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心理调适
2020-02-16田园园
杨 怡 田园园
随着疫情的发展,有人因害怕被感染而恐慌,有人因无法陪伴亲人而内疚,有人因劝阻长辈好友无效而心急,有人因不断刷信息、做噩梦而焦虑……身处于24小时不停滚动的疫情新闻中,负能量在不断输入。哪怕没有亲身经历感染和救治,但因为过度的共情和同情,可能会出现替代性创伤,这些创伤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像滚雪球一样在大众中越滚越大。疫情发展至今,它带给人们的不再是单纯的恐慌,人们要处理的也并非只是单纯的预防疾病。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在应激状态下,应该如何自我调适呢?
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由日本人森田正马创立,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心理体验创造了一份行之有效的生活准则。森田疗法有两个关键词:一是“accept”,除了常见的“接受”“采纳”解释外,森田认为还有“认账”的含义。在客观世界里,人类更容易认账;而在内心世界,人类不愿意也不易承认一些由主观情绪产生的意愿。二是“act”,意为“行动”。每一个人都能直接控制自己的手脚、舌头与嘴巴。正因为如此,社会才要求每个人对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负责。
疫情当下,人们普遍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害怕被感染、不能出门的无聊寂寞感随之而来。森田认为,“死的恐惧”和“生的欲望”成正比关系,“生的欲望”有多强,“死的恐惧”就有多强。人若不接纳自己的恐惧,就会产生两种情绪:一是因恐惧而认为自己无能,从而对自我产生否定倾向;二是努力消除恐惧而没有成功,反而让自己更加焦虑、烦躁。
森田对心理上的各种苦恼症状提出“顺其自然”的态度,认为人应当接纳自己的恐惧,同时从客观世界改造自我,做可以做的事,做喜欢的事,做值得做的事。既然无法通过意愿直接控制自己的情绪,自然也就不必为自己正体验到某种情绪而负责任。处理情绪的最佳策略,便是先接受它们,并看看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引起你所期望的情绪;也能通过行为,去减少不良情绪产生的消极影响。比如跳舞、听音乐、跑跑步,与朋友聊天,都可以创造出积极的情绪。
森田也提出“为所当为”的行动准则,即静下心来,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看一看曾经想看而没时间看的电影、电视,读一读在书架上落灰的书籍,跟着运动博主在家里动一动。好好利用这个突如其来的假期,会收获得更多。“为所当为”的典型代表,要数牛顿了。1665年的鼠疫风暴横扫伦敦,蔓延到了剑桥,学校不得不停课。牛顿回到自己家乡,把住房变成了实验室。一天牛顿来到院子里,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受到启发,随后发现了万有引力。正是因为这场1665-1666年鼠疫的流行,牛顿才有充沛的精力去发明与创造。
二、正向思维·从容应对/积极心理学
宅在家的我们每天都摄入很多关于疫情的负面信息,网友直呼想要重启2020年。只靠网络了解外界很容易使我们变得消极起来。近日微博上一则以“疫情结束后……”为标题的话题引起了网友纷纷发帖,如疫情结束后最想见的人是谁、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做的事等。
当我们在回答“假设性”的问题时,积极的想象能令人愉悦,寻找解决方法变得轻松起来。此外,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资源以应对危机。这可以使人聚焦于自己曾经成功应对危机的经历。比如帮当事人回忆2003年是如何战胜非典的,这样既增强了当事人的自信心,也让当事人从以前的成功经验中找到应对当下危机的有效方法。
不少人每天睡醒后第一时间就是收看疫情时事播报,当面对确诊患者数攀升,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湖南禽流感”“成都地震”相继发生等负面信息时,会担心、焦虑。那怎么解决因为陷入负面思维而产生的焦虑呢?有以下几个方法:
1.不过分美化历史来使自己对现状更焦虑。
2.肯定现实的进步。
3.对坏消息有思想准备。
4.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一件事情是不好的同时,其发展也可能会慢慢变好,不好和更好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事实上,确诊人数的上升是疑似病例及前期潜伏期患者逐渐被检测出来了,并不是一夜之间又有了新的感染者。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于灾难的检测更为全面了,检测报道数量的增加恰恰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因为只有看见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钟南山院士也表示,病例数量升高还会持续,但相信不会太久。
对抗负面思维的情绪化本能时,你不必做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们可以做一个可能主义者,不抱有无缘由的希望,也不抱有无缘由的恐惧。要意识到:我们“感受”到的世界可能比真实世界更可怕,因为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已经被选择、被过滤过的。
最后,我们可以每天睡前花几分钟时间,想一想今天让你感到开心的人或事,这种感恩训练可以让人带着幸福进入梦乡。希望大家好好利用假期时间,聚焦于自身心态和行为的改变,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平安度过这一时期。
在这个注定写进历史的时期,我们共克时艰。希望这场疫情能早点结束,让我们拥抱很久不见的家人和朋友,拥抱很久不见的另一半,拥抱自己。2020,祝愿大家都能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