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2020-02-18孙宁宇

医疗装备 2020年14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科室医疗

孙宁宇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备物资部 (福建厦门 361003)

伴随科学技术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医疗设备不断涌现。医疗设备是实施现代临床医学、医疗实验与医疗科研的重要物质基础[1],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做好设备的管理工作。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及时发现设备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并进行有效处理,有利于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对医疗设备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及具体流程进行了阐述。

1 医疗设备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疗设备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2];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并未实现对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导致设备管理出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管理工具落后: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均在使用台账式管理软件,对于医疗设备的管理仅限于采购、出入库、维修等的登记[3],管理工具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医疗设备的管理需求。(2)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多数医院缺乏有效的医疗设备使用监管技术,导致医院无法及时了解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即无法分析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3)“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目前,虽然很多医院已实现了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但多数只是实现了医疗设备生命周期中某个阶段的信息化管理,各阶段信息不能兼容,且无法共享,导致出现“信息孤岛”现象,不利于医疗设备的全面管理。(4)医疗设备的采购缺乏认证依据:在选择医疗设备时,很多医院只是盲目追求设备的数量与档次,而未对设备的采购进行实际性的分析,严重浪费了医院的资源与资金。(5)未建立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制度:由于缺乏对医疗设备运行与使用情况的监控,导致医院无法进行分析而形成科学的预防性维修制度,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益[4]。

2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据医疗设备的生命周期实施全面管理,以尽量减少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内耗,提高其综合效益,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提高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前多数医院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传统的人工管理服务模式已逐步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5]。

2.2 实现了医疗设备系统的闭环控制

实施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及时掌握设备的所有信息,且各信息均记录在案,便于采购及快速查询,使得设备信息的利用不再仅局限于设备管理人员,实现了对医疗设备的闭环控制和全面管控。

2.3 加强了各部门间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可依据实际情况于系统中设置各科室人员的应用权限,便于查询、监控和评估设备,且设备的所有数据均可上传至网络,加强了各部门对设备动态信息的了解,有利于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流程

3.1 医疗设备的采购

首先由需使用设备的科室以电子或纸质方案的方式向相关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内容包括设备的名称、应用范围、采购预算、安装条件、应用人员、资金预算、经济效益等,相关部门在收到申请后即组织调研,对采购申请中的各项内容进行论证,论证可行后即可批准采购,然后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并签订采购合同。在此阶段,科室的采购申请、采购计划、招标文件、采购合同等均以电子文档的方式保存,作为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6]。

3.2 医疗设备的安装与验收

通常,医疗设备由供应商派专业人员来院直接安装,但若有特殊环境要求,应先依据相关标准与规定对院内场地的结构布局、电气安全及相关安全防护措施等进行评估与检测,确保符合要求后再将设备运入场内[7];设备安装完成后,应及时解决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设备旁备注操作相关规程、注意事项及日常维护与保养事项;同时,收集设备相关附件,包括合格证、维修手册、安装与维护工具、配件等;在使用设备前,还应对设备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填写培训记录,并将其纳入设备档案中,以电子文档的方式保存[8]。医疗设备的验收包括各功能配置、软件功能、技术性指标与合同条款等内容。

3.3 医疗设备维修的动态跟踪

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科室可采取电话、登录维修平台等方式报修医疗设备:(1)由使用科室提交维修申请,注明设备的序列号、型号、名称、使用科室、故障等;(2)由系统管理人员将报修情况记录在报修记录表上;(3)由工程师现场排查设备故障,若无法自行维修,可依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返厂;(4)若设备无法当日返厂,工程师应告知系统管理人员,由系统管理人员将设备的维修进度记录在报修系统中,并经电子屏展示,实时跟踪设备的维修进度[9];(5)维修完成后,应再次检查设备质量,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

3.4 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预防性维护

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预防性维护能够降低设备故障发生风险,减少维修人员的工作量,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对医疗设备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引入了PDCA概念,尤其针对设备的质量控制[10]。在正式使用设备前,应先依据设备的性质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种类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与维护计划,将其分配给专业的工程师,使其能依据计划维护设备(注意,在此过程中应实时记录设备维护前后的实际情况,并将此作为设备检测档案的一部分);若要升级设备的软件,应检测并记录升级前后的运行指标与技术参数,分析升级可能会对设备造成的影响,若发现升级后的参数与相关标准不符,则应依据相应流程送修;此外,定期总结和归纳各类型设备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为预防性维护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提高设备维护的质量与效率。

总之,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优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并能提供实时数据,为设备的效益分析提供了客观数据基础。实施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封闭式管理,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科室医疗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