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青年麻鸭感染禽坦布苏病毒的诊断
2020-02-17代芝艺郑小兰王艺萍刘荣昌
代芝艺 张 瑞 岳 稳 郑小兰 王艺萍 刘荣昌 黄 瑜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州 350013)
自2010年初起,我国苏、闽、浙等多个省种(蛋)鸭发生了一种以:“产蛋量骤降、卵泡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新发疫病,经一系列研究证实该病病原为一种新的黄病毒(Flavivirus),称该病为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DTVD)[1]。临床上感染鸭群以采食量迅速下降、产蛋率急剧下降甚至停产及出现不同程度死亡为特征,各品种鸭均有发生。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鸭群发病率高低不一,同群发病率几乎为100%,病死率在0%~5%,DTVD最早在种鸭和蛋鸭群中发生,随后有从种(肉)鹅、种(肉)鸭、种(蛋)鸡、鸽、麻雀以及发病鸭场周围的蚊中检测或分离到该病毒的报道[2-4]。鉴于DTV(Duck Tembusu Virus,DTV)感染宿主的范围,黄瑜等将鸭坦布苏病毒病统一科学命名为禽坦布苏病毒病 (Avian Tembusu Virus Disease,ATVD),以避免不同命名的混乱[4]。 近年来,ATV(Avian Tembusu Virus,ATV)的感染以成年产蛋种鸭或麻鸭多见,后备或青年种(蛋)鸭感染该病较为少见。本文就一起广东省某鸭场青年蛋麻鸭感染ATV的诊断作详细报告,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1 发病情况
2019年7月,广东省惠州市某鸭场饲养的青年蛋麻鸭发病,该场共饲养麻鸭近5 000羽,60日龄左右时开始发病。发病鸭群临床表现为采食量下降,发热、软脚,排黄绿色粪便,后期消瘦;部分鸭表现站立不稳、侧卧、瘫痪等神经症状;至70日龄,共死亡近200羽(病死率3%~4%)。期间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均无明显效果,遂来我所就诊。
2 剖检病变
对患鸭进行剖检,主要可见脾脏肿大、有轻微出血或坏死点,卵巢充血、出血,脑轻微水肿;其余脏器未见明显病变。应养殖户要求,对该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诊。
3 实验室检测
无菌采集患鸭肝脏、脾脏、卵巢、脑等组织,与无菌生理盐水以1:3的比例稀释后匀浆,组织匀浆液经反复冻融3次后以8 000 r/min离心5 min,吸取上清液进行核酸提取。
3.1 (RT)PCR检测 按照北京全式金Easy Pure Viral DNA/RNA Kit核酸提取试剂盒操作,对组织匀浆液进行核酸提取。参照文献说明,对禽坦布苏病毒进行检测[5],同时对采集样品进行常见鸭病病毒(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鸭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鸭呼肠孤病毒、番鸭细小病毒、小鹅瘟病毒等)及细菌性的鸭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菌检测[6]。(RT)PCR扩增产物以1%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分离,结果仅禽坦布苏病毒呈阳性,其余病原检测均为阴性(见图1)。将被检样品PCR阳性产物送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获得序列与ATV各代表株采用MEGA5.0软件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其与已报道的ATV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5%以上。
3.2 诊断结果 根据上述发病情况、剖检病变、实验室(RT)PCR检测及序列测定结果,可确定引起该群麻鸭发病的病原为禽坦布苏病毒。
4 防治措施
现阶段对禽坦布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主要采取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在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研究方面,ATV灭活苗、减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苗等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比如ATV活疫苗(FX2010-180P株),以及通过抗原纯化、超滤浓缩等工艺制备的禽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HB株)[7-8]。抗体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卵黄抗体和克隆抗体[9]。对于该病的预防,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控:一是对传染源的控制,包括不从疫区引进种禽、种蛋,饲料来源要安全,防止带毒禽(包括野鸟)和污染物品进入;二是对传播媒介的控制,包括做好消毒、消灭养殖场周边蚊、蜱等传播媒介;三是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加强饲养管理。
5 讨论与体会
ATVD是近年来暴发的一种主要引起蛋鸭发病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根据其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只可以作出初步的判断。该起病例感染宿主为青年蛋麻鸭,感染日龄较早(60日龄),而临床上大多数养殖户通常在开产前才对蛋鸭进行免疫。因此,提醒广大养殖户对于该病的预防应早作免疫。ATV感染蛋鸭后通常主要引起鸭群产蛋异常,死亡率较低,而上述广东省惠州病例,其鸭群病死率达3%~4%;ATV作为虫媒RNA病毒,而广东夏季炎热多蚊,也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该病毒是否变异、致病性是否增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提醒相关从业者应加强对该病毒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病毒的监测。本文从临床诊断、病原检测和基因序列分析等多方面着手,对广东省惠州市某发病青年蛋麻鸭群进行系统诊断,为ATV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