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0-02-16张惠敏熊燚
张惠敏,熊燚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儿科,贵州 遵义 563000)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一种以发热、剧烈干咳及胃肠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地理区域分布广泛[1],以飞沫形式在人群中(尤其是家庭成员间)相互传播[2],致小儿MPP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3-4]。MPP具有自限性,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5],但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泛用导致全球迅速出现耐大环内酯类的MP菌株。在亚洲,耐大环内酯类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率已达80%~90%[6]。耐大环内酯类支原体肺炎易引起严重的肺内表现(如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不张、肺出血[1])及肺外并发症(如脑膜脑炎、视神经炎、心包炎),造成患儿预后不良甚至死亡,其病死率高达30%[7]。而其他抗生素替代治疗(如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均慎用或禁用于儿童,辅助治疗的其他药物(激素等)也可能造成不良反应及严重的后果。MP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MP对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黏附、直接侵袭及免疫失衡等有关,而维生素D在抗感染、免疫调节、修复等方面具有作用,为治疗儿童MPP提供了新的思路。叶明仪等[8]研究表明,维生素D辅助治疗小儿MPP的临床疗效显著,但作用机制并不明确。现就维生素D治疗MPP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维生素D与MPP的联系
维生素D既是机体的必需脂溶性维生素,又是一种多能性激素,除具有骨内作用外,还具有骨外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皮肤黏膜屏障、调节免疫、抗癌及防治代谢综合征)[9]。儿童是最常见的维生素D缺乏群体,且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缺乏户外活动,更易引起维生素D不足。中国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约有23.3%的儿童及青少年群体存在维生素D不足[10]。全球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率在2008—2014年增长了15倍[11]。
MP感染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受累,以血液系统(50%)、皮肤(25%)和消化系统(25%)较多见[12]。在皮肤方面,由MP感染引起机体自身免疫调节失衡而出现的皮肤黏膜受损较多见,患者出现斑丘样皮疹、多形性红斑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或者 MP直接经血液侵入皮肤,引起Stevens-Johnson综合征[13]。体内大多数维生素D(90%以上)通过皮肤细胞中的7-脱氢胆固醇依赖紫外线辐射后产生相关反应而合成[14],因此MP感染后皮肤黏膜受损,可能会影响维生素D的转化。另外,MP感染也会引起消化系统的损害,引发急性肝炎:肝细胞出现病理改变,肝脏代谢功能异常,而人体内维生素D只有经肝脏代谢合成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后,才能被其他组织及器官利用,因此MP感染可能引起维生素D的利用受限[15];非特异性胃肠道表现:患儿出现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限[16]。由此推测,MP感染机体后,皮肤黏膜、消化系统等受损,导致维生素D水平降低甚至缺乏。国内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MP感染后会引起体内维生素D水平降低[17]。机体内维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会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损,导致呼吸道抵抗力降低,使MP感染呼吸道的风险升高[18]。Martineau等[19]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D可以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降低MP感染的发生率,说明维生素D水平与MP感染密切相关。王字举等[20]研究发现,血清中25-(OH)D水平与小儿MPP的发病相关,且血清中25-(OH)D水平与MPP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维生素D不足是引起肺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21],而MP感染后也会通过肺外脏器受损导致维生素D吸收受限,说明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联系密切,因此维生素D辅助治疗小儿MPP是可行的。叶明仪等[8]研究表明,维生素D辅助治疗小儿MPP疗效明确、复发率低。表明在临床上补充维生素D辅助治疗MPP是有价值的,但其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2 维生素D辅助治疗MPP的作用机制
2.1抗菌肽LL-37(leucine-leucine-37)及β-防御素的作用 LL-37和β-防御素均由维生素D介导产生,具有清除致病菌入侵的作用。LL-37是一个包含37个氨基酸残基、N端前有2个亮氨酸的氨基酸残基多肽片段,是人体固有免疫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受到感染、创伤等刺激后,LL-37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22]。纪永佳[23]研究表明,在感染的新生儿的血清中25-(OH)D水平与LL-37的表达呈正相关,随着25-(OH)D水平的升高,LL-37的表达也升高。由此认为,当机体被感染时,可以通过提高患儿血清中25-(OH)D水平,促进LL-37的表达。而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为:致病菌与上皮细胞、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及1α-羟化酶结合后,诱导25-(OH)D转化为具有生物学效应的1,25(OH)2D,然后再经Toll样受体途径,1,25-(OH)2D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结合,诱导机体上调人体抗菌肽-18(human cathelicidin antimicrobial peptide 18,Hcap-18)信使RNA的表达[24]。Hcap-18信使RNA是LL-37的无活性前体形式,其表达增加,LL-37的生成也会增多[25]。LL-37除具备高效且广谱的抗菌作用外[26],还在清除内毒素[27]、组织修复、调节免疫[28]及生成局部血管等方面起作用。抗菌肽LL-37可抵抗多种致病菌、耐药菌,包括MP。在MP感染中,LL-37先聚集在MP细胞膜的表面,并通过表面的疏水性基团及净正电荷作用,以α螺旋方式攻击MP的主要靶点(膜脂质双分子层的外部小叶中出现的极头),破坏质膜的完整性,使细胞内的物质从胞内流出,直接杀死MP[29]。LL-37还具有免疫趋化作用,LL-37作为配体与FPRL(formyl eptide receptor-like)-1结合,可诱导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待FPRL-1被激活后,大量的白细胞被趋化,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加强被趋化的白细胞吞噬病原菌、黏附微生物的作用,并促进白细胞释放氧化产物(活性氧类等),增强白细胞杀灭微生物的功能,间接杀灭病原菌[30]。
β-防御素也是人体内抗菌肽的一种,主要由机体的上皮细胞及白细胞产生。β-防御素失活后,引起体内的B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导致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减少,致患者反复发生气道感染。有研究发现,MPP患儿的β-防御素水平显著降低,而β-防御素可通过维生素D介导产生(途径与LL-37相同),因此,补充维生素D可提高体内β-防御素的水平[3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β-防御素通过激活CC趋化因子受体2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2,NOD2)通路,介导信号转导,从而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分化[32],经典的M1型巨噬细胞是清除病原体、病毒感染的细胞以及恶性细胞的关键效应细胞。因此,β-防御素可以通过M1型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直接杀灭病原体。
2.2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 NF-κB是一种蛋白质复合物,存在于所有动物细胞中,控制转录的DNA和细胞因子,并参与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在调节感染及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是炎症反应的关键协调者[33]。NF-κB信号通路是机体内经典的炎症反应通路。当MP进入并附着于气道黏膜上皮细胞后,机体内的Toll样受体可根据其特异性识别致病菌相关分子模式的独特作用与MP表面的脂蛋白结合,然后激活NF-κB信号通路,使巨噬细胞迅速活化并分泌大量的趋化因子,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并聚集在感染病灶周围[34],并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等,同时巨噬细胞还可促进炎性T细胞的分化,包括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细胞)1和Th17,进一步介导炎症反应的发生,造成相关的组织及脏器受损[35]。同时,MP感染人群的维生素D水平降低,通过提高体内维生素D水平,使1,25-(OH)2D水平增加,并使其与VDR结合,同时在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phatase-1,MKP-1)的作用下,调控NF-κB抑制蛋白α信使RNA的稳定性,并降低其磷酸化,提高NF-κB抑制蛋白α水平,NF-κB核转位被抑制,NF-κB活性降低,导致经典炎症通路受阻,使IL-1β、IL-6、IL-8、TNF-α等促炎因子及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生成减少[24],诱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源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生成抗炎因子IL-10,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感染的严重程度,使机体及组织的受损面积减少[36]。因此,在MPP患儿中,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D来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促炎因子的生成,促进抗炎因子水平增加,减轻全身炎症反应,进一步增强机体的抗炎作用,缓解病情。
2.3调节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是以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B淋巴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作用细胞。陈涵[37]研究证实,MPP组患儿的血清IgG和IgM水平均高于非MPP组,尤其IgM水平显著高于非MPP组。当MP感染后,因机体组织及脏器与MP有共同的抗原,故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反应,刺激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分泌IgM、IgG等,从而致MPP患儿血清中的IgG、IgM水平升高[38]。因此,B淋巴细胞可能参与MPP的发病过程。相关研究表明,维生素D和VDR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有影响[39]。B淋巴细胞表面VDR与维生素D选择性结合后,一方面能抑制B淋巴细胞转换成记忆B淋巴细胞,从而减少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分化,适应性免疫反应被抑制;另一方面还可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从而减少效应B细胞的产生;同时,维生素D还可以诱导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因此B淋巴细胞既有生成减少,又有凋亡增多,导致B淋巴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数量也减少,进一步抑制特异性抗体的生成,降低过激免疫反应的发生率,从而减少相关组织及脏器再次受损的风险[40]。故在MP感染时,补充维生素D可诱导患儿体内的B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体内过激的免疫效应被削弱,避免了组织和脏器的受损。
2.4调节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是通过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而发挥免疫力的免疫过程,参与该过程的主要细胞是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包括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两类[41]。CD4+T细胞可诱导T细胞、B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启动免疫反应,而CD4+T细胞可分为Th1、Th2和Treg等细胞。IL-2、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由Th1细胞产生,可加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杀死细胞内致病菌;而IL-4、IL-6由Th2细胞产生,通过增强体液免疫力度,杀死细胞外致病菌并分泌保护性抗体[42]。临床上往往通过IFN-γ、IL-4的变化来衡量Th1与Th2细胞的变化。正常情况下,Th1/Th2平衡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基础,但感染MP后,T淋巴细胞被激活,产生免疫反应,出现Th1/Th2免疫失衡,且在MPP急性期和恢复期Th1/Th2免疫不平衡均存在[43]。Yang等[44]研究证实,在MPP患儿中,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均上升,但IL-4/IFN-γ比值显著降低,提示MPP患儿存在Th1/Th2免疫失衡,且以Th1细胞免疫应答为主,细胞免疫占主导地位,免疫排斥导致MPP患儿机体损伤。近年来,体外研究实验表明,用维生素D3或类似物治疗免疫性疾病时,可以观察到Th1相关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的分泌受到抑制,却促进了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45],说明维生素D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促进Th1细胞向Th2细胞转化。出现上述表现可能的机制为:维生素D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上调CD14分子的表达以及抑制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表面CD40、CD80、CD83和CD86的表达,进一步抑制趋化因子的分泌、Th1细胞的增殖及Th1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并诱导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凋亡,使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转换为耐受性表型,增加Th2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将适应性免疫反应从Th1表型转化为Th2表型,使免疫耐受占主导地位,从而抑制免疫应答[46]。维生素D还可以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性来抑制过度的免疫应答,1,25-(OH)2D3通过特异性阻断IL-2转录因子与活化T细胞核因子结合的过程,导致IL-2的产生减少,从而抑制T细胞表面的受体被激活,进一步抑制效应T细胞的分化,阻断免疫反应的发生[47-48]。
近年来,Th17/Treg的平衡紊乱也是MPP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Guo等[49]研究表明,MPP患儿的Th17细胞和IL-17水平较高,且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组患儿的Th17细胞和IL-17水平更高,Th17/Treg比值显著增大,说明Th17/Treg比例不平衡与MPP发病相关,并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Wang等[50]研究表明,Th17细胞参与了急性感染期MP的清除,而MP持续感染所致的病理损伤也与Th17细胞的过度免疫反应有关。因此,参与MPP的发病既有Th1/Th2的免疫失衡,又有Th17/Treg的平衡紊乱。Th17/Treg比例的不平衡表现为Th17细胞占绝对优势,起到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而Treg细胞的抑炎作用则被削弱[51]。1,25-(OH)2D3可通过抑制 IL-6、IL-23的产生,影响Th17细胞的发育及功能,进而减少IL-17产生;同时,1,25-(OH)2D3可直接与CD4+CD25+T细胞发生反应,使叉头框转录因子p3的表达上调,增加Treg细胞的生成[52]。另外,1,25-(OH)2D3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下调Ig样转录产物3的表达,使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向Treg细胞转移,从而促进Treg细胞的生成,进一步提高Treg细胞的抑炎作用,减轻组织和脏器的受损程度[53]。
2.5调节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种非结构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在内分泌、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中产生,包括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促炎细胞因子包括TNF-α、IFN-γ、IL-17、IL-1β和IL-6,抗炎细胞因子包括IL-4和IL-10。MP侵入并附着于气道上皮细胞后,可激发人体生成多种炎症细胞因子,而由于体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或比例失衡,导致呼吸系统自身结构及功能受损,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54],因此,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增多可能与MPP的发病有关。Xu等[55]研究证实,MPP患儿的TNF-α、IL-6和IFN-γ水平均显著升高,说明IL-6、TNF-α和IFN-γ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MPP的发病过程。同时,一项涉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诱导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IL-17h和IFN-γ呈剂量依赖性下调,说明维生素D可能通过相关通路减少促炎因子的生成[56]。而该通路可能是1,25-(OH)2D联合VDR形成复合体后,可直接与MKP-1启动子发生反应,促进组蛋白H4乙酰化、MKP-1表达上调,降低c-Jun氨基端激酶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活化,导致IL-6、TNF-α生成减少[57]。因此,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IL-6、TNF-α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使机体的受损范围显著缩小。
2.6修复肺损伤 婴幼儿呼吸系统不成熟,具有弹力纤维组织发育不健全、软骨柔软易塌陷、纤毛运动能力差等特点,致其更容易感染MP。MP进入肺泡上皮细胞后产生过氧化氢,使肺泡上皮细胞发生水肿、变形、坏死,破坏肺泡的内皮细胞和上皮屏障,导致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肺泡上皮屏障防御功能受损,引起更多促炎因子进入肺泡,加重肺损伤[58]。体外实验发现,肺泡上皮屏障防御功能受损由VDR不足引起,经维生素D治疗后,肺泡上皮屏障的防御功能得到修复,主要的机制可能为给予维生素D后,1,25-(OH)2D3与VDR结合后,occludin和ZO-1(zonula occludens-1)的表达上调,修复损伤的屏障,降低上皮屏障的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肺损伤[59]。因此,维生素D对肺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维生素D通过上调源自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表达,从而促进肺泡上皮细胞的生成,修复受损的肺泡细胞,并促使肺成熟[60]。综上,可通过维生素D修复MPP患儿的肺损伤。
3 小 结
MPP是一种潜伏时间长、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反复性强的呼吸道疾病。自2000年以来,亚洲地区耐大环内酯类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率逐年升高[6],因此新的治疗方案是现阶段研究的当务之急。目前,维生素D可用于辅助治疗MPP,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菌肽的产生、抑制NF-κB途径、调节体液及细胞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及修复肺损伤等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多设计并实施随访时间长、样本量大、质量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维生素D在辅助治疗MPP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继续研究维生素D治疗MPP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