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步履扎实 稳稳向前
2020-02-17许俊豪
许俊豪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以来,货物贸易就是其中收益最显著的一个领域。十多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从建成到升级,中国—东盟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也在一点点稳步向前。
第一步:“早期收获计划”
2002年11月,在柬埔寨举行的第六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10个东盟成员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如果说这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起点,那么“早期收获计划”可以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迈开的第一步。
当时的东盟国家虽然签署了自贸协议,但仍然担忧开放市场后中国产品大量进入对本国经济造成冲击。为减少东盟的疑虑,中国在尚未与东盟就全部货物的降税安排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于2004年启动了“早期收获计划”。
在“早期收获计划”中,中国与东盟商定,选择一些共同感兴趣、互补性强的产品,用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幅度提前进行降税,先行开放市场。由于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占据重要地位,早期收获产品主要是农产品以及部分畜牧产品和水产品,包括活动物、肉及可食用杂碎、鱼、活植物、蔬菜、水果等八大类别。按照规定,这些产品的最终税率均要降为零。
为保证降税进程更为平稳,双方还商定,将早期收获产品按其在2003年7月1日实施的税率分成三类,按照不同的时间表进行削减和取消关税。例如,第一类产品(关税高于15%)需在2004年1月1日将关税削减为10%,2005年1月1日削减为5%,2006年1月1日为0;第三类产品(关税低于5%)则需在2004年1月1日将关税削减为0。总体而言,中国与东盟老成员早期收获产品的降税进程从2004年开始,至2006年完全结束。
同时,为体现对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4个东盟新成员的照顾,各方允许它们以较慢的速度降税,享受更长的过渡期。如柬埔寨,其早期收获产品可从2006年开始降税,至2010年取消关税。
“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成效。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即2004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就突破了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35.3%。从国别贸易情况看,“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后,中国同东盟国家的贸易状况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改善。例如,由于中国与泰国在2003年10月实施了蔬菜水果“零关税”安排,中泰双边早期收获产品的贸易总额在2004年达到6.1亿美元,同比增长达77.9%。
这些显著的成效也证明了“早期收获计划”是一项互惠共赢的贸易安排,它的成功实施增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建设自贸区的信心,为2005年7月全面启动《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以及后来达成和实施服务贸易、投资协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早期收获计划”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东盟热带水果、海鲜出现在中国各地的超市中,东盟国家的农民也从中获益。
从农产品贸易到工业品贸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建设至今,受益于零关税和贸易便利化的优惠政策,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19年1~11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5780.399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6000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将近10倍。在一直递增的贸易额之下,中国—东盟商品贸易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
“早期收获计划”启动时,中国—东盟进出口的产品主要都是农产品。如今,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9年中国出口到东盟的主要商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贱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东盟出口到中国的主要商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矿产品,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等。
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经过10多年的时间,东盟各国(新加坡除外)从原材料输出国发展出了自身的加工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制造业更是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
我们不难发现,越南的皮鞋、泰国的乳胶枕、马来西亚的白咖啡等产品越来越多地摆上中国商店的货柜。而近年来东盟国家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柳工、三一重工等中国品牌的机械设备也不断地出口到东盟国家。
自贸区升级,削减贸易壁垒仍然重要
2019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表示,升级《议定书》是中国完成的第一个自贸区升级协议,是对原有中国—东盟自贸区系列协定的丰富、完善、补充和提升,体现了双方深化和拓展经贸合作的共同愿望。
据悉,在货物贸易领域,双方优化了原产地规则和贸易便利化措施。相较以前,今后进出口货物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即可被认定为中国—东盟自贸协定项下原产货物:在中国或者一个东盟成员国完全获得或生产;在中国或者一个东盟成员国完全使用符合上述新管理办法规定的原產材料生产;虽然在中国或一个东盟成员国非完全获得或生产,但符合特定要求。
此外,升级《议定书》还提供了不少“便民举措”:原产地证书统一使用国际标准A4白色纸印刷,领用和填写均更加便利科学;一张证书不再受20个产品项数量限定,充分满足企业多元需求;生产商授权代理商代其出口的,生产商可直接申请原产地证书。
不过,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国际学院院长兼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教授在接受东博社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本次自贸区升级版的重点主要在原产地规则和贸易便利化措施方面,而进一步降低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问题仍放在了未来的谈判中。
中国—东盟自贸区“零关税”已经覆盖了双方90%~95%税目的产品,因此,追求其他产品更低的关税以及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将是自贸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在这些方面,中国—东盟近年来也积极通过一些具体货物的进出口进行着有益的探索。2018年,中马两国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符合相关检验检疫要求的马来西亚冷冻整颗带壳榴莲获准进入中国市场;2019年11月,马来西亚首批毛燕也实现了输华。而在2019年10月,符合相关检验检疫要求的越南乳品也准许进口中国。
过去,因为带有较高的疫情风险,这些产品甚至没有敲开中国市场大门的机会。而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积极探索下,越来越多的产品已经拥有了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钥匙,尽管这把钥匙暂时还需要“通关密码”,但已是双方促进货物贸易发展、扩大市场迈出的积极一步。
“现在区域存在的非关税壁垒来自于各方市场的制度差异,所以包括一些资质、技术性壁垒等,目前还是比较广泛存在着。”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对东博社记者说,“其实东盟本身也在不断推动自身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个进程就涉及到很多制度性的协调和配合,这种协调和配合的进程与跟中国的对接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如果东盟内部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对于中国—东盟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也是有好处的。”
·联系编辑:26715365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