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长官鱼场细菌性烂鳃病的诊治
2020-02-16彭顿
摘要:细菌性烂鳃病的致病原是柱状黄杆菌,属纤维粘菌科。2019年6月8日,本文针对长官鱼场发生的细菌性烂鳃病变化特点,研究制定合理的科学治疗方案,在诊断治疗效果上得到显著的经验。
关键词:鱼;细菌性烂鳃病;诊治
中图分类号:S947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200115048
收稿日期:2019-11-11
作者简介:彭顿(1972年-),男,大专,水产工程师。研究方向:畜牧水产。
前言
2019年6月8日,长官鱼场场主电话咨询笔者,诉鱼塘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有的离群独游,不进食,这种现象已持续3d以上。笔者为准确诊断鱼病,驱车前往鱼场进行诊治。
1诊断
从上游11口鱼塘中随机采集病草鱼(重约1kg左右)3条、病青鱼(重约0.5kg左右)3条、病鲢鱼(重约0.75kg左右)3条、病鳙鱼(重约0.5kg左右)3条。
进行外观检查,发现病鱼体表黑色,鳃丝附着大量粘液并且肿胀,末端露出软骨呈腐烂缺损状;放在显微镜下检查,鳃上未发现大量寄生虫和真菌,初步诊断是细菌性烂鳃病。
在鳃上吸取淡黄色粘液,滴入2~3滴无菌水做成玻片样本,或在鳃丝上剪取少量病灶滴入2~3滴无菌水做成玻片样本,静置20~30min后,用显微镜检查,观察到一部分菌体聚集成柱状,有大部分滑行、细长的杆菌,进一步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
采用酶免疫测定法诊断,步骤如下。用弯头手术镊子提取少量病鱼鳃上新鲜的淡黄色粘液,放在涂有甘油蛋白的载玻片上,进行涂片,要做到片子背景清楚明晰,晾干后采用丙酮固定5min;再用磷酸盐缓冲液(pH值为7.4、含0.05%吐温20的0.1mol/L)浸泡数分钟,玻片上要采用滤纸吸去液体,把小块擦镜纸敷贴在涂菌区,滴上先前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成1∶100或1∶200的特异抗柱状屈桡杆菌的抗血清,置于37℃的湿盒内培育30min;再用镊子去掉擦镜纸,每次花20min用先前的磷酸盐缓冲液洗涤搅拌,反复3次,浸泡在刚配置的新鲜的显色液中,在黑暗的室内,温度保持在25℃的条件下放置10min;夹出载玻片,滴入16滴双氧水再静置20min,用干净的流水冲洗15min,再用蒸馏水浸泡;用酒精脱水,用二甲苯透明,接着封片,采用的材料是中性树胶;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细长的棕色杆菌,确定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
2讨论分析
2.1鱼病流行情况
长官鱼场共14口鱼塘,每口鱼塘1333~2000m2,投入的鱼苗主要是青、草、鲢、鳙4大家鱼。场主为了节约饲料,5月30日在上游的11口鱼塘施入鲜鸡粪,每口鱼塘约施入100kg。相对比较,下游的3口鱼塘中的鱼发病较轻,而在以前从未发生过细菌性烂鳃病,可见施入鲜鸡粪是引起细菌性烂鳃病的原因。一般在细菌性烂鳃病流行前,最主要传染源是带菌鱼,其次是水及塘泥被细菌污染,柱状黄杆菌在水及塘泥中存活的时间与水温、水质等有关,但到目前未完全证实。引起发病感染最主要是病原菌与鱼体直接接触,受机械性损伤或有寄生虫的鱼鳃最容易感染发病。该病对草鱼和青鱼危害严重,危害稍轻的是鲢、鳙、鲤、鲫鱼等,可造成从鱼种到成鱼一生受害,人工感染试验表明,罗非鱼、鲮鱼、三角鲂杂交鱼、团头鲂鱼、纹唇鱼等都能发病致死。天气转暖后,水温上升15℃以上时开始发病,在水温15~30℃范围内,容易爆发流行的条件是水温达到最高,导致死亡的时间也最短,致死时间与水温呈直线关系。容易爆发流行条件主要有鱼的养殖密度高、鱼体的抵抗力小、水中病原菌数量多、水质差等。
2.2发病症状
在天气正常情况下,鱼塘中的鱼浮头较多;病鱼主要为头部发黑,身体其它部分体色发黑稍淡,在病情较轻时游动缓慢,对外界应激反应不灵敏,浮头的鱼可见呼吸频率加快,采食量减少;在病情严重时,水面可见离群独游的病鱼,对外界应激无反应,不活泼,不采食。有的鱼发病缓慢,发病过程较长,鱼体逐渐消瘦。在检查病鱼鳃盖时,内部的皮肤表面充血发炎,中间部分有透明小孔且糜烂,小孔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鳃丝附着大量粘液并且肿胀,有的局部呈现淡红色或灰白色,是缺血造成的,有的因局部出血而呈现紫红色或小出血点,是淤血造成的;病情严重时,末端露出软骨呈腐烂缺损状,鳃小片有坏死脱落症状;在发病的鱼中,鳃丝的周围附着淡黄色的粘液、柱状黄杆菌和水中各种杂物及坏死脱落的细胞,鳍的边缘呈“镶边”状,色泽通常淡化。
2.3病理变化
一种炎症反应的鳃组织病理变化,分为慢性型和急性型。慢性型的病理是鳃组织呈现炎性水肿、增生和坏死;在病变初期,鳃小片上有毛细血管轻度充血、渗出,一部分呼吸上皮细胞变性肿大;在病变中后期,毛细血管与呼吸上皮细胞完全分离,产生坏死、变性,甚至引起局部出血,也有部分鳃小片出现出血,与此同时发生呼吸上皮细胞增生,造成相近鳃小片融合,出现棍棒状的鳃丝;在病变中后期,发生间充质细胞增生,使相邻的几条鳃丝从顶端开始融合,形成一片上皮細胞板,此时粘液细胞分泌亢进也大量增生,当炎性水肿严重时,毛细血管开始裸露、破坏,上皮细胞开始发生坏死脱落且肿大变性,此时软骨尚完好,当细胞过度增生,形成上皮细胞板时,细胞也会产生坏死、变性,毛细血管开始萎缩消失。急性型的病理变化是鳃组织一般只有不严重增生的炎性水肿和坏死;相比慢性型的坏死的面积和程度大而严重,鳃小片坏死解体,只留下毛细血管痕迹,甚至鳃丝软骨也烂去一段。
3鱼病预防措施
彻底清塘;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鱼种下塘前准备好10ppm浓度漂白粉水溶液或2%~4%浓度食盐水溶液或15~20ppm浓度高锰酸钾水溶液,漂白粉水溶液、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min,食盐水溶液药浴5~20min,一般选择优质健壮鱼种;在发病期间要调节池水的pH值,要保持在8左右,根据水的pH值而确定用药量,浓度为15~20ppm,一般使用生石灰调节,每月全池遍洒1~2次;在发病期间要消毒食场,每周泼洒漂白粉1~2次在食场周围,一般为250~500g左右,漂白粉用量根据食场大小及水深确定;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柏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1次;必要时,全池遍洒1次漂白粉;鳃上如有寄生虫,要及时杀灭鳃上寄生虫。
4鱼病治疗方法
4.1外用药
以下任选一方:将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溶于水,然后过滤掉残渣,均匀遍洒全池,把池水调节成1~1.2ppm浓度;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滤掉残渣,全池遍洒,使池水成2~4ppm浓度;全池遍洒含有效氯85%的三氯氰尿酸,把池水调节成0.4~0.5ppm浓度;全池遍洒含有效氯56%的优氯净,把池水调节成0.5~0.6ppm浓度;全池遍洒含有效氯60%的漂粉精,把池水调节成0.5~0.6ppm浓度;用干乌柏叶与2%石灰水的重量比为1∶20浸泡过夜,采取煮沸10min提效处理,进行全池遍洒,把池水调节成3.7ppm浓度(操作时是连水带渣遍洒,若使用新鲜乌柏叶,新鲜的叶子是4kg折合1kg干叶子);用大黄与0.3%氨水的重量比为1∶20浸泡提效处理,全池带渣连水遍洒,把池水调节成2.5~3.7ppm的浓度。
4.2内服药
在遍洒外用药的同时,任选一种内服药投喂:每100kg鱼用鱼服康A型250g/d拌料投喂,连喂3~6d;每100kg鱼用鱼泰2号3kg/d拌料进行投喂,连喂3~5d,分上下午投喂2次;每100kg鱼用含500~1000万单位的庆丰霉素500~1000g/d拌料进行投喂,连喂3~6d;每100kg鱼用磺胺-2,6-二甲氧嘧啶10~20g/d拌料进行投喂,连喂4~6d,首天用药量加倍;每100kg鱼用磺胺六甲氧嘧啶5~20g/d拌料进行投喂,连喂4~6d,首天用药量加倍。
参考文献
[1] 宋世民.淡水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14(14):50-51.
[2]刘志玲,唐启胜.鳗鱼的病害防治技术[J].科学养鱼,2013(12):88.
[3]徐珊红,王海鹏,韩克清.常规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05):120.
[4]高文轩.细菌性烂鳃病防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4(15):48.
(责任编辑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