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内关穴配合耳中穴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分析

2020-02-16贾进辉封丽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关穴顽固性针刺

贾进辉 封丽华

1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中医院内科 050200; 2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针灸科

呃逆俗称“打嗝”,是临床常见病症,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是指患者自觉胸膈气逆上冲至喉间,从而出现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的病症。此病症可为单一症状,也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轻症可以自发自止,重者可间歇持续数天,甚至迁延不愈,临床将持续时间>24h者称为顽固性呃逆[1]。顽固性呃逆甚至可持续数天,影响患者进食、说话及睡眠,常见于脑血管病、消化不良、肿瘤等疾病过程中,也有病因不明,独立出现者,虽为小疾,不为业内人士重视,但也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痛苦。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中西药治疗、针刺、穴位注射、指压神经、机械刺激、深吸气憋气、膈神经阻滞等,治疗效果不一。在近年的临床工作中,运用内关穴配合耳中穴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病例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诊治的各种原因所致顽固性呃逆病例69例,其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28~78岁,病程2~14d,其中患有脑血管病20例,恶性肿瘤17例,消化性溃疡12例,外科术后7例,肝胆疾病7例,其他原因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仰掌姿势,取双侧内关穴,皮肤常规消毒,取一次性0.3mm×40mm无菌针灸针,直刺入内关穴0.5~1寸,令患者调整呼吸,反复快速提插强刺激5~7次,致患者局部有酸胀感或麻电感向指尖放射,然后留针30min,期间每10min行针1次;双侧耳中穴,耳郭严格皮肤消毒,取一次性0.3mm×13mm无菌针灸针沿耳中穴由外向内侧平刺,针刺深度4~8mm,致患者有剧痛感,施以震颤法9s,然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3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取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双侧足三里穴,皮肤常规消毒,每穴各5mg穴位注射,每日1次,3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治疗3d后进行疗效评估,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呃逆完全消失,且随访1个月无复发;显效:观察呃逆程度减轻,发作频率少于治疗前的25%;有效:观察呃逆程度减轻,发作频率少于治疗前的50%;无效:观察呃逆程度减轻,发作频率少于治疗前的75%,或治疗后无变化[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两组整体治疗效果分析比较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共39例,治愈28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87%(37/39),对照组共30例,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24/30),结果显示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74岁,2016年6月就诊。既往曾有间断呃逆病史10年,肺癌病史2个月,就诊时于某三甲医院行化疗、放疗1个月余,主诉呃逆持续不缓解10d,于就诊医院给予氯丙嗪、利多卡因等药物注射,患者仍有持续呃逆,伴纳呆,甚至夜不成寐,伴乏力心悸,主治医生建议求治中医。因曾为患者治疗呃逆,遂求治于余。根据患者老年,肿瘤化疗放疗后,面色萎黄,乏力,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呃逆,辨证属阳气亏虚,给予中药治疗,以温中健脾止呃为治则,方药以丁香柿蒂散加干姜、香附、肉桂、黄芪等温中补气之品,经治疗3d,患者呃逆发作减少,但仍有间断呃逆,痛苦不堪,遂给予针刺双侧内关、耳中穴,针用补法,每日1次,留针30min,连续针刺治疗3d,患者呃逆停止,观察5d未复发,可进食,夜间可入睡,疗效满意。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顽固性呃逆是多种原因刺激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神经兴奋性增强从而造成了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3]。西医治疗本病以抗精神病类药物、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胃肠促动药、骨骼肌松弛药为主,以镇静、解除平滑肌痉挛,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从而松弛平滑肌。然而这些药物注射剂量较大,维持时间短,副作用较大[4]。对照组所用之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为临床常用的中枢镇吐药物,可用于多种恶心呕吐,临床也常应用于呃逆的对症治疗,常见的副作用有倦怠嗜睡,年轻人可发生锥体外系反应,也可有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治疗呃逆效果不肯定。临床常用治疗呃逆的药物还有氯丙嗪,镇静作用较强,且容易引起低血压,临床疗效不稳定。也有报道巴氯芬能有效缓解化疗相关呃逆症状,具有镇静功能,但会造成肾功能损害,老年患者应该慎用[5]。总之,顽固性呃逆的西医治疗效果不稳定,副作用大,故对于顽固呃逆者常建议求助于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在治疗呃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祖国医学认为呃逆多责之情志不遂或正气亏虚,致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胃气上逆[6]。故呃逆病因为情志失遂,气郁化火,致胃失和降,或过食生冷或受寒,损伤胃阳,气逆动膈,或因体质虚弱,津液不足,胃失润养致胃气不降,总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本病的病位在膈,治应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祖国医学除了运用经典的丁香柿蒂汤加减中药治疗呃逆外,针刺治疗呃逆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内关穴出自《灵枢·经脉》,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故能宽胸利膈止呃,位于前臂掌侧,在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之功,为治疗呃逆常用穴位。耳中为经外奇穴,又称膈,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文记载:“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取穴位于耳轮脚处,主治膈肌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痛等,功能解痉降逆、止呃止呕、理血祛风。此两穴均为治疗呃逆的要穴,本研究采用内关和耳中穴配合使用,采用强刺激针法,取穴简单,操作方法简便易学,临床疗效满意,常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当然,在治疗呃逆过程中,还应重视原发病的诊治,以便进一步提高疗效,防止呃逆复发。

猜你喜欢

关穴顽固性针刺
晕车时用力点内关穴
辅助治疗心血管病有个第一要穴
基于复杂网络的磁刺激内关穴脑皮层功能连接分析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托伐普坦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效果观察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