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汉英与黄埔军校

2020-02-16陈予欢

黄埔 2020年1期
关键词:独山汉英总队

□ 陈予欢

韩汉英将军早年供职粤军,注重军校教育与训练,历任广西军事政治学校步兵科上校科长、教育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副主任、主任,历经第12 至19 期近7年,先后训练数万学员,为华南抗战培训与储备军事人才,作出杰出贡献。

在粤军中奋起

韩汉英(1897—1966)别号平夷,别字辱夷,广东文昌人。1897 年2 月6 日( 另 载 民 国 前十五年一月五日)生于文昌抱罗镇南堆村,幼随父亲韩海清及族叔攻读经史。1909 年12 月入读文昌县罗峰高等小学。1912 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第6 期学习。1914 年冬升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就读,后因参与反对袁世凯活动被开除。袁世凯逝世后,获准返回预备学校续读。1916年冬毕业。

/ 韩汉英。

1917 年2 月,韩汉英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 期步兵科学习。1919 年3 月毕业,分发山西陆军服务,入山西陆军学兵团见习,初任山西学兵团第12 连少尉排长,山西陆军军士教导队排长、代理连长。1921 年初返回南方,任广西陆军讲武堂助教、学生队队长兼教官。1921 年12 月返回广东,任粤军第3 军司令部参谋、副官长,第7 游击警备司令部帮统,随部参加粤军援桂作战。1922 年11 月,任粤军第3 师军士教导队主任、该师步兵第9 团团附,建国粤军第4 军(军长梁鸿楷)第3 师(师长陈章甫)步兵团营长,随部赴粤中、粤北作战。1925年6 月,粤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 军(军长李济深),任第13 师(师长徐景唐)第37 团(团长云瀛桥)第2 营营长。1926 年7 月北伐战争开始,随部留守广东后方。1926 年12 月,任广州后方留守司令(李济深)部肇属警备司令(第13 师师长徐景唐兼)部警备第2团团长,率部驻防广东肇庆地区。1927 年10月,任广东第8 路军(总指挥李济深)教导第2 师(师长黄镇球)副师长,兼任第1 团团长,一度代理师长职。1928 年春赴日本陆军步兵学校深造,同年3月与胡韵娴(先后毕业于广州女子师范学校和日本国立东京音乐学校)结婚。

1929 年春,韩汉英回国,返回广东服务,任缩编后的陆军第4 师(师长缪培南)司令部参谋长,率部参加张(发奎)桂(系集团)联军对粤军陈济棠部的北流战役。1931 年初,第4 师再度恢复为第4 军(军长吴奇伟),任军司令部参谋长。1931 年4 月任第4 军第12 师(师长邓龙光)副师长,率部驻防粤桂边境地区。5 月任广西军事政治学校步兵科上校科长,后接余华沐任广西军事政治学校教育长。1934 年3 月16 日任陆军第59 师师长,率部参加对江西红军及根据地的“围剿”作战。

1935 年4 月13 日,韩汉英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936 年1 月1日获颁四等宝鼎勋章。10 月5 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中将。1936 年10月成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以副主任奉命代理陈诚为主任。1936 年11 月12 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第4 预备军(司令长官何成浚)第4 军(军长吴奇伟)第59 师师长,后隶属第三战区,率部参加淞沪会战。

致力黄埔军校教育

1936 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明令广东军事政治学校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10 月 12 日正式开学。1936 年6 月国民政府接管广州分校后,教职员工组成分别有:国民政府中央调任官佐,如陈诚、韩汉英等;黄埔军校毕业生,如陈家炳、黄百强等;第4 军(张发奎所辖部队)任职军官,如陈芝馨、谢婴白等;陆军大学毕业生,如张振镛、陈克球、陈克强、李焘、伍坚生等;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暨各专科大学毕业生,或留学欧美、日本的学生,如龚志鎏、刘士恩、欧维琳、周翘芳、张诗教、余公武、余诚敏、陈汉平、陆少波、张良修、梁伸威、周召、梅庆芳、谢哲邦等。从地域看,分校教官和招收的学生多来自广东、广西。学校由军事训练部管理,仅教学计划与本校相同。当时分校课程设置繁多,分军事课和普通课。军事课有战斗纲要、步兵操典、野外勤务、战斗射击、兵器学、筑城爆破学、地形学、航空学和各种战阵法的讲解等。普通课有政治学、经济学、国防地理、中外历史、外军(日、苏)研究、中外文、数理化、英语、美术等。由于是抗战时期,军校还特设了日本研究等日文课程。军事课内容丰富,参谋、作战、后勤等知识都涉及到,成为军校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

1937 年 5 月,军政部次长陈诚到黄埔军校召开会议,研究教育方案,指示要领,会议决定了扩大和发展军校的范围、训练新兵等内容。会后不久,学校西迁,扩充本校的教育范围、增加学生名额、增设各地分校等均按计划进行。1937 年12 月,韩汉英任武汉卫戍总司令部中将高级参谋,奉命兼任武汉珞珈山军官训练团筹备委员、办公厅主任,中央训练团总团办公厅主任。1938 年1 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令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一是广州分校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二是派韩汉英为第四分校校部主任。2 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4 期第7 总队在广西桂平成立,分甲乙两级,白兆琮为总队长,萧昌运、欧阳杰为副总队长。校门两旁张贴着“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的对联,横匾为“军人魂”。校园围墙书写“明耻教战”“亲爱精诚”“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标语,充满抗日救国氛围。7 月30 日,国民政府军事训练部颁令委任韩汉英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主任。8 月1 日,韩汉英在广东德庆县城第四分校校部宣誓就任,演讲宣称:“本人努力的方向:切实遵守校长的一切命令与训示,本着校长与前主任大公无私艰苦卓绝的精神,埋头干去,以求完成抗日建国建军的任务;对第13 期毕业同学的希望:一是须负起第二期革命的责任,为国家民族生存而战,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而战;二是把平日所学拿到战场上去验证,并时时努力锻炼自己,教育部下;三是带兵最重要的原则,就是 官长士兵化’。对在校同学的希望:努力锻炼体格,修养品德,研讨学问,平时多留一滴汗,战时少流一滴血。兄弟以前都是在部队里服务的,学业荒疏已久,此次奉命来主持本分校的校务,自觉学问、道德、才能、经验都很不足。兄弟是军人,只知道服从命令,只有本着艰苦卓绝之精神做去。好在各位都是办事很有经验的,今后能得到各位同事帮忙,自然兄弟也就不怕了。”

1938 年9 月,第14 期甲级生毕业。10 月,日军南侵并轰炸广州,军校决定立即疏散于广州市郊龙眼洞、鸡颈坑等地,学生总队迁往龙眼洞上、下元岗,军官总队迁往肇庆的七星岩,校内只留守卫兵1 个排。12 月20 日,军校奉命整体西迁,校部迁往广东德庆县城,学生总队分别迁驻德庆、悦城、连滩、郁南、桂平等地,学员总队迁往罗定,实行分驻教育。军校的各总队长官作出调整,第15期7 总队成立,以陈家炳为总队长。第13 期于是日举行毕业典礼。

1939 年冬至1940 年春,日军继续向西进犯,在宜山办学的第四分校也不得不涉河越岭,再次向贵州黔南迁移。迁驻贵州初期,校本部临时设于三合。1941年6 月,三合县与都江县合并为三都县,校属各队散驻独山县城近郊,由于三合等地不宜施教,军校奉命迁至贵州独山。地处贵州南部出口的独山,是该分校办学历程中办学时间最长、培训和毕业学生最多的地方。军校迁址独山之初,办学条件相当艰苦,讲堂、宿舍、操场及一切设备皆无。学校即组织官生披星戴月地刈茅伐木、编篱筑土,终于在独山县城北郊铜鼓井建成校舍和办公大楼,以及饭堂、宿舍共计10 余间。其余分驻在平塘、三都、独山基长和拉林一带的各队也纷纷修建队部、教室、图书馆等建筑。校本部迁往铜鼓井,第5 总队驻三都大河、丰乐、平寨等地;第8 总队驻大河、独山拉林、三观阁等;第9 总队驻独山麻万、大园,第23 总队驻独山基长;第24 总队驻独山本部附近拉林、土坝;第26 总队驻独山五里桥;独立4 大队驻平塘县城;分校文职人员及入伍生团优秀学生组成1 个队驻校本部附近;入伍生第5 团驻麻万、石牛坡等地。1940 年6 月,军事训练部部长白崇禧等到独山参加了新校舍落成典礼。

韩汉英主持第四分校时,内设机构有办公、教育、政训(后改设为政治部)三处,经理(后改设为经理处)、医务两科,以及总务处、军需科(后改设为军需处)、 军医院、图书馆、会计室等。教育处处长先后有谢婴白、张振镛、韩潮。1938 年 5 月,政治训练处改为政治部,主任有刘健群、邵令江、李厚征、余拯、张楚鑫、张希道。办公处处长先后有吴敬群、龚志鎏。经理处处长骆家庆。总务处处长管相桓、舒仲玑、骆家庆。军医处处长陈敦德。入伍生团团长陈家炳、何仇。练习团团长梁德印、管相桓。第四分校设置学生总队:第12 期学生总队总队长谢婴白(兼任)、白兆琮、陈克球;第13 期学生总队总队长陈家炳;第14 期学生总队总队长白兆琮;第15 期学生总队总队长陈家炳,独立大队大队长张运超;第16 期第9 总队总队长韩潮;第17 期第5 总队总队长萧昌运,第8 总队总队长伍坚生、邢定陶,第23 总队总队长陈家炳,第24 总队总队长韩潮、吴敬群,第26 总队总队长黄百强;华侨大队(后为华侨总队即第26 总队)大队长黄百强;第18 期独立第4 大队大队长陈武军;第19 期第8 总队总队长邢定陶、黄百强,第9 总队总队长邢定陶。第四分校学员的招生条件,在当时可谓“严苛”:首先,报考者须“德才兼备”“隶属中华民国国籍,品行良好,笃信三民主义者”;重要的是必须“初级中学以上毕业或修业,及经教厅立案之私立中学体育、艺术、会计、新闻、速记等学校,暨各有所习学校得有毕业证书,曾受军训者”。此外要求报考者“年龄20 岁以上28 岁以下、体格健全”。

韩汉英既重视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也对学生在纪律等方面严格管理。军校迁址过程中,学生不仅承担新建校舍、运粮等任务,还经常开展夜间演练和野外实战演练。贵州时期,步科学生开展队列、投弹、射击等训练,学习各种轻重兵器操作方法,各队配发“马克沁”式重机枪、“麦德胜”式轻重机枪、勃朗宁轻机枪以及迫击炮。后来,由于有苏联援助物资,将粤造“中正式”步枪换发为俄造步枪,轻机枪也换为俄造“席格加烈夫式”。学校训练场等处张贴着很多大标语,内容有“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军令如山、纪律是铁”“劳动创造武力”等。每天天刚亮,军校起床号吹响,学生立即整理内务,唱中华民国国歌等。然后到操场早操,绕场跑步,高唱抗战军歌。跑步结束后,即练习吊铁杠、跳木马、劈刺等。其间除洗漱稍作休息外,还需继续做基本训练。训练后到教室(讲堂)上课,主要进行政治、战术、兵器、地形、筑城等理论学习。午餐后,有短暂午休。下午主要是室外体质训练,有瞄准、射击、长跑、单双杠、跳马等内容。每天结束下午训练返回驻地,晚餐前集合唱歌,主要唱当时流行的抗战歌曲,等值班员将饭菜分好,听到口令才能进餐。餐后,就各自去军校洗衣工处领取洗干净的衣服。睡觉前,要集合点名,听长官训话,唱黄埔军校校歌。军校学生每周都举行总理纪念周活动。活动当天,各队学生列队到独山县铜鼓井校本部操场,先集中唱中华民国国歌,然后听校主任韩汉英训话,内容有关于总理遗教、当时形势与抗战、军事管理等,活动结束后由各队列队带回。分校在抗战期间创办,条件十分艰苦,文艺活动少,主要就是唱歌。除了黄埔军校校歌外,还常唱一些抗日歌曲,有《长城谣》《黄水谣》《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八百壮士》等。也有学生剧社演出京剧、粤剧、双簧等节目。

/ 黄埔军校学生在上课。

1944 年6 月1 日,韩汉英获颁三等云麾勋章、光华甲级一等奖章。8 月,因抗日战事吃紧,第四分校奉命组建黔桂边区防守司令部及都(匀)独(山)警备司令部,在校的第19 期第9 总队改编为野战部队,列入作战序列,于11月赴广西南丹等地阻击侵华日军。后来战事日趋紧张,第四分校师生奉命移交阵地回撤,并沿龙里、贵阳方向撤往黔北遵义待命,最后择定湄潭为新校址。年底,第四分校迁址湄潭县黄家坝,继续办学长达1 年时间。1944年10 月,韩汉英兼任贵州都匀独山警备司令部司令及黔桂边区总司令(汤恩伯)部黔桂边南部防守司令部司令官。1945 年4 月,韩汉英任军事委员会汉中行营(主任李宗仁)第36 集团军总司令(李玉堂)部副总司令。6 月该集团军裁撤,转任第4 集团军总司令(李兴中)部副总司令。

在广西宜山、贵州独山办学期间,第四分校在校全体师生分别 于1940 年2 月、1944 年 年 底参加桂南战役(昆仑关战役)和黔桂战役对日作战。1940 年2 月桂南战役危急,时在广西宜山办学的第四分校,奉命由军校学员组编陆军暂编第160 军(另载为暂编第120 军)辖2 个师(原第16 期第9 总队编为1 个师,其他总队第17 期学生2 个总队、华侨大队、练习营等编组成另1个师),韩汉英兼任军长,张振镛兼任参谋长,星夜出发,限期到达广西忻城一带沿红水河布防。为掩护前方部队撤退,等待后方部队增援,全体官生在红水河一带防守了三四十天,并于上林附近俘获敌间谍和汉奸多名。军校学生郭照铭、李铭镛2 人,在负枪泅水追捕敌间谍时以身殉职。

1944 年11 月,第19 期 第9总队全体4000 余名官生在少将总队长邢定陶带领下,全副武装在独山冒雨誓师出发,经5 天徒步行军200 多公里,抵达广西南丹车河之间大山塘、牛栏关打锡村一带,沿黔桂公路两侧,依山傍险构筑工事,防范和阻挡日军的进攻。11 月18 日拂晓, 先头部队在车河地区与日寇遭遇,展开战斗。学生兵如猛虎般顽强阻击,打退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当时部队截获了日本间谍发出的密码情报:“南丹,黄豆上市了。”经破译“黄豆”即指黄埔军校生。战斗持续到11 月20 日23时,直到陆军97 军赶到顺利接防,学生军才奉命撤出前线阵地。在日军退走昆仑关时,军校学员掳获日军机密文件《支那事变之部》(为日军侵华计划之全部精华资料),第四分校编译室耗费两年时间译成两册,印刷3000 本存在书库,尚未散发,即被日军侵入独山城时付之一炬,校部(独山县铜鼓井)也被夷为平地。

军校学生毕业后,被分配至抗日各战场,多在各部队担任排、连级军官,部分学员在国共两党军队中担负要职。第四分校共计毕业学生(含军官训练班等)近 26000 人。在贵州独山办学期间,招收了第5、8、9、23、24、26 总队和步兵科独立第4 大队,还成立了军官教育大队、入伍生团等。其 中,第17 期 招 收 第5、8、23、24、26 总队共5 个总队,第18 期招收了步兵科独立第4 大队,第19 期招收了第8、9 总队学生。历时5 年多时间,先后培训各期学生近万人,以第17 期培养人数为最多。此外,还招收东南亚等地华侨学生,先成立华侨大队,后为华侨总队(即第26 总队),为抗战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抗战胜利,告别军界

抗日战争胜利后,韩汉英被保送入南京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学习。1945 年10 月获颁忠勤勋章。11 月将官班结业。1946 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12 月底,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奉命裁撤,学生全部拨归成都本校,未完成课程的学生分别转送各专科学校代训,炮兵科学生拨归驻贵州开阳的炮兵学校,工兵科学生拨归驻四川的工兵学校,通讯兵科学生拨归驻贵州麻江的通讯兵学校,入伍生团未升学的学生分别参加第20 期学生升学考试,转往各志愿兵科学校继续学习。所有教职员及各总队、入伍生团干部拨编成立军官总队,归中央训练团管训。主任及高级将官由中央分别予以安置,其余人员亦各有所业。

韩汉英奉命调第4 集团军总部任副司令官兼第4 军官总队总队长,后任设置于昆明的军政部第16 军官总队总队长,负责黔滇两省军官复员编余事宜。1947 年春以军队代表身份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赴南京参加制宪会议。11 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宋子文)委员,兼任广东第9 区(琼崖)行政督察专员、第9 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官,后任广东第9“清剿”区司令官,率部驻守海南岛。1949 年2 月广东省政府改组,续任广东省政府(主席薛岳)委员。12 月任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部副总司令,兼联合后方勤务总司令部海南补给区司令部司令官。

1950 年5 月随部赴台湾,曾任台湾防务部门中将参议。1956年1 月退为备役,聘任台湾银行顾问、台北市海南同乡会理事长等职。1966 年8 月9 日,因病就医台北荣民总医院,8 月12 日逝世。编著有《韩主任讲演集》《韩汉英言论集》《抗日战术讲话》《戚继光练将要领讲解》《防止逃兵问题的研究》《管理方法之研究》等。

猜你喜欢

独山汉英总队
所有的“象”往之路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在独山打磨石器(组诗)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独一无二的独山玉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独山县举办独山古城文化及发展专题讲座
汉英武术词典需求分析——基于新媒体的调查报告
南阳独山玉
少先队有没有“五道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