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名村景观遗产保护的探讨

2020-02-16仇传辉

建材与装饰 2020年5期
关键词:名村文化景观遗产

仇传辉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将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重大层面,聚焦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对乡村建设进行谋划,进一步着眼于科学规划和发展突破,充分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除城乡差别、助力村级文化景观建设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围绕“文化振兴”,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景观建设之间,具备密切的关系。

1 相关释义

1.1 历史文化名村

2018年12月12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顾名思义,历史文化名村指的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够完整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自然村落。

自2003年开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次发布了十二个,包含了湖南省岳阳县张谷镇张谷英村、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截至目前,共发布了7个批次487个历史文化名村。这些村落之中,具有众多建筑遗产、文物古迹,集中反映出了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根据相关规定指出,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建筑面积在2500平方米以上,同时具备科学合理的村镇管理规划,应具备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资金保护措施。当前,尽管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但是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群落已经倒塌破坏,其建筑骨架虽然保存完好,但是其实物的结构和样式依然难以恢复整体的原貌。

1.2 文化景观遗产

文化景观遗产指的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的目前人类生存居住环境中,较为罕见的、难以替代的文化景观。它是全人类工人的具有突出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的艺术作品,是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共同结晶。

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符合遗产和文化景观。从整体上看,文化景观遗产包含了三大部分:①文化景观遗产是劳动者在生存居住的过程中,对城市建设中的建筑和园林进行的景观改造,包含了公园景观、人工园林和其他概念性的建筑群体。②文化景观遗产同时包含了残遗物(化石)景观、持续性景观,它和当地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自身的演变和发展汇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③在关联性文化景观中,因其独特的景观特色,所衍生出来的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特性,在密切的文化积累中凝结独特的文化特征,以突出的价值和明确的地理文化视域,深切反映出了该区域本色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样,文化景观遗产的发展也面临严重的危机,许多自然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因为气候的变化而濒临消失,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例如有着“梦中水乡”之称的意大利威尼斯工业地下水消耗而出现下沉、密鲁古文化遗址马丘比丘也出现了过度的损耗。而在我国,乡村区域的缩小使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村的区域不断缩小,乡村已经不再是稳定的景观实体,而是凝结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景观遗产。因此,乡村景观建设不但涉及到了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美化,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了乡村景观的生态环境平衡和环境保护。

2 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名村景观遗产保护的实施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步伐加快,所涉及的众多发展命题展示出新的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因此,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景观遗产的保护,既是当前现代化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构架美丽乡村的文化核心。

2.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工作”作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核心,在乡村景观建设上,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重要发展目标,也要在农村环境卫生、建筑亮化、道路拓展、环境美化等方面不断拓展。

2.2 加强对乡村空间的合理利用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乡村环境的设计优化,能够加大对乡村植被保护以及景观美化作用。借助于对景观环境的全面设计,能够对乡村空间布局起到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营造良好的视角效果。通过全方面的乡村建设在遗产保护中设计科学合理的场地、进一步加速对地域区域特色的构建,借助于乡村本土环境,形成乡村生态圈。以此达到对乡村空间的有效分区,围绕乡村村民的居住、生产、学习等社会动态,建设不同的空间区域,使村民能够在交流活动之中感受生态田园,享受秀美家乡。

2.3 对乡土文化和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

历史文化名村景观有利于人们顺应自然,在对生态景观进行重新规划和组建的基础上,需要对其中存在的各项历史遗迹和文物进行保护,对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进程继承。尤其是在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上,景观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丰富的精神涵养,让百姓达到经济和物质的双重发展,切实提高乡村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3 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名村景观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美丽乡村、生态乡村的建设模式下,我国开始了对众多历史文化名村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尝试通过绿色生态的发展形式,全力拓展生态文明视域,使乡村社会之美具备良好的发展前途,村民们拥有富饶的生活品质,助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和发展。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出现显著的迁移,乡村景观建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城市化”的发展严重制约着景观遗工作的优化和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3.1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在“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我国乡村自然环境的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量耕地被用于修缮建筑,林地变成了耕地、植被遭受大面积破坏,导致林中的鸟儿也失去了住所。再加上人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自然生态出现了不平衡。我国的人口发展和资源发展之间具备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把握对文化遗产的延续,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调节和修复至关重要。

3.2 景观设计模式固化

在历史文化名村景观遗产保护工作中,景观设计的模式大多是以打造人文景观为主,在乡村景观的建设上,往往存在跟风、模仿、照抄的现象。而在整体设计中,部分地区对于当地实际情况没有充分考虑,缺乏地域特色和地方元素。很多乡村的景观设计都趋于固化、单一的发展模式中。无论是从人工湖的修建、文化广场的设计还是在村党支部的规划上,都面临着发展困境。照搬照抄的模式缺乏对当地民俗和文化的重视,既耗费金钱又缺乏科学的乡村设计规划,导致一些文化遗址、文物的保护工作较为浅显,不具备实际性和针对性。

3.3 设计思维存在误区

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面临着同质化的设计方式,设计规划缺乏鲜明的体现。在文化名村的地域特点上,一些领导者和企业家在开发乡村景观上,存在着鲜明的攀比心理。很多人都将开发的风格定位为“高大上”而非“生态美”,导致乡村景观的保护工作面临思维困境。另一方面,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地区缺乏系统而合理的规划,地方政策的色彩十分严重。部分地方领导功利意识较强,对于地域标志性建筑和形象工程的设计规划缺乏深入的思考。在乡村景观中甚至加入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现代化交通延伸及改造,甚至马路边的绿化景观设计都仿照了城市设计的品种,难以凸显地方农村的乡土风情。

4 如何增进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名村景观的遗产保护

4.1 构建科学的景观遗产保护体系

国务院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指出,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对于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名村的开发应该保持其应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①设法保护传统文化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②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科学的编制和修改;③加强对本土景观遗产的现代化保护,将真实的历史遗迹以科学的方式留存下来,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纪录非遗物品等相关影像,尤其是对历史建筑进行三维数字化资料的留存,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历史建筑和其他遗迹的破坏。④在本土景观的文化范围内,通过完善供水、排水、供电等乡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最大程度上满足村民们的生活需求,减少安全隐患,以此实现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景观氛围的稳定和平衡。⑤设定科学的法律法规,对破坏乡村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的违法行为,要进行明确的法律责任界定,结合《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构建科学的景观遗产保护体系,制定科学的条例确保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得以延续,多角度、全方面的构建科学的景观遗产保护体系,充分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4.2 确保乡村景观的生态平衡

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和工业建设应该遵守自然发展规律,以适应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为基本需求。历史文化名村积累了大量的建筑和民俗遗迹,值得后人保护和探寻,乡村建设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为目的,而是要以修复生态环境、完善自然环境作为补充,通过实行低碳、环保、节约的乡村景观建设,达到对文化景观的修复和补充。

在乡村景观的设计上,秉承着与自然环境一致的发展原则,使乡村景观的建设能够更加和谐,大大对当地建筑环境、本土遗迹的挖掘和保护。在对我国城乡景观建设的结构塑造上,景观规划设计师应该进行因地制宜的建设和调整,立足本地区的实际特征,结合南北方不同的温度、适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景观的规划上,制定合理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元素,融合本地区的环境、民俗、经济发展理念,进行不同结构和模式的完善和优化。

以河南省滑县道口古镇为例,作为河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其村落的设置结合地方特色,打造除了独特的“古镇一条街”,采取古代建筑的创作和设计形式,修建仿古式的房屋。在街道的展陈和建筑风格上,除了模仿古代房屋的形式和风格,在商业店铺和文物展馆、工作人员的衣着上,都延续了古代人物的穿着和装饰风格。利用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建造了独具特色的“豫式景观”,使游客在参与商业消费、旅游游览的过程中,同样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寓意,领略独特的河南民俗,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同时,设计师参考河南殷墟、白马寺、黄帝故里、嵩山等文化景点,在乡村绿植设计上种植尾、海棠花、月季花、大丽花等等花卉,使其景观生态环境契合滑县道口古镇的发展情况。

4.3 树立鲜明的文化发展特色

针对乡村景观建设同质化的发展问题,广大设计师应该在乡村景观建设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尤其是要结合景观本身的发展特色,呈现鲜明的设计特点。通过借鉴国内其他乡村景观的文化发展特点,融入创新发展元素,将民俗文化和地域特点纳入到对历史村落的开发中来。

从整体上看,国内许多著名的乡村景观在设计规划时,都采用了这一特点,例如苏州的金庭明月湾古村、广东的连南瑶寨、安徽的宏村等等。这些乡村景观在民俗特色的延伸上,采取了独具特点的种植方式,包括建立在地质地貌特征上的特色建筑等等,以此达到展现文化、吸纳游客、张扬个性的目的。尤其是在乡村区域优势的展示上,设计师需要融入创新元素,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模式,融入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理念、开发更加合理的乡村旅游模式,才能够加强对园林景观建设理念的多方拓展。

除了完善对历史文化名村景观的遗产保护,还要将农业种植融入乡村景观的建设中来,在充分保障粮食和蔬菜共计的过程中,围绕植物的特点进行种植优化,从而达到更加美观的视觉效果,通过梳理分层次、分形式、分特色的文化发展脉络,达到对历史文化乡村的合理布局。不管是在文化集群的开辟还是在乡村景致的展现上,要做到“自然生态”“天人合一”。对于一些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资源稀少的历史文化村落,景观建设的本身要尊重村落的发展现状,顺应自然地形,尊重场地肌理,从而达到对土地生态性、安定性、自然性的平衡。避免因乡村环境问题所造成的遗产损毁或浪费。例如,云南元阳县的蘑菇房,通过依山而建,充分展示了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当地的人文环境形成有机的发展整体。在实体文化和情景的构建中,建立开放的生态环保的技术材料与技术方法,以独居特色的生态景观,进一步提高景观场地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4.4 留存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记忆

乡村自然景观融合了山、水、林、田、园等多种表现形式,其实施方式可以围绕田园的文化特色,构建清新自然的生态防护屏障。尤其是要通过对历史文化名村景观遗产的全面保护,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政策中,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使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形成和谐的发展关系。

在乡土文化记忆的塑造中,实施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处理。对于村内一些承载独特文化记忆的器物进行有效的保护,例如,乡村中的牌坊、石井、水巷与古戏台等,从中挖掘和展示乡土空间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使其成为容纳乡村记忆情感的重要区域。特别是在乡村的古寺堂与古庙之中,要通过有效的文物保护措施,将具备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通过建立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相关信息和资源的保护和整合,对于村内的非遗传承人,要基于一定的资助和扶持,使一些濒临消失的文化记忆和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传承。

5 总结

综上所述,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名村景观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发展特点。传统文化在被当做商品和经济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不仅给当地的乡村振兴带来了繁荣元素,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乡村建设中推进历史文化名村景观遗产保护,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制宜规划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布局,进一步提升名村景观遗产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围绕乡土景观的风格和特色,塑造更多独特的人文景观。在乡村环境的构建中,以更加合理、优异的布局,延伸新的产业元素,加深对景观设计的协调和优化。在设计思维和布局措施上,按照当地的经济、文化、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更加多方位的继承和创新。

猜你喜欢

名村文化景观遗产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遗产怎么分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千万遗产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遗产之谜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