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
2020-02-17柳风林
柳风林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定边718699
近年来,随着养羊业的快速发展,异地引调羊只频繁,加之养殖户引种防病检疫意识不高,携带或感染布鲁氏菌的羊只被调入后形成传染源,导致羊布病时有发生,不仅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1]。因此,防控羊间布病对于确保畜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1 流行病学
1)本病的病原菌是布鲁氏菌,该菌以侵害病畜生殖系统、淋巴系统为主,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能够通过病畜的乳汁、精液、排泄物和流产物不断向外排菌。性成熟羊的易感性高于幼龄羊;母羊易感性高于公羊,公羊以带菌或呈隐性感染为主。
2)患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羊与病羊接触或采食被病原菌污染的饮水、饲料后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黏膜、皮肤、呼吸道传染或交配时经生殖道传染。人在自我防护措施不力的情况下接触病羊及其排泄物或摄入被病原菌污染的乳、肉等,通过皮肤损伤、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3)羊间暴发布病的主要因素在于异地引购和活畜交易,发病高峰季节为异地调引和交易频繁的春末夏初时节,呈地方性流行。
2 临床症状
羊布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30 d,常呈隐性感染。母羊多于妊娠后第3 或第4 个月发生流产,流产前阴道有黄色黏液流出,流产后往往出现呼吸急促、波浪热等症状,流产胎儿多为死胎;奶山羊可出现乳腺炎、关节炎和跛行症状。患病公羊主要表现为睾丸炎和附睾炎症,性欲减退,无法配种。
3 病理变化
患病母羊的病变主要集中在乳房和子宫部位,乳腺炎、乳腺肿硬,胎膜水肿增厚、胎衣滞留呈黄色胶冻样,引发子宫内膜炎;输卵管肿胀,流产胎儿呈败血性病变;部分病羊出现支气管肺炎、脾脏淋巴结肿胀和肝脏有坏死病灶;患病公羊睾丸肿大,阴囊增厚有硬结,睾丸切面可见化脓灶或坏死灶。
4 实验室诊断
依据羊布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①细菌学检查。采取流产胎衣、胎儿胃内容物、阴道分泌物以及脾、肺等病变组织作为病例,通过沙黄美蓝鉴别染色法染色镜检,可见呈球杆状的红色短小杆菌为布鲁氏菌,其他细菌呈蓝色。②血清学检查。对发病羊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分析。RBPT 阳性时判定为疑似患病羊,再通过SAT 检测仍为阳性时可判定为患病羊[2]。
5 防控措施
1)羊布病无治疗价值,一旦确诊本病,需要对养殖场进行隔离封锁,对发病羊及时进行扑杀深埋,无害化处理病死羊污物、粪便和流产羊的胎衣等排泄物,对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槽、用具和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并且重视羊群饲养管理,搞好羊舍内外环境卫生。同时做好活羊及羊肉、羊奶等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检疫检验工作,对检测出的阳性羊进行扑杀,对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2)坚持自繁自养原则,确需异地引购羊只用于继续饲养或种用乳用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充分了解羊输出地疫情发生流行情况,查看欲购羊所在养殖场的养殖档案、生产、免疫和诊疗情况,保证引购羊健康;②引进羊之前,应对羊舍彻底清扫,并采用消毒药剂对场地、饲槽和用具以及载羊的运输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③羊引进后应隔离观察1 个月以上,经严格检疫,确认布病检测结果为阴性,羊只无疫后才可混群饲养。
3)加强疫苗免疫预防,定期开展布病全群检测,采用气雾或注射方式免疫布鲁氏菌猪型2 号弱毒活菌或羊型5 号弱毒活苗,羊型5 号弱毒活苗不可接种阳性羊、妊娠母羊和种公羊,仅可接种阴性羊。此外,做好布病血清学监测,每年至少进行2 次血清学全群监测,对检测出的病畜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此外,应加强采样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等相关从业人员有关布病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4)通过调查得知散养户羊布病的发病率要高于规模养羊场,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散养户对羊布病的危害认识不足,且羊养殖经济效益高,出于个人利益与扑杀补助较低的考虑,发现病羊存在隐瞒不报的情况,导致羊布病的传播。鉴于此,一方面要结合每年春秋两季防疫工作,通过电视、电台、微信和自媒体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养殖场(户)意识到防控羊布病的重要性,进而主动配合羊布病的净化工作。另一方面要转变养殖方式,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并且政府要针对布病的防控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扑杀补助补贴,促使养殖场(户)及时上报,进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避免疫情大面积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