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科学类研究所仪器平台管理

2020-02-16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题组科研人员研究所

孙 剑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 201203)

0 引言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研究机构都将生命科学作为发展重点并购置不少高端仪器。大型高端仪器由功能性归类与支撑人员组合在一起成了平台,平台独立于课题组由研究所统一管理。由平台组成技术支撑系统与行政和科研撑起了一家生命科学研究机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外,平台工作人员已经是研究所最重要的一部分,如1990 年的美国,科学家与平台技术工作人员的比例已经是1∶1.5[1]。国内由于体制文化等原因,平台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制约国内生命科学的发展。

1 生命科学研究中公共仪器平台作用和意义

研究机构的公共平台存在是为满足科研需求,当今公共仪器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影像平台,流式细胞平台另外配置动物房等设施。无论国家级研究所还是大学研究所,都依照这种模式进行建设。可以说没有平台提供中大型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许多实验室是无法完成大多数科研项目。优秀的平台可以使得科研水平提升一个档次。如国家蛋白质中心和上海光源就是典型案例,大平台大科学装置对国家整体科研如此,那一个个小平台对研究所来说亦是如此[2]。

1.1 共享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具体来说放置在研究所平台的仪器有3 种情况。首先高精尖仪器,动辄上百万的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以及数千万的电镜。这种巨额支出唯研究所统筹才能承担的起。另外一些仪器则是某个课题或项目某个阶段要用到的小众仪器,课题组自己购买不实用,第三种涉及安全性,需要专职人员操作使用或向科研人员授权。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研究所采取向课题组收取机时费或根据使用机时平摊维护费的方式。这样可以省下课题组仪器采购和维护成本。第三种情况,研究所可以集中精力做好安全管理。课题组在实验安全管理上少花精力。有平台的存在,课题组可以以最低限度的成本来集中精力和资源完成科研工作。

1.2 盘活和调配研究所资源

研究所的创新价值链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撑活动两部分,平台作为研究所支撑部门也是创新价值链的一部分[3],因此平台理论上都应与课题组或实验室进行内部核算。研究所管理层可以宏观调配研究所资源,如通过鼓励资金充沛课题组多使用公共平台仪器多缴费的形式来补贴研究所财政,对于有潜力的科研项目或资金暂时匮乏新建课题组,则通过缓收仪器使用费等政策进行扶持。

1.3 对外服务,提高研究所增加收入

因研究所平台的仪器相对较全且不乏高精尖仪器,完全可以通过仪器进行对外服务收取一定的测试费,用于补贴研究所财政,当然这些费用主要还是用来补贴仪器使用和运行。随着国内外生物行业火热,许多生物初创公司对仪器实际需求迫切,研究所可以释放仪器机时余量开放给他们。

2 生命科学类公共仪器平台存在问题

2.1 专业人员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仪器平台兼具生命科学电子软硬件和管理学三类知识。以上海为例,只有原上海医疗高等专科学校有类似专业,而该学院学生就业主要方向以医疗器械为主。而研究所各大平台的主要人员依然是生命科学专业毕业居多,对于电子机械光学以及管理知之甚少。尤其当今电子光学IT 等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仪器不仅越来越精密且越来越依赖电子元件。面对仪器软硬件故障只能联系厂家售后,这经常被科研人员所诟病。

面对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用户,平台工作人员难以摆正自己定位,这里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4]。这就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去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平台工作人员需要比科研人员有着更高的情商。平台工作大多数时间用于服务全所科研需求[5]。所以很难取得和科研人员同等的科研成果,故晋升较难,另外平台以所内服务为主,收入参考研究所的平均薪金。如果研究所本身经济困难,那平台人员薪水就很难维持体面生活。容易被公司高薪挖走,后续新人又难短期内掌握平台和研究所情况。

2.2 维护成本高昂,收支难以平衡

作为所级研究平台大型仪器和特种仪器较多,尤其以进口仪器为主。虽然可以免税购买,但后期维护成本依然高昂。进口仪器厂商坐地起价屡见不鲜。个别仪器光上门费就以千元计算,全维保费用则仪器价格10%计算。而对内服务价格较低,这种不对称价差需要研究所加大补贴投入。如果遇到研究所财政状况不佳,部分仪器诸如配件与维修等就无法按时保证。部分实验被迫停止影响科研活动。科研活动出不了成绩又反过来影响研究所财政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2.3 仪器资源与经费分配不合理

高精尖大型仪器方面也存在开放难问题。首先是定价问题,许多仪器对外服务没有定价,即使全成本核算也很难给出合理价格。许多仪器定价是参照内部定价然后以倍数来增加。其次由于体制的原因,许多对外服务对于仪器操作人员来说收入并不多或没有收入,基于安全角度来说外单位必须在使用工作时间内。第三出于外来人员可能会用坏仪器的担心或仪器管理员本身使用经验不熟练的问题,许多大型仪器不对外开放。买了后就一直放到报废的情况屡见不鲜。

另外研究经费中仪器维护费用比例低或无。许多仪器往往是“年底突击花钱”的产物[6],有的仪器对环境要求高却只能放置在普通环境,结果长期暴露在高湿度温度变化大以及多尘的环境下,造成集成电路板或光学器件的短路。有些仪器需要配套使用昂贵的试剂,这也会导致使用减少。无论什么原因,只要仪器长期不使用就容易出现问题。

3 解决问题的措施

3.1 联合高校定向培养,支撑人员晋升薪酬体系独立

对于平台管理人员来说,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用于仪器操作维护或对使用者的培训等琐事中。对于大多数的综合性高校而言,生物学和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等专业是基础的几个学科[7],所以说如果高校定向培训生命科学技术支撑人员,至少在硬件上不是难事。

路甬祥院士指出:再优秀的科学家离开了技术支撑人员,也很难做出一流的工作来;买来的仪器如果没有技术人员对它进行一流的改进,也只能做二流的工作[8]。实际上在平台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及科研部门。评价晋升体系支撑人员往往参照科研人员评价体系,对于支撑技术人员不利。因此建立起独立的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3.2 探索市场化盘活资源,建立统一性账户和保险基金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高校和科研院校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比起应用类学科的仪器,作为基础学科的生命科学仪器市场化做的并不理想。即使对外服务,诸如开发票收费打款之类的琐事非常繁杂。远远不如支付宝和微信等方便。所以应该打破院校之间的隔阂,利用APP 等移动支付手段,设立支付账户统一结算,促成仪器更大规模共享。另外利用大数据手段,对于仪器使用不规范次数较多的科研人员进行筛别并发出警告。

在政策方面,购置经费应该配置同比例的维护经费,由于每年维修经费很难估计,预算制度相对僵硬。如购买仪器公司维保服务则价格高昂。可以参照美国由金融市场设立仪器保养维修保险制度[9]。当然这部分需要研究所财务部门乃至更高层面在制度上突破和创新。

3.3 联合兄弟院校与国内厂家参与开发

得益于中国整体国力进步,国产仪器也在飞速发展。国产仪器较了解中国国情,一般只会在配件更换才会产生费用且许多国产品牌为打开市场,售后非常优惠,如维保年限延长,部分厂商提供5 年延保服务。但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国产仪器信任度依然偏低[10]。在产品讲究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今天,国产仪器在这方面的便利性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国内不少研究机构在研发大型设备科研装置,就生命科学领域而言,如中科院苏州医工所[11]。同时作为用户以及科研人员和桥梁的支撑人员也应该积极配合。开发出适合国内使用习惯的科研仪器。

4 结语

平台建设是科研院所的硬实力体现,所谓筑巢引凤,如果说科学家是凤凰,那么研究所的平台无疑是筑巢最基础的材料。平台运行好坏和水准高低直接影响引进人才档次和水平,尤其是年轻有潜力的科学家更依赖研究所平台,因此需要研究所乃至更高层次站在战略高度通过理论和机制的创新,解决当今生命科学仪器和平台管理上的难点和痛点。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整合利用,打造一支软硬结合的高水平平台队伍。这也是将来生命科学类研究所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课题组科研人员研究所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睡眠研究所·Arch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昆虫也会便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