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院校二级学院改革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2020-02-17闫乐卡甄海生杜雨薇刘晓宇
闫乐卡 甄海生 张 红 牛 远 杜雨薇 刘晓宇 曹 亮
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22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医学教育是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高等教育。本文围绕新时代医理工文深度融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主题、立足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背景下,积极探讨医学院校二级学院改革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1 医科学校宏观、中观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学院制是我国大学组织结构的基本选择[2]。大学是“底部沉重”的组织,要树立二级学院办大学的理念。大专家在二级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二级学院,充分发挥医科院校二级学院在学校发展、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大学的全面发展。
1.1 校方应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自主权 目前校方仍拥有对学院教学科研大部分的管理权限,二级学院切实渴求的办学权力下放过少。在目前的校院运行模式下,二级学院对于本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方式自主权不足[3]。
1.2 校方对二级学院应强化监督、科学管理 目前校方相关职能部门更多地纠结于权力是否下放,而弱化了监督意识,相应的监督制度也不完善。因此,校方各职能部门要自主加强对下放二级学院权力的监督,优化管理方式,实现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朝科学方向发展。
1.3 二级学院自身治理结构的创新 二级学院要参照国家“双万”计划的相关要求,以“课程质量提升”为抓手,制定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实践水平;以“学院章程”为抓手,创新学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按照现代大学要求,设立院学术/学位教学委员会,赋予该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或重要学术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审议权。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2 医科院校“基地”培养人才的不断健全
医教协同是全球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医学院校应遵循的教育规律,是高等医科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增强读书育人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4]。为此,医学院校二级学院要不断拓展教学实习基地、深化校企共建平台和利用校校融合机制,真正发挥好“基地”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作用。
2.1 校外实习基地的拓展 实习与就业平台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医科院校基本上采取“3+2”或者“3+1”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医学生1~2年的专业实践经历,对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很有必要。医科院校的二级学院,要在做好直属教学医院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临床实践基地,特别是有意识拓展工科实习基地,促进学生宽口径、多渠道的实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学生的就业出口。
2.2 校企共建平台的深化 医科院校具有丰富的医学人力资源和平台,相关医疗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撑。医科院校的二级学院要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互补。如建设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室。医学生通过在实验室进行学习和培训,开辟了专业理论课程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使得学生提前进行了“早临床”环节,触摸到了专业知识的临床应用,这对于他们提高专业认知、增加学习兴趣非常有必要。而且,他们在这类实验室培训的同时,会衍生出相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性项目”或相关课题,激发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另外,医学生通过在实验室培训,达到一定水平和能力后,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勤工助学补助。当然,企业也通过这一平台获得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共赢。
2.3 校校之间的深度融合 在国家深入实施“健康中国2030”计划、着力践行“人工智能”和“医工融合”理念的大背景下。医科院校二级学院要深度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和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借助学校与国内相关重点工科大学的合作平台,探索“小学期”制的学生互换培养、学院教师赴工科大学的“进修计划”、工科大学专家来医科院校二级学院定期讲学机制等,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医学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促进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医工合作,从而不断提高医科院校二级学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 医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初心”不断回归
医学院校二级学院中的人才培养不能忽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忘记救死扶伤的初心等。因此,医科院校二级学院要创新形式,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医学生思想中的影响力,提高医学人文情怀在医学生思想中的渗透力,提高服务意识在医学生职业生涯中的支撑力。
3.1 红色育人,提高“影响力” 医科院校二级学院要积极创新红色教育形式,利用建党节、国庆节、清明节等重要的时间节点,组织形式多样的主体教育仪式活动。如医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去实地感受老一辈革命者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体味他们为了信仰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敢战斗情怀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医学生思想领域中的“影响力”,确保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本色。
3.2 校史育人,提高“渗透力” 医科院校的二级学院多以医学专业为主,专业性强,强调科学导向,但是学院的人文风味相对薄弱[5]。医科院校基本都具有丰富的校史资源。其二级学院要充分挖掘该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展览教学改革相关历史资料、教师出版教材、师生获奖荣誉奖杯等物品,展示该专业的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深入挖掘老一辈专家学者、优秀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刻苦的求学精神等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通过创新校史资源教育形式,使得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增强医学人文情怀,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3.3 服务育人,提高“支撑力”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二级学院服务基层的水平和能力也是二级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之一。医科院校作为区域医疗水平集中地,其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临床医疗资源,创新服务基层形式。如一线临床医生带领在校学生对基层医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疑难病例研讨,对基层民众进行现场义诊,进行寒暑假期间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高服务意识在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支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医科院校二级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断健全医学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践行好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好医学生的思想引领等初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