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网络文学“区块链”上“挖矿”与“炼金”

2020-02-16桫椤

中国图书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区块链题材

桫椤

网络文学发展20多年来,与安稳沉静的传统写作相比,喧哗与躁动从未绝于业界和坊问。网络文学在转型期的大众文化空间里攻城略地,不断掀起由爽点、卖点引发的目不暇接的热点,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传奇诞生。面对凌厉的“攻势”,文学人既体验到了信息技术为文学赋能的新奇,又不断拉响“高能预警”的警报:53.2%的网民使用率、4.55亿的用户总规模,无论放在哪个行业,都足以形成一个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当我们明白网络文学的“吸金”效应来自作家和作品的“吸粉”效应时,就知道它给传统文学造成了何等严重的影响。

而作为数字出版行业最为重要的增长点之一,网络文学的“霸权”行径突入传统出版领域后也毫不遮掩野心。一方面不断以数字模式挑战图书出版的传统优势,过去畅销的文学图书读者群体迅速减少。在中国,书籍自宋代开始大量成为商品以来,传统文学类图书在网络时代恐怕遭遇了历史上最寒的“冰期”。另一方面,又借助多重机制将传统出版作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场域,一副“要么读我,要么读我的实体书”的姿态桀骜不驯。

2019年,在思想引导、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合力下,网络文学线下出版在保持既有态势的同时,又在题材内容、类型风格和选题立意等方面出现新的策略性与结构性变化。总之,作为IP最重要的资源基地,网络文学已成实体出版的“区块链”,出版界在其中“挖矿”之后“炼金”,是时代和技术带给双方的礼遇。

一、总体特点与年度变化

线下出版曾是网络文学最为重要的IP开发选项。线下出版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出现在商业化之前,即1997年至2003年左右,彼时网络文学的综合IP价值还未显现。这一阶段的网络文学作者多半以“文学青年”的身份从传统文学中转场而来,在网上发表的数字文本并不能直接“变现”,且读者的电子阅读习惯尚未养成。受到传统文学观念和阅读方式的影响,出版为实体书曾是大多数网络作者的追求,向传统出版延伸也成为网络文学扩大影响的主要渠道。《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作为网络文学第一部畅销书,除了在网上获得巨大成功外,由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实体书至2005年销售量达到100万册。此后,被称作“五匹黑马”的邢育森、宁财神、俞白眉、李寻欢、安妮宝贝的作品都曾获得线下出版或发表,并受到读者欢迎。邢育森的小说《活得像个人样》1999年在《天涯》杂志发表,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七年》等作品风靡网上网下,她也成为当时国内风头最劲的网络文学作家之一。在这一阶段,网络文学成为传统出版单位重要的资源平台,“自1997年开始,武汉文联主办的《芳草》杂志开始关注网络文学,该刊在当时开设了‘网上文学专栏,每期发表一篇网文。2005年,以网络文学为主的网络版《芳草》小说月刊诞生,每期发表12万字网络小说。”今何在的《悟空传》在新浪网的“金庸客栈”上连载后迅速成为“超人气网络小说”,并获得榕树下第二届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最佳小说奖,2001年4月,其修订本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为实体书。

第二阶段大致在2003年至2015年问。这一阶段从起点中文网的VIP收费制度开始,网络文学迅速走上了商业化道路。在收费制度实行之后,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成立,文学以商品的形式被以追求效益为终极目标的“有限公司”冠冕堂皇地进行商业经营,开启了艺术和商业领域的纪元。伴随网络文学商业化,写作与现金资本直接挂钩,这与传统文学通过实体书销售才能变现的方式完全不同,网络文学的综合IP价值开始显现。进入第二阶段,网络文学的商业价值除了文本的点击收益之外,还开始大规模向其他通俗文艺和文化门类进军,常见的有线下出版为纸质书或改编为漫画书、游戏、影视、动漫和有声读物等作品,并由此衍生出更多的周边实体产品。而一部作品的衍生价值往往大于文本的点击价值,网上连载大神们的作品成为其IP价值“试水”的“内测”版。这一变化至2015年达到顶峰,这一年被称作“IP元年”,即网络文学成为IP开发的最大源头。在这其中,出于网絡文学的文学属性和文学对纸质出版传统的认同,出版为实体书是作品最宜也最便捷的开发选项,这也与传统出版单位开辟新的选题方向、减小商业风险的需求不谋而合,据2015年当年统计和分析,“实体书出版后的稿费有一部分会归网站所有,由于目前仍然有39%的实体书读者,而且实体书也是收藏爱好者的不二选择。”网络文学不仅成为数字出版中的“重头戏”,也成为传统出版领域的生力军。“以《斗破苍穹》为例,该书简体书累计销售量在2013年即突破500万册,漫画单行本发行量也突破了300万册。”

第三阶段自2016年至今。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第二阶段的“IP热”在2016年降温,网上戏称“2015年是IP元年,2016年是IP扑街年”。受到影视政策的影响,大量IP未能成功转化,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18年,目前亦未见明显缓解。资本市场的跟风行为导致IP囤积后实际开发率不足形成泡沫,影响了收购者的资本收益和购买欲望,“IP价格虚高注水,IP泡沫化给网络文学带来不利影响。”这一状况在IP的影视转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线下出版受到的影响较小。近两年来,线下出版的总体规模仍然保持增长态势,截止到2017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出版纸质图书高达6942部”,2018年比2017年新增1193部,2019年也应有一定数量的增加。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伴随IP购买和开发趋于理性,出版单位采购网络文学作品更加谨慎,并且更加注重作品的衍生价值。以浙江文艺出版社为例,2019年该社从网络文学中选择近20种作品出版,包括《结爱:南岳北关》《你好消防员》《老妈有喜》《彩虹的重力》《请对我撒谎》《鹿门歌》《东都岁时记》《你好,1978》等网络热文。据了解,上述只有3部作品尚未能实现影视转化,其余均已卖出影视版权,可见选题出发点即立足于能够进行更深度的IP开发,以促进作品增值。而经过出版筛选,IP影视转化率大幅提升,这反映了出版单位对作品的精准把握能力。这一原则也表明,从网络文学中寻找选题,出版后的销售码洋已不是主要追求。认真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虽然经过网络试水积攒了一定的粉丝人气,但除非特殊的爆款产品,实体书的销量和利润都极其有限,这也证明了大众的文学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网络文学线下实体书出版市场似乎已步入平缓期。

二、重点题材作品优势明显

区别于过去对IP、打赏以及“梗”之类的热议,“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或许是近两年中国网络文学界谈论最多的话题,这一扎扎实实的导向在2019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顶层设计上,网络文学落实《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规划》的发力点,就是要“加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努力铸就新时代文学高峰”;中国作协、上海作协、江苏作协等纷纷举办网络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网络现实题材培训班等,向网络作家和网站传递明确信号。新闻出版署、中国作协等都在重点作品扶持、排行榜和作品推优等活动中加大现实题材作品的比重,鼓励网络作家创作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作品。

在中国作协年度重点扶持作品中,五部网络小说《孤军》《匠心》《成浩宇的幸福生活》《山根》《致我们勇敢的年华》中,除了《孤军》为历史现实题材(抗日题材)外,后四部均为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题材;人选“讴歌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专项的三部网络小说《大国航空》《旷世烟火》《铁骨铮铮》全部为现实题材。在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协联合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2019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中上榜的25部作品,汇集了近几年来一些名作和佳作,其中《大江东去》《繁花》《浩荡》《宛平城下》《传国功匠》《粮战》《铁骨金魂》《大国重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长干里》《太行血》《朝阳警事》《燕云台》《青春绽放在军营》《雷霆突击》《观音泥》《一脉承腔》《全科医生》《八四医院》《吻安,我的费先生》《沉鱼册》22部作品为现实或历史现实题材。以上种种情况都表明,现实题材创作已经成为网络写作的主潮之一,彻底改变了过去幻想类写作一统网络的格局。

这一风潮对于网络文学的线下出版来讲,应当算是一个利好。就文学而言,现实题材一直是中国现当代创作中的主体,也是传统文学出版中的主要类型。网络现实题材作品增多,在内容、主题和审美表达方式上不断弥合着与传统文学的差异,并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出现合流迹象,促进了大众文学的形态转化;同时,相对于篇幅超长的玄幻、穿越、修仙、神魔、灵异等作品,现实题材作品体量相对较短。这些因素再加上出版社的谨慎选择,将会进一步降低出版风险和成本,这也促成了网络线下出版在平台期的小高潮不断。对于大众读者来讲,题材新颖、情节诱人的作品最受欢迎,也是出版社的首选。由企业家兼投资人郭羽、刘波合作创作的“网络英雄传”系列小说,在近几年来的网络阅读市场中保持了持续热度,堪称现实题材之作在网络和线下出版同时获得成功的标本式作品。继其前传《光未盛》(当时作者有三人,另一人为清歌)之后,第一部《艾尔斯巨岩之约》2015年在咪咕数媒首发后掀起阅读热潮,被称作“互联网小说”的开山鼻祖,中国移动“和阅读”上线两个月点击就破亿次,成为当年的现象级小说,几乎囊括了网络文学中的各大奖项,还进人各种排行榜单,实体书于2015年9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第二部《引力场》上线荣登2018年网络文学IP潜力榜榜首,实体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2019年该系列的第四本《黑客诀》在网上和实体出版中继续发力,其电子版在中国移动“咪咕阅读”上线首月点击即破亿,无疑再度成为年度现象级作品,实体书则于9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一系列从前三部的互联网融资、创业进入第四部的互联网技术领域,通过通俗的专业知识描写了安防领域的黑客斗争,就类型而言由“商业文”变为“技术文”,由题材导致的叙事重心发生了改变,更增加了故事的神秘度。

线下出版的热点题材还集中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作品中。出于人类对整数的癖好,也由于作品创作和出版需要周期,2018年对改革开放的纪念热潮一直持续至2019年,一批反映40年家国变迁的现实题材作品2019年被推出。何常在的《浩荡》通过几个年轻人在深圳的创业故事,将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糅合在一起,通过自强不息的创业故事反映时代发展,再现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讴歌第一代深圳人的拼搏与创新精神,也是由普通人折射出来的深圳改革开放的缩影。该小说2018年在阿里文学上线后佳绩不断,先是人选当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2019年又被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组织的“当代网络文学创作工程”选中,后在2019年原创作品推优中上榜;7月,该作品由磨铁图书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实体书,在网络热读之后成为线下热销图书。在2019年9月上海第三届现实主义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作品《上海繁华》,作为以上海地域为背景的小说,很容易让人想到金宇澄的《繁花》。如果说《繁花》写的是上海原住民的生活,《上海繁华》则以一个外地农家子弟在沪打拼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表现近十年来上海的风雨变化。作者大地风车直言:“这部以自己为原型的作品讲述了‘新上海人的故事,同时融入了这座城市给自己带来的感触,‘一是海纳百川,各种各样、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在这里愉快友好地相处;二是一切皆有可能,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根基、但怀有梦想的人而言,上海是最有可能实现梦想的地方。”这十年恰是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的十年,小说呈现的普通人的细微感悟更能体现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前述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情况,尽管是否具有影视开发潜质是主要考量标准,但从内容来看,现实题材作品仍占大多数,其中连谏的《你好,1978》直接将叙事起点设置在改革开放的起始之年,更清晰地表明了其主旋律与现实品质。现实题材作品的崛起,不仅使网络文学的内容格局得到调整,同时也为线下出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线下出版的文学意义与行业贡献

文学的变化与媒介载体的变化紧密相关,二者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并成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催化剂。分析中国文学,晚清以后中国文学迎来了现代化的契机,新文化运动中摒弃文言文学而发展白话文学,以及“五四”新文学样式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社会进步特别是西学东渐引起的社会权力结构变化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莫不是媒介载体变化的结果:只有在作为载体的纸张由手工生产、价格昂贵、生产流程缓慢的宣纸换代为价格低廉、制作效率更快的工业道林纸、新闻纸,作为媒介符号的白话书面语才能在大众中得到普及;同时伴随着白话书面语的流行,促进了民众知识水平和社会开化程度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梁启超的“改良群治必自新小说始”的说法也并不夸张,因为以语言变革和现代出版業兴起形成新小说的滥觞是社会整体性进步的体现。

在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存,且纸质阅读带给读者的庄重感仍然强过电子阅读的时候,数字文本经由传统出版转变为实体书,是网络文学精品化的重要路径。尽管电子文本具有纸质出版物无可比拟的便捷性,但其动态化的存在形式不仅无法使作品定型,而且减弱了阅读过程的安定感,后者与消遣性阅读的功能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时,尽管消费行为更多地指向文化产品的暂时性,但人类对永恒意义的追求不会泯灭,线下出版不仅通过作品本身带来资本收益,更会固化文本和其蕴含的主题价值。这也是网络文学与线下出版结缘的出发点和归宿。出版社从网络文学中“挖矿”,对已经转化为实体书的作品延伸开发链的“炼金”过程,使电子文本的价值转移到实体书中,为网络文学IP价值的深度开发增加了更多的窗口。单就为社会提供阅读文本的角度来看,出版社首选那些能够引起广泛和持续的关注,具有长线效益的作品。而这类作品,不仅仅书写快速变幻的热点话题,即便以此为切入点,观照的也是大众的普遍情感。例如,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后二胎问题变成大众日常话题,网络文学即时做出反应,先后出现了《二胎来袭》《二孩奶爸》等作品,这类作品由于书写日常经验,贴近现实生活,为读者群体创设了自我生活的情景,因而颇受欢迎。蒋离子的《老妈有喜》主要讲述不惑之年的许梦安意外怀上二胎,承受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她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李云阶,也经历着内心的波澜起伏,并使许梦安的丈夫李临意识到了丈夫和父亲这两个角色对家庭的影响。作品为这一群体营造的代人感使其在网易云阅读连载后迅速赢得读者口碑,2019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实体书,再度为这一社会问题及置身其中的个体情感加温。《老妈有喜》这类作品的成功也揭示了大众文学中的一个普遍原理,即中间趣味和水平的作品最为流行,这也是文化工业生产的一个普遍性特征。蒋离子的前一部作品是《糖婚》,2019年4月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为实体书,有评论家认为:“小说一方面在故事冲突上站稳了现实主义的立场,囊括了子女教育与职场危机、家庭日常与精神出轨、价值冲突与性格焦虑等主题,并企图以此向思想深处掘进;另一方面,在人设上,‘图鉴式的人物排列替代了‘群像式的人物塑造,即时性阅读的快感操纵着情节推进,自觉回应着‘隐含读者,也在表明文本的网络身份。而这两种倾向的共生,既体现了传统文学与大众文学在主题和趣味上的雅俗融合,也确证了‘中间性审美已经成为网络文学精品化过程中的必然存在。”这个意见是极为精当的,指出了这一类作品共有的特征。

数字作品演变为实体书,在载体形式上使网络文学归并入传统出版中的通俗小说,更弥合了二者之间的文体规范和审美表达的差异性。实体出版对作品文字、内容和主题的要求要远远高于网络连载,无论是从编校质量还是叙事的精致化程度,客观上都使网络文学获得了提升自身品质的机会。因此,对于重视作品内容的网站来说,为更多作者的实体书寻找线下出版机会,不仅是为网站盘活资源、增加收益和扩大影响的必备手段,也有利于网络文学整体的上档升类。虽然在网络阅读的冲击下,文学类实体书的销量远不如网络点击,但在具体作品上,实体书仍然对网络阅读市场形成了有效补充。同时,由于传统出版出口渠道的成熟再辅以新鲜的主题内容,线下出版也成为“网文出海”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内容。有着鲜明女频特色的晋江文学城网站就是一个例证,该网站作品的线下出版始终是IP转化的重要方向。据了解,该网站版权改编作品总量超过6600部,其中线下出版达5900部之多,仅2019年线下出版版权签约就达到570部,在传统出版市场并不火爆的情势下,这一数字令人欣慰。而更让人振奋的是,这些线下出版的作品中,繁体出版高达200部,简体出版260部,更可看出其发行覆盖面。此外,该网站海外出版总数达到600部,其中2019年有100部,出版形式包括了外文实体书、电子书出版和广播剧,涵盖了越南文、韩文、俄罗斯文、缅甸文、日文、英文等。由此可见,简体、繁体实体出版和外文出版是该网站作品IP改编的重要组成。出版版权运营较为成功的作品如都市灵异题材小说《镇魂》,该作品早在2013年即已完结,后获得游戏改编,2018年同名网剧也在优酷视频播出;2019年6月,作品简体字版由磨铁图书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时,也在海外做了实体出版;还有曾在国内有较高收视率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原创小说,讲述了一名现代小书记员穿越到古代变成庶女后的传奇人生,作品2012—2018年在两岸由多家出版社出版为实体书,2019年也在海外实体出版市场上有着不俗的表现。

综观2019年网络文学线下出版情况,可谓稳定中有亮点,平缓中见波澜,这一态势是网络文学和传统图书出版行业各自特征在线下出版中的映射。总体而言,年度内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数量和类型上来看,相比于海量的网络文学新增作品,线下出版的规模仍然较小,类型也较单调。此外,由于过于注重作品的二次甚至多次开发,出版单位以影视、动漫改编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作品,一些真正在语言和叙事风格上有文学品质的作品没有得到重视。受到商业规律的影响,这些缺憾一时并不宜补足,仍然仰赖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改善。但无论如何,网络文学生态会进一步优化,网络文学作品的精品化过程也在加快,出版社在“区块链”中发现“金矿”的“算法”也将进一步改进,可以预见,网络文学线下出版前景依然广阔。

(責任编辑 郎静)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区块链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