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被用功者”:青春是个主动式
2020-02-15朱永春
朱永春
我在批阅学生日记或与学生聊起他们父母时,看到、听到的最典型的抱怨就是父母老说自己不够用功、不够优秀,说谁家的孩子学习好、乖巧懂事。总之,无论怎么努力,父母都不会给予肯定,要从自己父母口中获得一次表扬,基本上与中国男足进世界杯决赛一样艰难。但在其他孩子因为缺乏父母赏识而普遍被饿得皮包骨头的茫茫人海里,你竟然以小胖墩的形象丰富了大家贫穷的想象力:饱汉不知饿汉饥之外,你推出了一款憋屈新品“餓汉不知饱汉撑”。
因为你的憋屈有违大家的常识,所以很可能会引发吐槽,认为你很矫情。
不过我不认为你的苦恼是矫情,而是实情。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时发现一件很蹊跷的事情,班上有个男孩子成绩特别出色,但平时总是一副贪玩的样子。他的存在害得我连“天道酬勤”之类的说教也不敢张口,许多同学特别崇拜他。可直到我有一次去家访,才从他父母那里得知每天他都要学习至深夜,他的房间里堆满各种参考书、练习册。后来我在一本心理学书上看到对这个男生行为的解释。
原来,成绩差对一个人而言还不是致命打击,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差才是无法接受的一件事:因为你努力了,成绩还差,只能归因到自己不聪明;而如果不用功成绩差,就可以归因到学习态度不好。说一个人笨的杀伤力比说其懒惰强不止十倍,所以哪怕是那个成绩挺好的男生,也要给自己脆弱的自尊留条后路:万一自己成绩差,老师同学会觉得是学习不用功的原因;万一自己成绩好,还能满足他被人誉为天才的虚荣心。要知道,虚荣心的背后往往藏着人的脆弱,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对“成绩也一般”的你来说,父母举着大喇叭到处炫耀你懂事用功,其实给了你双倍的打击:一是让你担忧别人会觉得你那么用功成绩也不过如此而同情你;二是觉得自己没那么勤奋愧对他们对你的赏识。隐隐约约的担忧,似有若无的愧疚,慢慢汇成一种憋屈。
不过,细思一下,你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你的文静和不爱说话,给父母一种“乖乖女”爱学习的错觉。纠正的最好办法是展示真实的自己,坦诚与父母沟通,从你的描述看你父母算是比较温和开明的家长。你倾诉自己的感受后,他们或许不再呆板地滥用,或“居心叵测”地盗用“赏识教育”。不过,比改变父母更靠谱的办法是改变自己。无拼搏,不青春,何不就此真用功,坦然接受真赞赏?说人家孩子好不行,夸自家孩子也被怼,做父母的憋屈又能向谁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