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发展的儿童街区优化策略研究

2020-02-15姚卓君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8期
关键词:尺度界面空间

姚卓君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

1 研究背景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儿童占据全球人口的1/3,但世界各地区的人口构成差别很大。与此同时,二胎政策的开放促使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儿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生活场所应当受到广泛关注。生活街区空间在城市空间构成部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亦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典型公共空间,本文的研究内容从儿童认知发展与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如何优化儿童友好型生活街区空间,从而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实现尊重儿童、美好人居的愿景。

2 相关基础概念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主观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过程。让·皮亚杰[1]认为认知发展包含了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及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所对应的年龄段各不相同。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在此阶段儿童只能通过看、听、闻、触摸、品尝等方式对客观世界形成低级认识;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 岁),在这个时期,儿童主要靠发展语言技能,能够运用语言去描述外部客观世界;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开始具备低级具体逻辑思维,能进行简单的推理;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当一个儿童经历过以上四个阶段,其智力才能得到完全发展。

3 儿童与生活街区空间

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仙田满说道:“儿童会创造我们的未来,创造更好的儿童环境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必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活场所,并不断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2]。生活街区是一个集众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活空间,是儿童们重要的游戏场所[3],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更新改造过程中,需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认知需求及行为特征,营造适应儿童认知需求的空间环境,引导儿童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方向发展,打造良好的儿童友好生活街区空间。

3.1 儿童认知能力及行为特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在其需要模式中一个心理需要或成长需要的高级层次,是指个体在基本需要被满足后产生的认知需要,即人具有解决疑难和问题的欲望及探寻各种事物的需求。儿童的认知能力及行为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生变化,分析可知,0~3 岁儿童主要通过看、听、闻等感官对客观世界形成初步认识;3~6 岁儿童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语言功能,通过观察、想象及模仿等方式对客观世界形成了色彩、数量、因果、空间感等概念;6~11 岁儿童好奇心十分强烈,在自身控制能力及体能有较大增强后更倾向于触觉引起的体验;11~14 岁儿童的感知综合能力已接近成人,能够在街区空间中独自活动。因此生活街区作为儿童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给予更多的考量,以期建设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美好街区空间环境。

3.2 生活街区现状问题

3.2.1 慢行空间安全性差

①随着社会商业的发展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加,生活街区范围内的停车位数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停车占道及部分商业摊位、卸货点等占据了原本狭窄的慢行通道等现象层出不穷,给儿童的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②慢行辅助设施的不足;③引导儿童安全意识标识系统的缺失。

3.2.2 街道界面与尺度不适

由于我国当前城市汽车化现象严重,出现街道空间分配不均、大街区等现象,用于满足机动车通行的道路尺度过大,造成儿童街道步行体验的缺失、街道空间环境活动行为的减少。

3.2.3 街区微空间品质低下

生活街区空间中供儿童娱乐游戏的微空间品质欠佳。首先,空间整体的尺度偏小,地面铺装陈旧,植物种植单一;其次,空间可达性较低,对于空间的布局需要进一步的考量;最后,空间内功能设施不足,形式单一。

3.3 儿童在生活街区空间环境中的需求

环境行为学家解释了人类对于空间认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的主要来源基于人眼的“视觉”。儿童行走在街区空间中,会对街区空间中的界面、色彩、尺度、节点等方面进行认知,对环境场景倾向使用整体且简洁化的语言保存场景记忆。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具有好奇心理、探索心理、表现欲及伙伴意识等特性,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伴随而生的还有安全、探知、交往、运动、归属感、表现等需求,为满足以上需求,在生活街区空间环境中,需要安全可靠的慢行交通空间、舒适宜人的街道空间及可供孩童娱乐游戏的街区微空间,以期满足儿童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及社会交往层面的需求。

4 更新优化策略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空间中的道路、标志物、节点、边界及区域是人们识别社区空间的重要元素,区域范围内完整的空间结构对于儿童认知社区的生活环境空间具有促进作用,儿童友好型生活街区空间环境的更新优化应该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征及认知心理特点。

4.1 提高慢行空间的安全性

4.1.1 改善步行环境

步行街道空间的宽度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尺寸要求,通常对于步行空间要求的最低宽度为1.8m,临近机动车干道的步行空间最小宽度为2.4m。在设计儿童友好型步行空间环境时应当做到宽度最大化处理,能够有效提升儿童出行的安全感。

4.1.2 提高骑行环境质量

骑行交通是另一种积极、健康的交通方式。为了打造适宜儿童的安全可靠的骑行环境,首先需要建设完善的自行车道,将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分离,保证自行车道的连续性,与此同时,要完善骑行辅助设施,例如在街区中配备便捷的停放区域等,能够大大提高儿童出行的安全性。

4.1.3 配置高识别性的标识系统

为了使儿童对街区空间的认知更有效,应当在街道的两端、交叉口、景观节点等设置标示街道及其他空间的名称、方向的导向指示牌,使儿童能够明确自己所在位置及寻找目标方向,以此加强交通系统的可识别性。

4.2 优化街区空间的界面与尺度

4.2.1 增强空间界面的趣味性与整体性

在街区空间的界面优化设计中,可以从空间的顶界面、建筑界面、底界面等提出优化方案,顶界面主要是受到建筑屋顶的高低级形式的不同而影响其丰富度的天空轮廓,应该增加顶界面的韵律感与节奏感,给儿童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对街道建筑界面进行整改时,应该避免商店招牌的秩序、色彩混杂及对建筑立面遮挡等问题,设置整齐且美观的店招;对于底界面的设计,可采用具有特色的铺装形式,增加街道空间的趣味感。

4.2.2 提高空间尺度的合理性

在针对儿童群体的街区空间尺度优化设计中,考虑到儿童体力弱、好奇心强且持久性差等特点,在道路的长度设置上不宜过长,同时,道路尺寸大小也影响着儿童的步行意愿,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站在儿童的视角,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征及心理感受,打造平衡的儿童友好尺度空间。

4.3 改善微空间的品质

4.3.1 提高微空间的可达性

对于生活街区中微空间的布局设计,首先应当考虑到儿童群体带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常常会忽略周围所存在的危险。所以布置空间时应当选取采光通风良好,离住宅区较近,同时与街区中的主要机动车干道保持一定的距离。

4.3.2 增强游戏设施的丰富性

在设计游乐设施时,应当以功能性原则为首要,掌握儿童的基本生理尺度,增加保护栏、警示牌等以防儿童在运动时受伤。此外,也要考虑到儿童的视觉习惯及活动的无序性,可放置一些自然元素形态的雕塑,从而引发触摸等活动,与此同时也要考虑适宜儿童的游戏设施的色彩、材质等方面,有助于儿童活动的持久性与多发性,鼓励儿童之间的协作行为,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

4.3.3 优化景观植物的多样性

景观植物具有遮阳避雨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植物种植方式的不同也会给儿童带来不一样的认知感受。在植物的选种上首先选择乡土树种,能够减少病虫侵害,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其次选择树冠大、枝叶茂密、视觉感官效果好、无飞絮及刺激性的树种,具备洁净空气、降低噪音、吸附灰尘等减污功能。同时,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选择应季树种,打造四季景观,增强其认知性。

5 结语

儿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理与心理相对脆弱,因此打造儿童友好型生活街区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应当更多地关注儿童友好型生活街区的整改,从儿童的认知发展与行为需求出发,通过对安全可靠的交通空间,舒适怡人的街区尺度与界面和品质良好的街区微空间进行更新优化设计,构建更加美好与完善的生活街区空间,为国家的未来营造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尺度界面空间
空间是什么?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创享空间
基于FANUC PICTURE的虚拟轴坐标显示界面开发方法研究
人机交互界面发展趋势研究
宇宙的尺度
手机界面中图形符号的发展趋向
9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