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

2020-02-17廖晓君

养殖与饲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猪群猪瘟猪场

廖晓君

湖南省衡阳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湖南衡阳421001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类外来动物疫病,是家猪、疣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出血性、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各个年龄阶段的猪易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猪瘟很相似,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和淋巴结、肾脏、胃肠道粘膜出血等。该病传播迅速,发病后3~7 d 内死亡,且死亡率很高,病死率可达100%。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发生,本文将对非洲猪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疫病诊断、综合防控技术等进行总结探讨。

1 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严重威胁养猪业。家猪、野猪和软蜱(媒介昆虫)对本病易感,无明显的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接触非洲猪瘟病猪(家猪、野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感染的软蜱及其污染的餐厨剩余物、饲料、设施工具、器械、泔水、饮水、圈舍、垫草、衣物、用具、车辆等,或经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等,病毒会经消化道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空气传播,形成野猪-野猪、家猪-家猪、野猪-家猪、野猪-蜱、家猪-蜱、健康猪-病猪感染传播,潜伏期为5~15 d,最长达21 d。该病感染期40 d,无明显季节性。强毒力毒株导致感染猪在7~14 d 内病死率为100%,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为35%~55% ,低毒力毒株仅引起少量猪死亡。

2 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没有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2)急性型:发高烧,体温升到41.8 ℃,稽留2~3 d。精神沉郁,脉搏加速,呼吸急促,咳嗽。眼、鼻有脓性分泌物。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耳、鼻、腹部、尾、外阴、四肢末端等无毛或少毛处出现不规则出血斑、出血肿块和坏死块。病猪厌食,呕吐,便秘,粪便表面带血液与黏液,或腹泻,粪便中带血液,共济失调,出现神经症状,病程5~12 d,病死率达100%。怀孕母猪流产。

3)亚急性型:体温升高,达40.5 ℃以上,症状较轻,病程较长,病程7~35 d 死亡,病死率35%~55%。怀孕母猪流产。

4)慢性型:波浪热,呼吸困难,体重减轻,发育迟缓,皮肤坏死、溃疡,关节肿胀,病程达3~12 个月,病死率低于10%。

3 病理变化

急性病理变化为脏器充血、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胸腔与腹腔积液;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少量出血点;肺充血、出血、水肿,充满泡沫性液体;肝脏肿大、淤血、出血;胆囊浆膜与粘膜水肿、出血;脾脏淤血、出血、肿大,呈黑红色,边缘钝圆、梗死;胃、肠道黏膜出血;肾表面出血;膀胱有出血点。慢性的病理变化为浆液性纤维素心外膜炎。

4 疫病诊断

4.1 鉴别诊断

非洲猪瘟与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症状相似,需要加以鉴别。

1)与猪瘟鉴别。使用疑似病料对已免疫猪瘟的生猪进行接种试验,假如出现与猪瘟相似的症状,则为非洲猪瘟。

2)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鉴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症状是间质性肺炎,剖检脾脏无明显病变。

4.2 初步诊断

依据发病率、病死率高出正常范围又无前兆突然死亡;皮肤发红、发紫;出现高热、结膜炎、腹泻、呕吐、神经症状和病理剖检:脾脏特别肿大、出血性梗死,下颌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出血,根据以上情况,就能做出初步诊断。

4.3 实验室诊断

1)免疫荧光试验为阳性,则确诊为非洲猪瘟。

2)镜检出现淋巴组织坏死、小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肝炎,则确诊为非洲猪瘟。

5 防控措施

5.1 防控原则

消灭传染源与与切断传播途径为防控非洲猪瘟原则,归纳为“灭、查、限、禁”。

1)消灭疫源,做好疑似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动物的隔离和杀灭工作,一旦发现疫情,抓好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工作,彻底清除疫点,防止疫情扩散。

2)加强排查监测,对生猪交易市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排查,抽样监测。

3)限制生猪运输,加强生猪调运监管。

4)禁止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

5.2 规模猪场综合防控

非洲猪瘟可防、可控,但不可治。针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规模猪场应采取防控安全措施,对人流、物流、生猪流采取安全措施来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1)配置防疫设施。规模猪场门口处设有消毒池;场内设有喷雾器、火焰枪、消毒车、消毒用具等;配备防疫冷链、消毒及兽医诊疗室;建设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置引进健康和患病生猪隔离舍。

2)加强消毒。选用适合猪场、车辆的高效消毒药:10% 苯醛、苯酚、次氯酸及强碱类。距离猪场1 km 处和大门口设有洗消中心、消毒池、喷雾与紫外光消毒室,形成外围保护圈。生活区月月清洗、消毒1 次。猪舍周边环境周周清除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清洗、消毒1 次。猪舍内隔天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方式消毒1 次。对金属设备采取火焰、熏蒸和冲洗方式消毒。人员通道铺有脚踏消毒垫。做好进出人员消毒。返场员工不得携带外购猪肉及制品进入场内。饲养管理人员不得随意串舍。加强对生猪交送人员的进场消毒。对进出的运输车辆进行检查、登记,保证车辆清洁干净,必须经过碱类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式消毒,出猪前要在远离养殖区1 km 处需重新冲洗、消毒,经检查合格的车辆才能交接装猪。

3)加强饲养管理。禁止从疫区购买玉米、豆粕等原料。禁止饲喂餐厨剩余物。坚持自繁自养原则,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引种猪群必须隔离至少30 d,无异常后才能混群饲养。

4)搞好生猪防疫。首先建立养殖、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病检测、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等养殖防疫档案;其次科学制定免疫程序,规范免疫技术操作,做好疫苗接种,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与猪瘟强制免疫;再次加强监测、检测生猪疫病,做好检疫申报,发现动物疑似染疫,应当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

5)进行无害化处理。规模猪场采用焚烧法、化制法、掩埋法、发酵法、高温生物降解法对病死猪、粪便、废弃的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高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环保无污染、资源循环利用、处理成本低。

6)加强餐饮管理。加强食堂管理,做好泔水收集工作,禁止使用泔水和餐厨剩余物喂猪。

5.3 提高生猪非特异性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来保护易感猪群

1)针对猪群体内大量毒素蓄积、应激状态、猪体损伤情况,采取清除毒素、减少应激、有效保护肠黏膜的措施进行易感猪群保护。规模猪场通常使用干粉消毒剂保持猪舍干燥;使用发酵饲料保护肠道黏膜;使用替米考星控制蓝耳病。

2)在非洲猪瘟肆虐、无有效预防疫苗、无切实可防治的药物的情况下,使用植生素去提升规模猪场猪群的体质,不失为预防非洲猪瘟的一种有效手段。

当前在防控非洲猪瘟实践中,使用五季丰植生素更能增强猪群免疫力,一是降低病毒感染率,植物多糖受体占位抗病毒,植物多肽修复肠道黏膜、皮肤黏膜,微生态制剂具有保护肠黏膜的作用;二是调节免疫抗病毒,发挥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作用,抵抗病毒,植物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三是清除体内毒素,植物皂甙具有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和润肠通便的作用;四是消除猪群应激,植物多酚具有清除自由基抗应激的作用,生产实践中加大植生素的用量,每吨饲料添加植生素800 g,这样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加强清热泻火、缓解猪群应激、增强猪群体质、降低蓝耳野毒感染。

6 讨论

6.1 非洲猪瘟防控思路

综合防控思路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猪场消毒是为了消灭传染源。杀灭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鸟、蚊虫、老鼠,切断传播途径,防控非洲猪瘟传播、蔓延。保护易感动物是猪场综合防控最重要的生物安全措施。

6.2 提升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

当前猪群免疫力低下的原因:饲养品种本身抗病力;饲养条件差;饲养密度大;提升营养不平衡和药物疫苗滥用,其表现为:打疫苗免疫应答反应低下、发生疾病后用药效果不佳、猪群病毒性疾病频繁发生。提升猪群免疫力的方向:调免疫,增强免疫应答反应;消炎症,增强药物治疗效果;抗病毒,减少病毒感染。

6.3 使用植生素增强猪群免疫力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保护植物免受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侵害,用在动物身上,同样可以增强动物体质及抗病能力。临床科学研究证明,植物中的多糖有抗病毒、调免疫的作用;多酚能有效清除自由基,起到抗应激的作用;皂甙能有效清除肝脏毒素;黄酮同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植物提取物经过科学的组方,用在猪群身上,已经证实的效用有:调节免疫,抗病毒;提高疫苗效价;有效消除机体炎症,配合抗生素使用,增强疗效,从以往的临床经验来看,在猪饲料中长期或定期添加植生素的猪场,猪群的健康状况、疫情稳定程度、病后的恢复速度等各项指标都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体现在猪场的综合效益上便是母猪的繁殖性能得以提升,肉猪的生产性能,甚至包括猪肉的品质方面都有较大改善。

6.4 非洲猪瘟可防可控不可怕

非洲猪瘟像所有外来疫病一样,来势凶猛,不分季节,哪怕高温炎热天气,照发不误,发病率100%,疯狂扩散,死亡率100%,当前没有疫苗预防,没有药物治疗,是高度接触性疫病。尽管与非洲猪瘟的抗争道路漫长而修远,但我们永远不会停止探索与前进的步伐,只要规模猪场做好生物安全,增强防范观念,就能阻挡非瘟的感染,非洲猪瘟是可防可控不可怕的,它最终状态就如我们日常所见的圆环、蓝耳一样,成为猪场的日常疾病。尽管如此,但我们还是要尽快研制、推广使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非洲猪瘟。

猜你喜欢

猪群猪瘟猪场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场消毒那些
猪场拆迁,岂可一拆了之!
猪场还有哪些潜能可以挖掘?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浅谈猪瘟防治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