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楼视角下的历史建筑活化再利用
2020-02-15常轩逞
常轩逞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
1 研究内容和背景
探索石牌镇古戏楼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历史建筑现状的调研分析和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建筑特点、规模、结构的保护和再利用,最终目的是采用传承的方法对古戏楼进行设计,具有古镇的文化特色。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社会历史变迁、时代发展的重要过程,具有独特的历史、社会、科技、经济、人文和审美的珍贵价值。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历史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研究,让历史建筑在现代也能发挥新的作用。发掘历史性建筑的潜在价值,更好地保护和再利用,历史建筑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具有历史、科学价值外,更在传播历史文化,进行传统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在历史的更迭中优秀历史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其建筑格局、样式、风格及其蕴含独有的历史文化、历史信息、历史价值已经构成城市的独特风貌,体现城市建筑艺术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延续性。研究包括石牌戏楼在内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既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丰富的资料样本,还可以促进石牌古镇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研究
我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保护意识、实施阶段与发展历程厚积薄发。从最开始对单个建筑的保护,逐渐发展成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保护体系。2002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法案条文对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作出详细的规定,是国家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法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于2005 年发布并实施,这是一部全面的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范,是对《文物保护法》不足之处的补充。《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于2005 年通过,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促进湖北省文物保护事业协调发展。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钟祥市在1994 年编制了《钟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五个方面,对若干片自然风景和历史建筑集中的重点保护区,划出重点保护范围。继而又在此基础上编制《钟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可见,从全国到地区,我国对于历史建筑保护都非常重视。
4 建筑的空间再利用
在一系列国际宪章的引领下,通过保护改造历史建筑,促使其发挥它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然而历史建筑不同于普遍存在的生活建筑,历史建筑改造及其再利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是要保护好建筑的原型,先保护再维修,或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首先,历史建筑的改造及其再利用要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这一理念应该自始至终地深入决策者以及施工人员的心中;其次,需要特别强调护历史建筑的原型,才不会有损历史建筑原有的历史意义,才能发挥历史建筑的功能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石牌镇位于湖北省钟祥市西南,东临汉江,西与荆门市东宝区接壤,北与文集镇和冷水镇相接。同时是历史文化名镇,因滨临汉江,水运发达。文物古迹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群落接近百处。现存的建筑有关帝庙古戏楼、吴家大院等。戏剧种类多样,以汉剧为盛,是汉剧发展的摇篮之一,汉剧是湖北省地方戏曲种类之一,早期称“楚腔”“楚调”,后来称为“汉调”,至今有400 多年历史。由于是石牌镇的地形复杂多样,属于半丘陵半平原区域。再加上温度的适宜,充足的阳光和雨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石牌也是汉江平原鱼米之乡。石牌古镇以汉代古城——荆城为渊源,从逐水而聚的附城草市兴起,到明清时期商贸集镇,经历了“因城邑而兴,因商贸而盛”的历史发展过程。现有的古镇区依旧保持原有十字主街为骨架、主次分明的网络状街巷肌理。街巷形态、接口、尺度以及空间景观等都体现出传统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思想。石牌古镇西面为古城邑遗址,东为汉江,内方山遥相环绕。古镇现有道路骨架基本保持明清时期的格局,整个古街区按照中国古代村落风水格局“凤凰展翅”布局,东北以望山门为凤首,中以山街、上正街、集街为凤身,西以汉江为尾,南北分别以“西街一来凤关”和“北门街一北钥门”为两翼,十字型主街为骨架,所以石牌也有凤台之称。
石牌镇地处湖北中部,江汉平原北端,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雨量充沛。石牌戏楼的屋顶为“人字形”有排水迅速、隔热保暖的作用。戏楼是一座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梁架结构的单檐两层勾连搭歇山顶古代建筑。主楼穿斗式,抱厦抬梁式,一共需要十四根柱子,其中圆形木质柱十二根,石质方形柱两根。主楼与抱厦均为单檐歇山顶,主楼覆盖灰色小青瓦,正脊和垂脊为绿色琉璃花脊;抱厦覆盖绿色琉璃瓦,用黄色的琉璃瓦剪边,三个小走兽在正脊和垂脊、岔脊上。主楼的前坡与抱厦的后坡都在垂脊的前端相交,在两坡交接处形成两个阴角,有利于排泄雨水。戏楼的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工艺上巧妙而精细。石牌戏楼是湖北地区现存唯一一座带抱厦的古代建筑,它的抱厦形式与北京的北海团城承光殿的抱厦形式最为相近。是石牌地区码头文化的体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外界对石牌戏楼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石牌戏楼的存在,连接传承三国-关羽-武圣-侠义精神,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戏楼有其独特的建筑特征是三面敞开,一面留作后台,舞台台面空间简单,但外延空间较大。石牌戏楼迄今300 余年,在修缮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戏楼木质结构老化、虫蛀、受潮等问题。可以采取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的方法,对戏楼老化的木梁替换,修缮残缺破损的木头,增加安全性。再进行清洗、打磨、表面刷上封闭剂和清漆,解决虫蛀、受潮等问题。中国传统的戏楼往往采用整齐的条砖砌出四面,在条砖外面刷上一层白灰,外观上显得既美观又轻巧,既节省材料又做工简单,起到分隔空间、组织空间和墙体保温的作用。在戏楼的地理空间处理上具有空灵通透的特点,戏楼及附属的广场、厅堂、厢房、回廊巧妙融入观演空间。由于建造年代和地形等因素,在处理方式上也有不同。戏楼整个建筑座北面南,建筑整体平面大致呈“凸”字形,面阔三间,进深两进。中国戏楼在建筑上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细部装饰。戏楼自古有戏台、歌楼、歌台的雅称,是专供戏剧演出的场所,世事沧桑,戏楼之上的处处细节透着古风雅韵,文化古迹。且不说戏台前石柱上镌刻的楹联,单是建筑的屋宇、琉璃瓦、壁柱、梁枋、门窗、屏风及其他细小构件上运用的雕刻、彩绘、装饰都显现着无穷的魅力和韵味。戏楼的装饰内容丰富多彩,彩绘多运用青绿彩、土朱单彩,雕刻则有浮雕、透雕等雕刻技法,而且运用彩绘,甚至贴金,洒银,在建筑格局上形成一种灿烂明亮、辉煌大气的整体效果。根据建筑的破损状况进行修缮,使古戏楼基本恢复原来模样。建筑内部依照“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恢复。作为歌舞杂技表演的戏楼,见证了中国地方戏曲种类的融合、交流、发展轨迹。汉剧是石牌的传统剧种,兴于明末清初,根据楚剧的楚调发展的。在古戏楼的梁柱和板壁上,至今仍留有清代乾隆年间以来各地戏班来此演出的一些班名记载。石牌古戏楼是汉剧艺术的育成之地,以汉剧为基本创造京剧。戏楼恢复原样后一楼可以作为展厅,放置一些戏曲的图片。
5 结语
石牌戏楼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是江汉平原地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与建筑技艺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焕发出古戏楼新的生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对石牌戏楼的保护与更新、传承与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不断追求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探索过程。用保护与发展的眼光面对历史建筑改造,合理规划、改造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延续历史文化脉搏,既不能割裂与历史联系,又不能罔顾实际肆意拆建。尊重历史与现实、实行保护与开发,通过适度与适量的规划,让古建筑融入当代,融入生活,融入城市,这将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