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0-02-16张振娥温明倩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期
关键词:乳头状患侧甲状腺癌

张振娥,温明倩

(1 山东省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 滨州 256800)

(2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中心卫生院 山东 滨州 256805))

我们国家甲状腺癌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发病率非常高,乳头状甲状腺癌属于临床中最为多见的类型,在所有甲状腺癌发病率中占据75.5%~87.3%,对于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预后效果良好,但是复发风险高,复发癌通过再次手术彻底根治依旧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所以手术之后按时接受复发,及时发现复发病灶非常重要[1]。本文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接诊的通过手术以及病理检查获得明确诊断属于乳头状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患者32 例开展分析,对于乳头状甲状腺癌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接诊的通过手术以及病理检查获得明确诊断属于乳头状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患者32 例开展分析,32 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 例,最小年龄26 岁,最大年龄77 岁,平均45.7±2.3 岁,其中接受患叶切除手术治疗患者9 例,接受患叶、对侧与峡部切除手术治疗患者16 例,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治疗患者4 例,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手术治疗患者6 例;32 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首次接受手术治疗期间开展淋巴结清扫术20 例,未开展淋巴结清扫术患者12 例。

1.2 方法

选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调整探头频率在7MHz~14MHz 之间,患者保持平卧位,头部保持后仰,对于颈前甲状腺区域、两侧颈血管以及颈部周围组织进行常规扫描与观察,准确记录病灶具体数量、病灶出现位置、病变边界情况、病灶形态、病灶大小、纵横直径比、血流情况以及内部回声情况,采取国际方法记录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囊性病变以及钙化情况[2-3]。

1.3 观察指标

观察32 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之后的病灶复发时间、复发具体部位和复发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情况。

1.4 统计学计算

本研究所得数据结果通过SPSS16.0 软件加以处理,各项计量资料全部利用(±s)表示。统计处理通过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 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属于复发肿瘤病灶患者30 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3.75%;32 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手术之后4 个月~10年之间产生复发,平均2.0±0.6 年,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28 例,患侧甲状腺床复发患者2 例,肺和纵膈转移患者1 例,对侧甲状腺复发患者1 例;其中患侧甲状腺床复发患者的超声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边缘模糊以及形态不规则,对侧甲状腺复发患者超声表现为低回声结节、形态不一并且纵向生长,内部存在砂砾样钙化灶;32 例复发病灶平均直径为1.1±0.7cm,病灶外形表现为类圆形或是不规则形,其中28 个淋巴结皮质产生增厚,髓质出现变形,不存在淋巴门,14 个淋巴结内部存在微钙化表现,8 个淋巴结内部产生团装高回声,5 个淋巴结内部存在囊性病变;其中属于混合型24 个,属于周围型10 个,属于无血流8 个。

3 讨论

由于现在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分辨率获得显著提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能够准确显像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手术之后患侧甲状腺床、对侧甲状腺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4]。通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32 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属于复发肿瘤病灶患者30 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3.75%,此外临床中针对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之后复发患者提供二次手术能够获得理想的预后效果,由此可见,此类患者手术之后3 年内需要按时接受超声复查,准确筛选复发病灶。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之后复发位置主要为颈部淋巴结转移,其次在患侧甲状腺床和对侧甲状腺以及纵膈淋巴结,上述肿瘤复发期间产生远处转移的风险比较低,和未分化癌以及髓样癌普遍属于远处转移对比存在显著区别[5]。

综上所述,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存在较高分辨率、操作方式简单以及重复性好等特点,针对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乳头状患侧甲状腺癌
更 正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适应证选择及并发症防治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