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广阳城村:这里的“革命”静悄悄
2020-02-17丁兆丹
丁兆丹
“这个农村回迁楼小区,管理得比商品房小区还要好,这里的物业没纠纷,这里的车辆不乱停,这里的电梯没广告……这里连地库都一尘不染,甚至比客厅还干净。”房山区拱辰街道南广阳城村,一个管理做到极致却又非常低调的“农转居”小区,基层治理亮点多多。在京郊农村城市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这个回迁村的一系列革新变化带有典型和标本意义。
“革制”:契约“斩乱麻”
有人说“回迁楼管不好、没法住”,南广阳城村3栋居民楼都是回迁楼。这个千百年来一直以农耕为主的村落,2010年11月因为修建地铁房山线发生了历史转折。全村300多户共585名居民“村转居”,异地拆迁上楼。
自2016年9月全村回迁后,南广阳城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以契约治村,从“乱”到“治”,历经3年悄然变成了一个让人惊艳的“田园社区”。
“我们村的治理之路是村民从共商共制一份契约开始的。”采访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石印起开门见山,“这份契约就是全村回迁之前《致村民们的一封信》,这可以说是我们的治村‘总纲。”在村委会办公室,石印起从文件夹里拿出这份“纲领性”的村民自治契约。“严禁在楼内公共通道、楼梯走道等公共场所堆放物品,申请房屋租赁须向物业登记租房人员信息……”一共3页A4纸,罗列了6大类24项管理办法。说是“一封信”,实际上是一份小区管理清单,几乎条条奔着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楼道堆放杂物等这些陈规陋习去的。
“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制”,村党支部在全村回迁之前就抓住了治村理政的关键。村民都上楼了,不能把“小农意识”下的种种陋习和不良习惯也带上楼,而契约制度无疑会在这个思想行为转换的要紧处起到“斩乱麻”的作用。
粗粗看去,条目不是很多,条条都很具体,和其他物业管理细则大同小异。让人惊异的地方,是这封信的末尾几十位党员和村民代表齐刷刷的签字和“红手印”。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让每位村民心甘情愿地接受,进而把这个小小社区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封信是全体村民心目中的‘小宪法,是我们村民主集中、协商共治的结果。信中这24条,并不是我‘一言堂提出来的,也不是我们村‘两委班子拍脑袋定出来的,大多数是居民提出来的。如果没有民意,就我们村‘两委班子4个人在上面空转,什么事情都干不成。”石印起深有体会。经过全体村民“三上三下”的讨论,最终形成了大家都认可的这份“契约”。居民回迁那天,以宅基地为单位,18岁以上的每个村民都心甘情愿、顺顺当当地在这上面签了字,一共签了117份。
在24条中,有一条看似强硬的“霸王条款”——不得饲养猫、狗、家禽等宠物,让人不能完全理解。村里征求意见时,98%的村民对这条投了赞成票。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几户原来家里养宠物的居民。家住3号楼的刘大爷反映:“养狗扰民呀,中午刚睡着,狗一汪汪,被吵醒了。现在上楼了,听不到狗叫,睡多久都没人吵到。”家住2号楼的王大婶实话实说:“养狗还有个随地大小便的问题,一不小心踩一脚狗屎,都养烦了,所以村里征求意见时我投了赞成票。”
饲养爱宠多年,毕竟感情难以割舍,这条能不能做到“一刀切”?王立民家里一只鹩哥养了多年,会说话,还会做几句诗,他咬牙提前处理了。在小家和大家、情感和制度之间,石印起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自觉选择了后者。石印起说:“一分制度,九分落实。这封信谁都可以写,但只要管不住就会乱。没有废话,我们首先要从自我做起。”
回迁半年后,仍有村民不忍送走爱犬,没有签养狗协议,一直在外租房住。村民代表大会又研究决定,对《致村民们的一封信》中“清洁卫生管理”第4条做了补充规定:要养狗,先交10万元押金。3位村民与租户交了押金,签订了《豢养宠物规定的补充承诺书》,做到了严格遵守,至今没有受过罚。
以“一封信”为起点,石印起帶领村“两委”班子从制度改革入手,开启一系列“契约制”管理的创新实践。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全村讨论通过了《关于村民违反房屋出租规定的惩罚办法》《关于车位管理的决议》等12个方面的管理制度和自治契约。为了将这些契约制度真正落实到位,村党支部借助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中推行“一人、一户、一族”网格管理制度,每名班子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在严格管好自身行为的同时,对自己的亲属也要进行严格管理,无论谁违反规定,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革俗”:“专项”严治理
“你们小区管得太严了,邻村亲友来串门时和我叨叨。我说严好呀,要不我们这里咋能这么干净又安全呢!”家住1号楼5单元的村民代表杨秀茹说,“我们村房子租金虽然比别的小区高,但租户都爱租,租了不爱走。”
从一进小区大门,到各个单元门,再到各电梯间,不见一处私搭乱建,不见一片废纸垃圾,地上连一点痰迹和一个烟头都看不到。养成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对在农家院里住了大半辈子的村民来讲,但是他们做到了。
就拿司空见惯的“随地吐痰”来说吧。村支部委员吴永洪吐槽:“以前村里院子、道路都是土的地面,一口痰吐下去没那么明显。现在小区地面是水泥地,楼道贴了瓷砖,连地库都做成环氧的了,到处那么干净,再随地吐痰就看不过去了。”
回迁后不久,面对赫然出现的痰迹,“看不过去”的吴永洪就先组织了“吐痰专项整治”:先警示后惩罚,告示单上写明“严禁吐痰,违者罚款,罚款数额按地下所有痕迹罚款,每个痕迹是100元”。楼门口贴一张、电梯间贴一张,18个单元一共贴了36张。同时,发动村民参与共治,村民举报有奖。“从不敢,到不忍,再到不想,没想到村民们这个转变很快就过来了,到现在也没有抓到一个随地吐痰的。”吴永洪欣慰地说。
革除全部固有的陈规陋习,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轻松事。针对一个个问题,村党支部陆续采取了“吸烟专项整治”“小广告专项整治”“自行车专项整治”等措施。其中,“楼道专项整治”是最困难的。石印起说起原因:“原来村民都有宅基地,‘领地意识浓,上了楼,依然觉得楼门口归自家,把楼道当作自家领地。回迁没多久,各家门口就摆上墩布扫帚、瓷砖木板、白菜大葱,就像杂货铺。”石印起带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推着平板车,逐个楼门清理,连水井房和电井房都没放过。经过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治,楼道彻底干净了。
看起来各个专项治理推进很顺利,但吴永洪不经意间谈起一件事让人转变了印象:“一户把一捆大葱放到楼道家门口,我让对方拿回家去,对方非但不听,还急了,对着我骂脏字。”他没有丝毫退让:要么按照村约规定拿回家,要么就按罚款规定,一棵葱10块钱。最终,大葱还是被拿回了住户家。石印起说:“拉锯战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原则、严格执行约定,最怕的是一松懈产生‘破窗效应。”
契约管理中的惩罚就像在每个人头顶上悬了一把剑,违犯了就会掉下来。“垃圾袋往家门口放前得先想一想,这要是被逮到,一袋值100块。现在也习惯了,干吗非要放外面。”有位村民笑着说。
半年之后,这里的陈规陋习都不见了。石印起自豪地说:“一开始村里每周定期巡查,后来改为不定期,现在村民都养成了好习惯,基本上不用巡查了。南广阳城村终于真正变成了一个有契约的地方,一个按契约治理的地方,一个违约必罚、违约认罚但处罚很少的地方。”
“革心”:种植“新观念”
人上楼了,思想觀念有没有跟着上楼?“契约+严罚”之下,搬迁上楼的南广阳城村“革制”成功,“革俗”到位,更为重要的是契约制度有没有从墙上走到心中,变为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变为集体共有的自治意识?
突破口在哪里?
小区转一圈,几株低矮的石榴树还挂着未摘的果实,树干上绑着认养人名牌和科普卡片。物业管理人员吴亚曼介绍:“这是观赏石榴。小区里还有山楂、杏树、苹果、海棠等果树,是2017年小区绿化升级时一起种上的。”
与这些果树一同种下、萌发和生长的,还有文明新观念。树刚种上,村党支部就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果树认养活动,小区32个孩子踊跃报了名。村党支部还给这个活动立了一串“规矩”:孩子们要写果树生长观察日志;秋天果树结果要统一采摘;采摘时孩子和家长要一起行动;果子摘了各家各户都要分一分……2019年果树大丰收,10月27日是统一采摘日,孩子们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采摘了满满几大篓,然后分装成袋。这样,每户村民都可以领到一袋“共管共享”的果实。“那天采摘山楂果,大人帮小孩,小孩帮小小孩,男孩帮女孩,欢声笑语间,果实分享中,我们小区的人情味立马浓了很多。”一位孩子妈妈感慨地说。
“我这里还有几颗孩子们送来的海棠果,你们也尝一尝。”在办公室,石印起捧出一把红彤彤的海棠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儿童认养果树活动,我们希望孩子们从小养成遵守村规民约、爱护环境和家园的习惯,文明素养一辈更比一辈高。”
小小果园还是个文明素养的“检阅台”。到了秋天,果实熟了,大家都不会私自采摘。“果子当然不能摘了,花和叶子都不能摘啊!”采访中,看上去一名只有八九岁的孩子一脸认真地告诉记者。在南广阳城村,“爱护园林绿化,不采摘花朵,不践踏草坪,不损坏树木”这条契约已经妇孺皆知、入脑入心。
3年里,因为摘果子受到处罚的情况,屈指可数。王立民回忆道:“我印象中有一次,一位村民赶来告诉我‘咱们的石榴丢了俩,你瞅瞅吧。我听了很吃惊,经过查看监控、一番核证后,发现石榴是一家租户新请的保姆摘的,她刚来还不了解村里规矩。”当王立民把这段监控录像传给租户后,对方二话没说就替保姆交了罚款。他翻开手机找到当时的微信转账记录:“你看,200元罚款秒到账。大家共同的契约,承诺了就要遵守,连我们的租户都这么自觉。”
文化为核,活动聚人,气象更新。采访到了中午,我们遇到了赶到村党群服务中心送舞蹈服的村民代表黄秀珍,她兴冲冲地说:“我们舞蹈队成立了大半年,从一开始几个人到现在快30人了,想加入的越来越多。以前村里冬季农闲时,村里打麻将的多,现在跳舞的、养生健身的多。”村运动会、春节联欢会……现在村里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邻里间的纽带越来越紧实了。但石印起还是不满意:“以后会举办书法班、阅读日等活动,让村民都能在小区找到乐子,找到归属感。”
采访结束,挥手作别,小区花园里红彤彤的石榴果还悄悄挂在树梢,风儿一吹轻轻摇摆着,仿佛在诉说着,虽然千年乡村嬗变为新时代社区,但是乡里乡亲的感觉还在,古道热肠的气息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