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物比类思维指导下对胃肠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的思考
2020-02-16林华城陈国平
林华城,陈国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援物比类思维是在观物取象、整体观和恒动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贯穿整本《黄帝内经》的重要的思维方式[1]。其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宇宙天地万物的崇拜、观察、思考和应用。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是在两种不同哲学体系的影响下产生的,其结合点一定是在中医原创思维的指导下,应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传承、改进并创造更多治愈疾病的治疗手段,因此中西医结合应当求同存异、衷中参西。近几年,现代外科学中的加速康复外科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加速康复外科可以使手术患者的再住院率、复发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早期活动对促进术后患者肠道蠕动、减少肠粘连有积极作用[2]。本文试从《黄帝内经》援物比类思维出发,多角度阐述中医对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的认识。
1 援物比类思维中“物”的内涵
1.1 天地之物
在刀耕火种时代,由于当时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以及科学知识的落后,我国先民对自然界现象如太阳、火、雷、电等都保持着敬畏和崇拜,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自然现象进行认知,进而思考和总结宇宙天地规律。《周易·系辞下》记载:“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说明当时的人已经在观察天地、四季的变化,天体的运转如日升日落、昼夜晨昏的交替等,并且能够通过具体事物凝聚出事物的应象[3]。比如在《内经》中,古人将自然界异常气候变化援物比类到人体,明确了导致人体生病的因素——“六淫”;古人将自然界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感应,从而变化生成了天地万物的象,类比到男女的精气相互交融后形成了新生命。
1.2 社会之物
人不仅仅生存于天地之间,也生活于社会之中,我国古代先民不仅将天地自然的象凝练总结到人体之中,而且也将社会中的象类比到人体之中,进而指导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黄帝内经》将我国古代封建君主制度的官位制度类比到五脏中,由此来阐释五脏的功能,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比如认为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等。
1.3 哲学之物
我国古代先民不仅通过观察凝聚出天地之“物”、社会之“物”,也会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结合从生产劳动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将具体的事物通过抽象的方法得出一些抽象之物,进而来阐述和解释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比如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象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是古人通过对山之北、水之南以及水与火等事物的属性进行抽象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并将之延伸应用于天地之间一切事物之中。
2 援物比类思维中包含的内经思维
援物比类思维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先民将自己对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观察认识与大量的临床经验相结合,总结凝练出来的一种中医学独有的,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生命活动过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的思维方式。其思维过程是在我国古代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基础上,用动态的眼光观物取象后进行类比推理,来认识人体与宇宙自然万物的关系从而认识人体。故援物比类思维包含《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恒动思维和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2.1 内经的整体观——天人相应
中国古代“天人相应”的理论是将人当成宇宙的一部分来看,其主要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的自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所以自然界中的规律在人体中也是适用的,如《黄帝内经》阐述的在自然界中的“生长化收藏”的过程,在人体中也会出现相应的“生长壮老已”的人类生命活动变化发展过程。《灵枢·本神》记载:“天之在我者德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就是强调人是天地所生,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宇宙的运行规律,如气候变化、昼夜交替等,也会相应地发生在人身上。所以人身上如果发生了疾病,可以从自然界现象找到疾病的病因和诊断治疗方法,如“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这也是“援物比类”思维方式的一种应用。
2.2 恒动思维
《黄帝内经》中恒动思维的内涵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故需要用动态眼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看待事物变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利,空间的变化对古人影响较少,导致古人轻空间变化而重时间变化的思维方式,但古人并没有完全忽视空间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动态地看待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从而能够有效治愈疾病或阻止疾病向下一阶段传变。如后世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辨证就是观察疾病在时间轴上的变化,而三焦辨证则是对疾病在空间传变的认识。《内经》的恒动思维是古代先民在观察天地宇宙万物现象以及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发现的万物恒动规律。古代医家将之类比到人体,运用到疾病治疗的过程。
2.3 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在完成动态观察整体物象后,进行分类推理的过程,是“援物比类”思维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周易·系辞》中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说明古代先民已经能够将宇宙中事物的象进行类比推理,以此来了解事物的本质。类比思维就是将多个在某一方面有相同点的物象,通过不断分类对比,求同存异,将相似点进行抽象提炼的过程。中医学通过类比思维创新治愈疾病的方法,如刘莉[4]研究的提壶揭盖法,将位于胸腔最高处的肺脏类比成壶盖,以此通过宣肺热的方法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提壶揭盖法是类比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典型应用,是在大量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观物取象、类比推理才最终形成的。
3 援物比类思维对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的思考
加速康复外科提倡手术患者、特别是腹部外科手术之后,在术后疼痛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床上或者下床活动,以此帮助加快恢复肠道蠕动,防止术后肠粘连[5-7]。我们尝试运用中医援物比类思维,从封建官位之象、天地升降之象、流水之象类比以及外象影响本质等方面来认识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3.1 从封建官位之象认识肺脏与术后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运用援物比类思维,将人体肺脏功能与封建君主制度中宰相的职能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推断出肺脏具有“治节”的功能,具体功能可以概括为肺脏可以调节一身之气。外科手术后,由于麻醉以及其他应激因素的影响,肺通气功能会降低,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肺活量。从中医学整体观角度看,肺脏调节呼吸运动的功能恢复,肺脏的“治节”功能也会随之恢复。肺脏作为五脏之中的“相傅之官”,可以调节人体全身气机的运动,自然而然,大肠“通降”的气机运动也属于其调节范围。大肠“通降”的气的运动恢复了,肠道的蠕动功能也会随之恢复。同理,肺脏调节全身血液循环的功能也会恢复,大肠血管的血液循环会恢复,滋养大肠平滑肌,也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
3.2 从天地升降之象认识肺脾与术后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素问·病能论篇》曰:“肺者,脏之盖也”,描述了肺脏位于胸腔的最高位置,而且覆盖了人身体中的其他脏器的解剖特点。《灵枢·九针论》曰:“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脾为后天之地,肺和脾为后天之天地。又肺气的气机运动方向是下降的而脾气的气机运动方向是上升的,《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术后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肺的气机活动恢复,相应地,这会促进脾的上升的气机活动恢复。脾和胃相表里,互为阴阳,根据阴阳互根理论,脾气上升的功能恢复必定会带动胃气下降功能的恢复。脾胃作为身体内气机活动的升降枢纽,脾胃升降功能的恢复,有助于全身气机的恢复,大肠的通降功能也会随之恢复。
3.3 从流水之象动态认识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万物恒动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论语·子罕》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正如流水不分昼夜地向东流逝,可以类比、推理、抽象出万物恒动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故我们应该动态地观察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中医学将其引申到疾病的治疗,并将其贯穿于整个中医学诊疗体系,即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将疾病的全过程分成不同的阶段,分别应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加速康复外科要求手术后的病人,在充分镇痛之后,应尽量早期下床活动,以便预防和缩短术后肠粘连的发生和持续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黄帝内经》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应该辨证地、动态地看待术后早期活动的过程。根据施行的患者的体质以及目前患者的一般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早期活动方案,如对于损伤较大、体质较弱或者深度麻醉的手术患者,可以先进行早期床上活动,如抬臀运动等,在动态评估下,逐步加大活动量,确定早期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活动量[8-9]。
3.4 从由象影响脏认识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援物比类思维是中国古代先民观察天地万物并进行思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的表面现象抽象出一种“象”来认识物质的本质的过程。中医学将援物比类思维运用到人体,将人体脏腑的气机活动及人体的外在表现联系在一起,由人体的外在表现,即所谓的“神”,能够推测人体脏腑的气机运动,即所谓的“形”,同时脏腑气机的运动也影响人的外在表现,即构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形神一体”整体观。根据阴阳学说理论,神在外属阳,形在内属阴,他们是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认为象也可以影响到形,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明确指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就是通过外在的一些象的改变从而来改变人体内在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古人运用这种原理发明了气功等功法来使人身体健康[10]。
手术后的患者由于受到围手术期和手术中的一些应激因素的影响,患者呼吸运动减弱,胃肠蠕动减弱或者消失,血液循环减慢等脏腑气机运动减弱。患者的外在表现也更倾向于静态,所以如果术后早期进行活动,用外在动态的象来影响脏腑气机的运动变化,肠道蠕动也会恢复。
4 结语
《灵枢·九针论》中提到:“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法则天地,援物比类,运用天地自然之象来认识疾病的本质,创新疾病的治疗方法。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其生长发育的规律与宇宙、自然、社会的法则密切相关。故疾病的治疗应顺应宇宙自然社会之理,动态地、辨证地看待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诊疗方式。中西医结合是将中医原创思维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其内涵是用中医原创思维指导现代科学技术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所以现代中医的发展应该守正创新,守中医原创思维之正,运用现代技术,创新中医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