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彦夫:“当代保尔”的顽强人生

2020-02-16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荣军夜校保尔

在山东淄博,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老军人,被誉为中国的“当代保尔·柯察金”。

他14岁参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双腿双臂和一只眼睛,忍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病痛才重新“站”了起来;凭借一双义腿、一副拐杖,他又用25年的时间扭转了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没上过学的他,更在退休后用残肢抱笔,写下过百万字的手稿,完成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他就是“人民楷模”朱彦夫。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朱彦夫被正式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经历过47次手术的战斗英雄

1933年,朱彦夫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家泉村,1947年,14岁的朱彦夫瞒着母亲参加了华东野战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朱彦夫在严寒中拼杀三天三夜,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中,他全身多处重伤倒在了血泊里,待增援部队把他送到医院时,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只有截肢可以保命。

昏迷93天,先后经历47次手术,朱彦夫奇迹般醒来了,但却面临着残腿断臂、没了左眼的残酷现实,成了一个重残军人。还不到18岁,却要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纵然他有刚强的性格也挡不住眼里的热泪滚滚。一星期后,朱彦夫终于平静下来,他想到了那些已经死去的战友,决心重整旗鼓活下去,“只要还有生命,就能有作为。”朱彦夫这样勉励自己。

放弃荣军疗养回到故乡

1952年,朱彦夫住进了山东省荣军疗养院。虽然断了手脚,朱彦夫作为一名军人的信念并没有断,深信自己还能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他必须重新开始——学站立、学走路,学会用“手脚”自理生活。“活着不能当一个啥都靠别人的‘寄生虫!”朱彦夫说道。

重新学习的过程是艰难苦涩的。他先是让人帮他安上假肢,后来嫌麻烦自己装假肢,再拄上拐杖学走路。尽管每次要耗费半小时以上才能出门,朱彦夫心里仍十分激动,因为他朝着自己的信念迈了一大步。

1956年,他放弃荣军疗养院的特护待遇,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

当了25年村支书

张家泉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回乡后朱彦夫“闭关”了一段时间,既为了继续磨炼自理能力,也在琢磨如何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他决定用退伍抚恤金采购书籍,又将老母亲的房间腾出来做图书室。消息一传开,乡亲们踊跃前来,但乡亲们大多数不识字,朱彦夫只得给大家一篇篇讲解。时间长了,朱彦夫想,何不顺势而为,在村里办夜校?

村干部们对于这个大胆的想法很支持,很快在山上为他腾出一间仓库,用石头垒了板凳桌子,再装上黑板,张家泉村的夜校正式开學。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村民们不少都学会了写信和看书,还培养出了几个会计,村里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不少。

后来,村里的老支书请辞,村民们纷纷推举“朱老师”,朱彦夫就这样当上了村里的书记,一干就是25年。之后,朱彦夫每天一早装好假肢,戴上墨镜,带上擦汗毛巾,深入到田间地头督促生产。张家泉村的路不是上山就是下坡,为了考察村里的每个角落,朱彦夫这位村支书摔的跟头比之前更多了。但朱彦夫格外乐观,总结出四种走路方法: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滚着走。

25年奋战在村支书岗位上,他为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用坏7副假肢。

(摘自《广州日报》 蔡凌跃/文)

猜你喜欢

荣军夜校保尔
替别人着想的奈保尔
“荣军”,青岛的闪亮名片
救朱赫来
四川省盐源县:星光下的农民夜校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
建设“指尖微课堂” 促进农牧民夜校教育上台阶
金鱼接过了糖果的爱
“荣军纪念日”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