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2020-02-18王建立
王建立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内镜室 (天津 301600)
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促进了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当代医学技术以微创医学理念为主,而消化内镜是微创医学技术的重要代表。目前,消化内镜技术已得到全面、成熟的发展,是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消化内镜的第一功能是诊断疾病,其已成为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金标准。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逐渐从诊断领域拓宽到治疗领域。目前,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内镜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微创性,可明显减轻治疗创伤。本研究主要阐述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1 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1.1 白光内镜
白光内镜检查是在电子内镜下行白光检查及活组织检查的一种方法,是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疾病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有研究发现,在内镜检查下,部分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仅表现为黏膜色泽上的变化,部分病灶和正常黏膜色泽基本无区别,借助白光内镜区分的难度大,漏诊风险高[1]。有研究发现,选择白光内镜诊断早期胃癌或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存在超过20%的漏诊率[2]。因此,临床认为应积极联合应用其他内镜技术,以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
1.2 放大内镜
放大内镜是电子内镜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其能够将黏膜组织放大到肉眼观察的170倍,基本与解剖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持平,借助其能够观察细微结构的变化情况,帮助临床早期发现恶性肿瘤,并有助于鉴别良性与恶性病变。利用放大内镜进行胃癌的早期诊断,相较于白光内镜的诊断准确率明显升高[3]。
1.3 电子染色内镜
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包括高清智能、窄带成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技术等。利用电子染色内镜进行检查可在不利用染色剂的情况下,将黏膜腺管形态变化情况显示出来,可防止由于染色不均匀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电子染色内镜能够清晰观察黏膜浅表的微血管形态,可在白光内镜、电子染色内镜之间随意切换观察,且操作简单,不会出现染色剂相关不良情况。
1.4 染色内镜
染色内镜是通过于局部应用染色剂,使异常组织、正常组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医师进一步依据颜色改变来判断病变发生的部位、性质等。临床用于胃黏膜的染色剂包括冰醋酸、亚甲蓝、靛胭脂等,在使用染色剂后,良性病变组织、恶性病变组织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以此进行诊断。在白光内镜外,联合应用染色内镜有助于准确判断癌变区域,提升胃癌活组织检查的阳性率[4]。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染色内镜可清晰观察病变的具体大小、排列特征、形状等,同时可将黏膜表面细小凹凸变化显示出来。
1.5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结合了传统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特点,能够将组织放大1 000倍,可实时观察消化道黏膜与黏膜下的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真正实现了虚拟活组织检查或光学活组织检查的效果。利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早期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准确率超过80%[5]。
1.6 胶囊内镜
1.6.1结肠胶囊内镜
当前,结肠胶囊内镜已发展到第二代,含172°视角的单侧摄像头以及360°视角的双侧摄像头,可保证整个结直肠黏膜都被覆盖,全结肠检查率超过90%。对于直径超过6 mm的结肠息肉,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的特异度达89%、灵敏度达84%[6]。由此可见,将结肠胶囊内镜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随访观察或用于结肠癌的早期筛查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1.6.2小肠胶囊内镜
在以往内镜技术不发达的时期,小肠相关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诊断的难点。在小肠胶囊内镜出现后,小肠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升,其具有耐受度高、可视性、无创伤、无放射影响等优势,被视为全消化道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在肠道寄生虫、遗传性息肉综合征、小肠肿瘤、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小肠胶囊内镜检查可获得较高的诊断率[7]。但该内镜技术也存在不足,如视角偏小,无法进行连续性观察,不能对肠腔进行完整观察,可能导致漏诊,需在日后继续研究并进行技术改进,以提高小肠胶囊内镜的诊断水平。
2 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1 胆胰疾病
2.1.1超声内镜
胆胰疾病的诊断、治疗理念一直在发生变化,而超声胃镜下的自然腔道内镜手术为其诊疗理念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超声内镜下,可开展胃肠吻合技术、感染性胰腺坏死引流清创术、胆胰管引流术、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胆囊引流取石术等治疗。当前,针对胰腺假性囊肿,在超声内镜下行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法,与外科引流术比较,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明显减少[8]。
2.1.2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目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胆道狭窄、胆总管结石、胰腺假性囊肿等疾病的治疗中,且成功率较高[9]。针对慢性胰腺炎,临床已将体外振波碎石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微创治疗视为一线治疗方法,部分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已被其替代[10]。随着技术的进步,Spy-Glass系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该系统可直接观察病变,同时可直接开展介入治疗,在Spy-Glass系统引导下实施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钬激光碎石治疗,对于难治性胆胰管结石的碎石成功率达100%,仅13.5%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由此可见,该系统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较高[11]。
2.2 消化道出血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较高,肿瘤、溃疡、静脉曲张、炎症、息肉等均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在消化内镜技术逐渐进步后,在内镜下实施止血处理是可行的,且效果满意,患者再出血率、急诊手术率明显降低,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病死率明显下降,患者的医疗负担明显减轻。
2.2.1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若临床接受多次肠镜检查或胃镜检查均未发现出血病变,则应怀疑患者为小肠出血。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中,小肠出血的发病率超过70%[12]。随着小肠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加之胶囊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有了大幅度提升。有研究证实,将小肠内镜下止血用于小肠良性疾病导致的出血治疗中的效果良好[13]。
2.2.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此类出血是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的主要并发症。当前,临床主要选择内镜技术进行治疗,如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组织胶注射术、硬化剂注射术或实施联合序贯治疗[14]。部分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硬化剂治疗或急诊内镜套扎治疗后会有活动性出血、反复出血等表现,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无法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或无合适时机进行治疗,则选择内镜下自膨式覆膜食管金属支架治疗,或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15]。
2.2.3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
在消化道出血疾病中,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所占比例超过80%,是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类型,多急性出现;如果内镜下止血处理可迅速止血,疗效稳定,安全性好,在必要时可重复进行。具体的内镜止血操作方法有:(1)机械法,包括皮圈套扎术、金属夹两种,机械止血方法可使85%的出血患者得以有效止血[16];(2)热凝固,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或压迫出血血管,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对毛细血管扩张出血或小动脉暴露性出血均有较高的适用性,但不适用于中等动脉出血或大动脉出血,甚至会损伤组织,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做好迟发性穿孔的预防工作;(3)注射法,可用于注射的药物常见的有组织胶、硬化剂、无水乙醇、0.9%氯化钠注射液、1∶10 000肾上腺素[17]。
3 小结
当前,临床出现了许多针对消化内镜的新理念、新技术及新器械,且有针对每类器械的研究,但研究时间均较短,且缺乏对内镜技术长期疗效、应用安全性的研究。在消化内镜的不断进展中,其适应证与禁忌证也需不断调整,且需在日后研究中提高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