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颅内血管重建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效果
2020-02-17范勇兵刘燕赖君平谢群兴张永华陈霖
范勇兵,刘燕,赖君平,谢群兴,张永华,陈霖
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人民医院内科 (江西抚州 3449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组织血液供给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液化等情况,从而造成部分或全面神经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1]。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常用方法,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溶栓的主要药物有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两者的治疗效果略有不同。三维颅内血管重建技术可清晰、全面地展现病灶及其他组织的三维形态,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探讨三维颅内血管重建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6岁,平均(58.43±4.53)岁。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7~77岁,平均(58.21±4.6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感官、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已形成脑疝的患者;有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患者;严重心、肝、肾、肺等功能不全的患者;患有严重不可控的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存在肿瘤的患者。
1.2 方法
1.2.1 静脉溶栓
对照组采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3290)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将80万~150万U 注射用尿激酶溶入100~1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时间为0.5~1.0 h;滴注完成后,给予500 ml 低分子右旋糖酐(广东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5079)静脉滴注;待复查CT 排除出血后24 h 开始双抗治疗。
试验组采用rt-PA(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准文号S20110051)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 mg/kg,最大量为90 mg;初始1 min 内静脉推注1/10的剂量,后续1 h 内持续静脉滴注剩余9/10的剂量;待复查CT 排除出血后24 h 开始双抗治疗。
1.2.2 三维颅内血管重建
于溶栓治疗6个月后,采用LightSpeed Volume 64层螺旋CT 扫描仪(GE 公司)对两组行常规脑部CT 血管成像复查,设置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325 mA、扫描层厚为1 mm、螺距为0.5 mm、准直为40 mm、重建间隔为0.625 mm,扫描范围为颈部至头顶,使用光盘刻录DICOM 数据;将DICOM 数据导入MIMICS 20.0软件中,在ADW4.3工作站中进行处理,分别选择大脑、颅骨和血管阈值,对上述组织的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分割重点血管模型,通过表面补偿增长进行布尔运算,计算出重点脑血管的三维图形,以STL格式输出,保存并进行分析。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脑血管面积狭窄率和再通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脑血管面积狭窄率为(42.53±4.22)%,低于对照组的(57.86±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P<0.05);试验组血管再通率为80.00%(24/30),高于对照组的50.0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P<0.05)。
3 讨论
脑卒中的诱因之一是颅内动脉狭窄,而动脉粥样硬化是狭窄的主要原因,其会引起动脉内径缩小,造成血液流通受阻。临床主要采用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尿激酶作为溶栓的主要药物之一,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纤溶酶原催化裂解成纤溶酶,但患者治疗后的出血风险较高、血管再通率不佳,易引起脑出血、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2]。rt-PA 是机体本身存在的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激活纤溶酶原,促进纤维蛋白降解,进而降解血凝块和血栓,疏通堵塞的血管,实现脑部血流灌注的恢复[3]。脑部CT 血管成像具有无创性、覆盖范围广、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力较高的优点,可清晰显示患者各部位的血管细节及病变部位与颅骨、周围组织的关系[4]。根据脑部CT 血管成像进行颅内血管三维重建,能够直观展示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人体器官组织图像,可使医师清晰、详细地了解病灶及其他组织的三维形态,再通过计算流体力学对患者颈动脉的三维血管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而评估脑血管的狭窄及阻塞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脑血管面积狭窄率低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rt-PA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面积狭窄率较低,血管再通率较高,借助三维颅内血管重建评价静脉溶栓效果,可为患者的诊疗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