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宁静的桃花源 描绘高贵的赞美诗
2020-02-18张存玫
艺术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和人民。在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下,每个艺术家都应该笔随时代,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表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美术作品,创作出题材多样和风格多样的美术作品。尤其是表现少数民族的艺术家,更加应该绘制基层人民群众,应该讴歌少数民族新时代的劳动人民和美好生活,讴歌具有地域特色亟须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文化。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椒之蕃盛,则采之盈升矣”,这满溢着诗经意蕴的文字,让我勾勒出心向往之的画面:在晴日晌间归来于野,这一刻,阳光煦暖,美丽的贵州女儿属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属于金色劳作的收获,属于高贵的万物静默如迷。是的,我的贵州印象只有美好,在云雾缭绕的大山深处,人民淳朴善良,身上有独特的民族气象。那里梯田交错,鸡犬相闻,日日笙歌,舞之蹈之,这祥和安宁是我的热爱所在,是我讴歌的源泉。
2018年9月,我申報中国美协组织的“深入农村,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成功获批,这对于我进一步了解、研究、描绘贵州无疑是大好契机,因为珍惜,所以努力,所以有更多感悟!
一、视角和素材
在中国美协的规划指导下,我先后几次赴贵州采风写生,用自己的画笔描绘贵州的绿水青山,描绘贵州的劳动人民,深度挖掘贵州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色。画画是一个画家的使命,而每个画家用自己的视角寻找独特于他人的素材则是使命中的首重。
贵州是少数民族居住较多的地区,很多部落特殊的民族文化及服饰穿戴被专家称为“行走的历史”。在采风和写生过程中,我兴奋地感受,小心翼翼地捕捉,谨慎地避开“服饰的标本”。对于草木茂盛,山峦起伏的贵州,我固执地寻找那里的万家祥和与一隅宁静,寻找大山深处人民近乎于桃花源里的怡然自得,寻找他们精神上的富足高贵以及民族骄傲和自豪感。在这个视角的驱使下,我避开闹市和风景区,深入偏远地区山寨采风,寻找濒危部落进行考察调研,从中了解不同部落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通过和当地人民的相处,感受贵州人民特有的淳朴热情和细腻舒朗,这些所有皆幻化成我的素材和对贵州独特的理解,我在绘画过程中给自己植入一个概念:画自己的贵州!在我的画面里,我无意风俗人情,我只想告诉你——在这神秘的大山深处,我的情绪、我的热爱都在我的画面里。
二、精神和语言
寻找宁静的桃花源,描绘高贵的赞美诗,是我至高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
感受和认知在前,描绘和呈现在后,绘画是最不需要解释的艺术。用怎样的技法来承载画面以传达意象的精神是每个画家究其一生的实践。在祖国大地上,每个地域都可以找到一个最为贴切的词来形容,譬如开放深圳、豪爽东北、大美新疆等,如果“神秘”要找一个归宿则似乎只适合贵州,因为贵州有太多的民族,太多的传说,太多前世今生的图腾崇拜与太多的历史沧桑。因此,我在绘画中就反复思考一种厚重和历史感的体现,乃至一种画面的意外,在不断地实践中,结合自身优势,我笃信采用敦煌壁画技法进行表现能够很好地彰显出民族进取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民族图腾的崇尚和信仰,画面里精细的图案和沧桑的剥落相互突显,在粗糙中表现细腻,在和谐中表现梦想,以安静祥和的生活场景来表达我对“黔地贵人”的独特感受,表达我对他们所吟颂的赞美诗。
在创作过程中,我有很多纠结的问题,这些问题到此时此刻也仍然存在,但我有信心在绘画道路的探索中,必然有一天我豁然开朗,而且这个开悟必须是我自己打开。这些问题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描绘的是纯粹的贵州还是我心里的贵州,亦或是我只是描绘我心里的画面,无所谓是哪里的人?但是有一点我知道,那就是我并不是在描摹状物,我是在表达情感,是在寻找自我的一种画面气息,是在安放我自己的美好、情绪与灵魂,画面出现的人和物永远都是载体,是任我排兵布阵的选择。
绘画是最自我的表现,虽然我们很难像乔治·莫兰迪一样用画笔触摸到人类精神的温度,但是好的画面终究是要触碰内心的。“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而最终高于生活的应该是情感而非物象,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有的画面中能看到空灵和禅意,有的能看到孤寂和撕裂,还有类似热烈、迷茫、清新、幸福等情绪传递其中的原因。至于技法,不管是纸绢上求典雅高贵,还是壁画里找粗犷豪放,总要踏踏实实循道求源,勤勤恳恳深入生活,这既有利于提高艺术修养,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循道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搭建房屋的地基,传承得越多,拓展得越高广,而深入生活则是让我们不断发现,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做一个行者无疆的画者,让我们的绘画更具时代精神。
我在创作过程中,努力以东方经典为鉴修正自我,上寻古魅的敦煌壁画的技艺和气息,下接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横融当代艺术基本要义,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艺术法则融会贯通,运用方折知性且有装饰意韵的线,优雅恬淡的灰调色彩,注重现代形式美的秩序排列,营造疏密有致的律动节奏,着力对整体色调的浑然处理,以期让画面彰显安静平和与诗意浪漫;另外尽力采撷西方大师画面里那些遗世独立、闪烁跳跃的东西,站在敦煌的壁口遥望前人和西方,在实践中探索,在学习中成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解构与重建”自我。
三、时代与价值
贵州之行,是我对桃花源的寻找,对赞美诗的抒发,我以此为题画了多幅工笔重彩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记录了少数民族的人文状态,呈现了智慧进取的贵州人民紧随时代积极生产生活的精神风貌,而且在艺术价值方面也期望有着相对独特的作用。贵州地大物博,多民族多服饰多信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各个支系一个个变成了濒危部落,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尚且不好解决的今日,作为一名画家,用画笔来描绘来记录当下,就是明天最好的历史书写,这是我作为一个公民引以为豪的所作。另外画面运用大美敦煌的各种技法来表现,既有工笔的细腻工整又有写意的粗犷豪放,也是当下倡导工笔画的写意性比较好的诠释。
我榮幸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项目,在实施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传承人等人文资源,像安顺的杨文金、杨开斌、杨兴顺等老师,还有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宋水仙女士等,他们都是少数民族学会的学者,他们给了我很多民族文化的指导,并对我作品的画面表现提了一些中肯的建议,起到了修正作用,丰富了作品的精神内涵。
带着对贵州的热爱,对影响我帮助我的人的感恩,用画笔描绘他们的生活,抒发我自己的胸臆,仰望我们生活共同的理想和未来,这是我永无止境的追求。
愿我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怀在绘画中表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张存玫
1974年生于山东青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2015年研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师从何家英先生等老师。
2016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陈孟昕先生访问学者。
2017年受邀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创作培训班。
2018年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
2019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创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