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高二半山彝区养猪生产现状与思考
2020-02-19黄卫平庞继光
孙 艳,黄卫平,庞继光
(四川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四川 西昌 615042)
近日,笔者一行先后到凉山州盐源、喜德、冕宁、昭觉、布拖、金阳、雷波、普格县的乡(镇)、村实地调研了高二半山彝区养猪生产情况。重点对当地农户饲养猪品种、数量分布、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情况进行了解,并针对现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1 高二半山彝区养猪生产情况
凉山境内地质差异大,分为坝区及河谷地区、二半山半农半牧区以及高山放养区3种生态类型[1]。本文所指的高二半山彝区包括二半山半农半牧区和高山放养区。
1.1 饲养猪种
高二半山彝区饲养的猪主要以凉山黑猪和以杜洛克公猪杂交凉山黑猪的二元杂交猪为主,猪种毛色都为黑色,还有少数农户饲养了藏猪、长白猪、内江猪、杜洛克猪和高代野猪等猪种。凉山黑猪及其杂交后代饲养比例占全州基础母猪存栏总数的60.75%。
凉山黑猪(又名乌金猪),是1986年《中国猪品种志》收录的48个地方猪品种之一,于2004年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书中的“中国畜禽资源遗传资源名录之地方遗传资源名录”里。该猪种分布在海拔1 500~2 500米的高二半山地带(主要是乌蒙山和金沙江流域地区),属脂肪型猪,多为黑色,少量为红色或棕黄色,头上有额旋,体型较小、早熟、耐粗饲、抗病力强、适于放养。凉山黑猪最大的特点是后腿比例较高,肌内脂肪含量及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肉质鲜美,是“云腿”的生产原料,也是凉山彝区传统的养殖猪种。
1.2 凉山黑猪数量及分布
根据凉山州生猪良种工程统计报表可知,全州存栏凉山黑猪能繁母猪20.488 9万头,占全州能繁母猪的36.94%,在全州17个县市皆有分布。其中昭觉、布拖、盐源、越西和美姑等县凉山黑猪基础母猪存栏量为12.766 3万头,占全州凉山黑猪比例的62.31%,尤其是昭觉、布拖两县基础母猪的保有数量居凉山州前列(表1)。
表1 凉山州各县(市)黑猪存栏情况 头
1.3 饲养规模及方式
高二半山彝区海拔在1 800米以上,气候偏冷,但土地资源丰富,有大面积草山草坡。农户基本以家庭为单位来养猪,每户每年平均养5~6头猪,同时养了鸡、牛、养等畜禽,养猪产业未形成规模化。饲养的猪只以放牧加补饲方式,白天与牛、羊一道放牧,晚上回圈补饲,补饲的饲料以当地农副产品为主。因有放牧地,农户家中一般只修建封闭式圈舍,无窗户和排污沟,雨季或不能放牧的季节,生猪只能在舍内活动,垫圈的草料作为肥料还田。该区以传统、原始、粗放的方式养殖,养殖水平低,表现为生猪出栏率不高,仅为86.3%,与全州平均值123%比较,低了36.7个百分点。该区以销售仔猪为主,肥猪主要用于自给自足,少部分流向市场,养猪生产助农增收效果不明显。
1.4 疾病防控
高二半山彝区农户对疫病防控意识薄弱,只按当地兽医部门要求在春秋两防期间对猪只进行猪瘟、口蹄疫等免疫。对地方性常见疾病如仔猪白痢、支原体肺炎、猪丹毒等,未进行免疫预防。发生疫病后,农户基本没有隔离染病畜禽的观念,也没有对染病畜禽进行治疗、隔离、紧急免疫、圈舍消毒等措施,只是等待染病畜禽能够自愈。
2 高二半山彝区养猪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养殖技术落后
一是凉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安宁河流域6县市经济发展较快,但昭觉、美姑、布拖等11县市还是国定贫困县,属乌蒙山及金沙江流域集中连片贫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重,各行各业的发展滞后。二是农户养殖技术素质不高,无法很好地接受养殖观念、技术,造成养殖技能掌握不到位、养殖缺乏系统性、持续性,防疫意识薄弱,生产指标低[1]。三是人才短缺,农村青壮年接触养殖新知识、新技术机会少,缺乏主动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很好地应用科学养殖技术。
2.2 规模化程度低
一是近年来,农村掀起了外出打工热潮,大量劳动力外流,养猪只能由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妇女等弱势群体承担。由于劳动力因素的制约,养猪难以形成规模化[1]。二是缺乏现代养殖设施设备,养殖户管理水平低,加上山区交通条件差,运输成本高,生猪养殖未形成规模。
2.3 品种改良步伐落后
一是高二半山彝区习惯饲养凉山黑猪,该猪种虽然好饲养,但其生长速度慢,产仔数较低,瘦肉率低,品种一致性差。当地喂猪的农副产品一般仅包括玉米、荞麦、圆根、土豆等能量饲料。原料季节性强,不仅缺少蛋白质饲料,而且饲喂量不能保证,猪得不到全价足量的营养,导致猪生长慢。二是改良体系不完善。高二半山区的乡村基本没有专门的改良机构,没有显微镜等检测设备,也无专门技术人员抓改良,无法进行种畜健康和质量检查,难以保证种猪质量和配种受胎率。
2.4 养殖环境不容乐观
一是农户不注重卫生。农户修建的圈舍通风采光条件差,猪舍粪尿长期堆积,卫生条件差,致使猪只体质下降,不仅容易感染疾病,而且易滋生体内、外寄生虫,影响猪只生长。二是没有粪污处理配套设施,鸡、牛、羊等畜禽随意排放粪便,粪水到处流,苍蝇蚊子成群,造成面源污染。
3 高二半山彝区养猪生产对策建议
3.1 加快推动品种改良步伐,因地制宜选择当地适推猪种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凉山州的养猪生产得到极大提高,安宁河沿线地区养猪水平比较发达,基本实现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所以可通过杂交改良凉山黑猪来提高高二半山彝区养猪生产水平。一是考虑到彝区农户喜欢黑毛猪,可引进杜洛克、巴克夏种猪进行杂交改良。二是利用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开展凉山黑猪品种资源调查与生产性能测定,科学研究杜洛克、巴克夏杂交改良凉山黑猪培育工作。通过测定筛选出最佳杂交组合,对筛选出的杂交组合进行生产检验并推广应用到高二半山彝区。
3.2 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提升养殖户技能水平
一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大对生猪的精准饲喂与管理、猪病防控等知识的宣传。二是充分发挥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员的专业优势,到乡、村上给农户讲解、示范养猪实用技术培训,如饲料配制技术、免疫注射、饲养管理技术、牧草种植技术等,以提高其养殖水平。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养殖户参加省、州组织的各种养殖短期培训班,到生猪现代畜牧产业园、养猪标准示范场、原种场等基地学习实践,亲身进行操作,培养农户成为实用性、技术性养殖人员。
3.3 探索“1+3”产业模式,助推区域生猪产业化生产发展
“1”代表政府,“3”分别代表企业、金融机构、农户。一是政府要正确引导,落实生猪产业发展政策,转变农户传统的饲养方式,树立规范养殖观念,在圈舍改造、现代化养殖设施设备、粪污治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切实转变高二半山区畜牧生产发展方式,并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优势资源,鼓励龙头企业在高二半山区建立生产养殖基地。二是企业制定养殖相关技术标准,提供仔猪、饲料和技术服务等,回收肥育猪,支持农户开展寄养、代养等方式。三是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由政府贴息,简化贷款手续,贷的款可用于农户圈舍标准化改造,安装现代养殖设施等,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养殖效益。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在高二半山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猪产业化生产,为市场提供优质、环保猪肉,使得企业、农户经济收入增长。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有力推动高二半山区养殖生产可持续、循环、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