中心基于信息化建设试运行近1年,饲养笼位使用率达85%;便捷的服务流程、标准的运行管理吸引近8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省重点研发、省科技计划等国家、省市级课题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地域辐射市内多所高校,协助培养学生近230余人,外院共享使用率为43.7%。经过初期实践,系统部分功能如线上培训考核、实验动物伦理审批、运行成本核算等模块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实验动物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已成为“智慧时代”的发展趋势[14-15],以信息化管理新模式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与运行管理,有效提高动物实验设施运行质量及效率,从而实现科研服务质量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推进科研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名人名言·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