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机演变规律及经方的治疗实践
——附验案4则
2020-02-15金劲松
王 刚 金劲松
(1.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51;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武汉43006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已导致较大范围的流行,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制订了七版诊疗方案,且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的重要作用。武汉市中医医院自疫情暴发后共收治近600 位新冠肺炎患者,经过大量临床观察,我们总结新冠肺炎属中医“寒湿疫”范畴[1],病位首在肺卫,继犯肺气、少阳三焦,并随着正气、脾胃虚损而内陷太阴、少阴,其病机演变大致遵循六经传变规律。因此,我们在对本病的诊疗过程中广泛使用仲景经方,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接近91%。现将新冠肺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总结如下,并举验案4则。
1 新冠肺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
1.1 感邪途径 新冠肺炎属“寒湿疫”范畴,从病原学角度新型冠状病毒被证实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这一点与疫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等特征相符。疫病通过口鼻受病,而肺常作为疾病初发的病位,这一点与伤寒不同,伤寒通过皮毛受病,首犯太阳。
1.2 病机演变
1.2.1 邪在肺卫,重视宣散 寒湿疫毒相合,从口鼻而入,始则犯人肺卫,肺卫被闭,宣发失职,症见恶寒高热、无汗、咳嗽、咳声不扬、少痰、舌淡苔薄白润或微厚。邪在肺卫,治宜辛温宣散,常用荆芥、藿香、苍术、羌活、紫苏叶等,如恶寒、泡沫痰明显,宜用小青龙汤解表散寒除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小青龙汤中生麻黄解表,桂枝解肌,表虽在肺卫之外,仍可借用麻黄而宣散肺卫,但不可过用,恐发汗太过,伤及肺卫,导致邪入肺气。邪在肺卫,临床以轻症居多,汗出热退邪除,正所谓“在卫汗之可也”。若卫闭热瘀,症见口渴尿黄、苔黄干燥,治宜宣肺散寒除湿,兼透瘀热,处方以大青龙汤加减。若卫闭湿留阳明,症见下利尿清、苔白中部微厚,治宜葛根汤宣卫散寒、升清止利。肺卫受邪,是治疗的关键点,此期必须坚持以宣肺透邪为要,一旦失治、误治或过度恐惧、劳伤、饮食不节,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就是抗生素的过早、过量使用及苦寒中药的不恰当运用,则易导致正气失守,邪气内攻,盘踞于肺气。
1.2.2 邪入气分,调畅气机 邪初入气分,肺气被郁,宣肃失司,症见午后低中热、咳嗽胸闷、舌苔白腻,治宜辛宣散寒化湿,使微汗而病解,处方以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加减,此“透气转卫”之法。若邪进一步深入气分,瘀热与湿毒相合,症见午后发热、头汗黏腻、咳嗽、痰多胸闷、大便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治宜宣肺清热化湿,处方以栀子豉汤、桔梗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若寒湿疫毒与正气交结相搏,少阳三焦枢机不利,症见口苦咽干、呕恶纳差、寒热往来、舌赤苔黄者,治宜和解少阳、和中化湿,处方以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大枣合三仁汤。此期介于轻症与重症之间,仍然是治疗的关键,进则病重,退则病轻,以微汗、尿转清为疾病向愈的表现。
若湿毒深重,肺气闭阻,症见高热无汗、身热不扬、气喘胸闷、口渴尿黄、舌赤苔黄厚,治宜宣肺清热、解毒除湿,处方以麻杏石甘汤加桔梗、全瓜蒌、枳实等。喘促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大枣泻肺汤。或失治误治,毒邪横逆三焦,逆传心包,蒙蔽神窍,症见谵语神昏、舌赤苔垢腻,治宜通利三焦、化痰开窍,处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菖蒲郁金汤等。这期患者多表现为危重症,也是新冠肺炎炎症风暴高发的阶段,一旦暴发,则容易引起急性呼吸窘迫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此期中医治疗重点在通过宣清和化,达到宣畅气机的目的,否则“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1.2.3 疫毒内陷,重视脾胃 若湿毒内陷胃肠,症见腹痛腹泻、大便不爽、舌红苔中部黄厚腻,治宜清化湿热,处方以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减。若手足太阴同病,症见低热、倦怠乏力、纳差便溏,治宜健脾化湿宣肺,处方以桂枝人参汤合人参败毒散加减。若少阳太阴合病,症见口苦咽干、纳差便溏,治宜和解少阳、温运太阴,处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若寒湿疫毒直中太阴,症见精神萎靡、倦怠无力、纳差、便溏或水泄、肠鸣腹胀、胸闷气短,治宜温脾化湿,处方以理中丸合藿香正气散加减。若老者染病,太少合病,症见无热或低热、四肢不温、嗜睡、精神不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治宜外散太阳,内温少阴,处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疾病的预后。《黄帝内经》中提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仲景《伤寒论》全书时时提及顾护胃气,清代著名经方家陈修园认为整部《伤寒论》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保胃气,存津液。因此扶正气、健脾补肾是本期治疗的关键点。
若内闭外脱,有寒热之分。属热者,症见胸腹灼热、四肢逆冷,治宜通腑泄热,处方以大承气汤加减;属寒者,额头冷汗淋漓,治宜温里散寒固脱,处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龙骨、生牡蛎、干姜。
1.2.4 疾病向愈,肺脾同调 病情至恢复期,肺脾气阴两虚,津液代谢逐渐趋向正常,症见气短乏力,纳谷不香,或大便软散,口干不欲饮,或咽干,咳痰不利,治宜健脾补肺、调和阴阳,处方以炙甘草汤、桂枝汤加黄芪合六君子汤加减。
2 验案举隅
2.1 肺胃同病之新冠肺炎轻症案
王某,男,36岁。2020年1月10日初诊。
主诉:发热伴腹泻5 d。患者于1月5日夜间8时许口服冷牛奶200 mL,后约半小时出现发热、恶寒,体温最高39.5 ℃,伴腹泻,无腹痛,自行口服美林(布洛芬混悬液,5~10 mL/次),并自行口服抗病毒、抗炎药物(阿比多尔片2片/次,3次/d;莫西沙星片1片/次,1次/d),症状未见缓解。刻下:发热,近2日于下午4时左右热甚,体温最高39.3 ℃,恶寒无汗,腹泻,每日水状或糊状便5~6次,恶心欲呕,舌淡苔白中厚,脉浮。血氧饱和度95%;血常规:白细胞7.16×109/L,单核细胞比率5.8%,淋巴细胞比率27.2%;肺部CT提示:双肺磨玻璃样改变;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中医诊断:寒湿疫(肺胃同病)。治则:辛温宣肺,升清止利,和胃降逆。以葛根加半夏汤加减。处方:
葛根20 g,生麻黄15 g,桂枝10 g,白芍10 g,生姜10 g,大枣10 g,炙甘草6 g,生半夏15 g,茯苓30 g。2剂。水煎取汁400 mL,分3次温服,每服间隔2 h。给予氧疗5 L/min。
1月12 日二诊:药后热减,体温最高37.8 ℃,午后热甚,恶冷不明显,头部少许黏汗,大便1~2次/d,糊状便,尿黄欠利,舌淡苔黄白相兼而厚,脉浮。治则:宣肺透热,化湿利尿。予栀子豉汤合三仁汤化裁,处方:淡豆豉6 g,生山栀子10 g,藿香10 g,白豆蔻6 g,生薏苡仁15 g,厚朴6 g,槟榔10 g,滑石15 g,通草3 g,茯苓15 g。5剂。
1月15 日三诊:患者汗出如常,体温降至正常,大便黄软成形,微咳少许白痰,舌淡苔白微厚,脉浮。治则:宣肺化痰止咳。予麻杏薏甘汤加味,处方:生麻黄6 g,苦杏仁6 g,炒薏苡仁10 g,炙甘草3 g,桔梗6 g,茯苓10 g,神曲10 g。6剂。
1月21 日四诊:患者体温正常,咳嗽咯痰明显缓解,饮食、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缓。复查肺部CT:双肺感染灶吸收明显。1月18日、1月20日2次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均阴性。治则:健脾宣肺化湿。予炙甘草汤加减,处方:炙甘草10 g,党参10 g,生白术10 g,茯苓15 g,大枣6 g,橘红6 g,桔梗6 g,生姜6 g。10剂。出院至隔离点观察。
2月5 日电话随访:诸症消失,精神、体力可,饮食、二便调。嘱继续服用上方调理,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为青年男性,饮食不慎后发病,符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寒湿疫毒侵袭,肺胃同病,肺卫失宣,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邪犯阳明,清浊不分,故见腹泻、恶心、苔白厚,即《内经》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首诊以葛根加半夏汤辛温散寒宣肺、升清止利、和胃降逆止呕,加茯苓利湿分消。二诊肺卫得开,汗出热减,余邪留滞化热,湿邪弥漫三焦,见低热、头部黏汗、纳呆、尿黄不利、便稀,续以栀子豉汤透邪达郁,重在宣通上焦,合三仁汤开上、化中、利下,加槟榔、藿香化湿利气,以达三焦通利、气机通调。三诊微汗出、小便利、热退,仍见咳嗽少痰、苔白微厚,是微邪留滞肺气,借用蒲辅周先生用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治疗湿咳之理,再用麻杏薏甘汤宣肺化湿、利气止咳,加桔梗宣肺,茯苓利湿健脾,神曲和中。四诊咳止,舌淡苔薄白,脉缓,为脾虚微湿停滞,予炙甘草汤去阴药(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即叶天士所言“舌淡红无色,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不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凉药”,加白术、茯苓健脾运湿,橘红和中理气,桔梗宣肺防余邪反复。
2.2 少阳太阴同病之新冠肺炎轻症案
刘某,女,44岁。2020年1月8日初诊。
主诉:发热10 d,纳差乏力3 d。患者于2019年12月30日下午5时许出现发热恶寒,测体温38.5 ℃,自行口服阿莫西林胶囊2粒,晨起体温38 ℃,后至社区门诊静脉点滴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3 g/次,2次/d)7 d,并口服抗病毒(奥司他韦胶囊75 mg/次,2次/d)。近3 d热势下降,体温波动在37.3~37.5 ℃之间。刻下:倦怠乏力,低热,体温37.5 ℃,无恶寒,口苦咽干,纳差,大便略溏,每日1次,微咳少痰,舌红苔薄白腻,脉弦缓。血氧饱和度94%;血常规:白细胞3.42×109/L,单核细胞比率5.6%,淋巴细胞比率17.2%;肺部CT示:双肺磨玻璃样改变;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中医诊断:寒湿疫(少阳太阴合病)。治则:和解少阳,健运太阴。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
柴胡16 g,黄芩10 g,桂枝6 g,干姜6 g,天花粉15 g,生牡蛎12 g,炙甘草6 g,茯苓15 g,陈皮10 g,桔梗6 g。3剂。水煎取汁400 mL,分3次温服。给予氧疗5 L/min。
1月11 日二诊:药后热退,体温波动在36.5~37 ℃之间,口苦减,大便溏稀,每日3~4次,气短乏力,纳差,舌红苔白厚,脉弦缓。治则:和解少阳、运脾化湿。在初诊方基础上予以调整,处方:柴胡10 g,黄芩6 g,桂枝6 g,干姜6 g,天花粉10 g,生牡蛎12 g,炙甘草6 g,茯苓15 g,陈皮10 g,桔梗6 g,藿香10 g,炒谷芽45 g。7剂。
1月18 日三诊:患者体温正常,口苦已不明显,大便黄软,每日1~2次,气短乏力,纳食较前增加,舌淡红苔白略厚,脉弦缓。治则:运脾化湿和中。仿理中丸化裁,处方:党参15 g,炒白术10 g,干姜3 g,炙甘草6 g,茯苓10 g,陈皮6 g,藿香6 g,炒谷芽30 g。7剂。
1月25 日四诊:患者精神体力进一步恢复,纳食大增,大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复查肺部CT:双肺感染灶吸收明显。1月22日、1月24日2次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均阴性。治则:健脾和中宣肺。在三诊方基础上予以调整,处方:党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6 g,大枣6 g,陈皮6 g,桔梗6 g,干姜3 g。10剂。出院至隔离点观察。
2月6 日电话随访:诸症消失,精神、体力可,饮食、二便调。嘱继续服用上方调理,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起病以恶寒发热为特征,为疫邪侵犯肺卫,本应宣肺透邪,汗出而解,但因失治误治,苦寒败中,邪气乘虚内陷,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故见发热、口苦、咽干、脉弦等症,太阴脾虚,故见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苔白腻、脉缓。因此治疗以和解少阳、健运太阴为法,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此方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已故伤寒名家陈慎吾先生曾言该条方证病机为“阳证阴转”,即是少阳太阴合病,加桔梗、陈皮宣肺化痰和中。二诊热退,但稀溏便加重,舌苔转厚腻,考虑是药过苦寒、脾土戕伐生湿的表现,因此将黄芩减至6 g,天花粉减至10 g,并加藿香、炒谷芽化湿建中,符合《伤寒论》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中顾护脾胃思想。三诊少阳证除,疲倦乏力,纳食一般,属太阴脾虚证,因此仿理中丸加减化裁,加茯苓、谷芽健脾,藿香芳香化湿,陈皮行气和中。四诊仍以理中丸加陈皮、茯苓、大枣、桔梗和中健脾、益气宣肺善后。
2.3 卫气同病之新冠肺炎重症案
朱某,女,46岁。2020年1月2日初诊。
主诉:发热5 d,喘气2 d。患者于2019年12月27日出现发热恶寒,自行口服连花清瘟胶囊、莫西沙星片5 d,症状未见缓解,于昨日出现喘气、咳嗽。刻下:高热,近2 d夜间体温最高达39.5 ℃,恶寒无汗,喘气胸闷,不能平卧,咳嗽少痰,舌淡苔薄白润,脉浮数。血氧饱和度90%;血常规:白细胞3.18×109/L,淋巴细胞比率18.5%;肺部CT提示:双肺磨玻璃样改变;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中医诊断:寒湿疫(寒湿疫犯肺,卫气同病)。治则:辛温宣肺,蠲饮平喘。予小青龙汤合厚朴杏子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处方:
生麻黄10 g,桂枝10 g,干姜10 g,细辛6 g,生半夏10 g,五味子10 g,白芍10 g,炙甘草6 g,厚朴6 g,苦杏仁6 g,葶苈子15 g,大枣10 g。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3次温服,每服间隔2 h。并给予氧疗5 L/min。
1月3 日二诊:患者药后汗出溱溱,体温渐降至正常,仍喘气胸闷,不能平卧,舌淡苔薄白,脉浮。治则:宣肺蠲饮,平喘止咳。初诊方加桔梗10 g、紫苏子6 g,5剂。
1月8 日三诊:患者体温正常,喘气胸闷减轻,胸背痛,舌淡苔薄白,脉缓。血氧饱和度93%;复查肺部CT:感染灶较前增多。治则:宣肺化饮,通阳散结。二诊方加全瓜蒌15 g、薤白15 g,5剂。
1月13 日四诊:患者喘气胸闷明显减轻,可平卧,偶尔胸背痛,饮食、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缓。血氧饱和度96%~97%;复查肺部CT:双肺感染灶较前吸收明显。1月9日、1月11日2次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均阴性。治则:温肺化饮,通阳散结。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化裁,处方:茯苓15 g,炙甘草6 g,五味子6 g,干姜6 g,细辛6 g,生半夏10 g,桔梗6 g,陈皮10 g,紫苏子6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全瓜蒌10 g,薤白10 g。5剂。
1月18 日五诊:患者微咳不喘,乏力,可平卧,无胸背痛,饮食、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缓。血氧饱和度98%~100%。治则:益气温肺化饮。在四诊方基础上调整,处方:茯苓10 g,炙甘草6 g,五味子6 g,干姜6 g,细辛6 g,桔梗6 g,陈皮10 g,生黄芪15 g。10剂。出院至隔离点观察。
2月5 日电话随访:诸症消失,精神、体力可,饮食、二便调。嘱继续服用上方调理,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平素身体瘦弱,作为社区医务工作者需经常上门接触新冠肺炎疑似病患,由于体质羸弱,不幸染病。首诊恶寒高热、无汗脉浮,属寒毒闭卫、肺卫失宣,喘气胸闷、不能平卧、苔白润,属寒饮伏肺,因此以小青龙汤外以辛散寒毒,内以温肺化饮,合厚朴杏子汤降气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利水。二诊微汗出热退,肺卫闭解,喘气胸闷减轻,在前方基础上加桔梗宣肺、紫苏子降气化痰,桔梗、苏子配伍,复肺宣肃之职。三诊喘气减轻,但出现胸背痛,乃上焦阳虚、寒饮内结之症,即《金匮要略》所言“阳微阴弦”,加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四诊胸痛减轻,肺中伏饮尚留,再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温肺化饮利气,此治根本之法,加陈皮、桔梗宣肺理气,紫菀、款冬花化痰降气。五诊微咳,加生黄芪益气补肺。
2.4 肺肾同病之新冠肺炎重症案
谭某,男,82岁。2020年1月15日初诊。
主诉:低热7 d,喘气4 d。患者于1月8日出现低热,体温波动于37.3~37.8 ℃,伴精神萎靡、纳差,家属自行喂服连花清瘟胶囊3次,症状未见缓解,近4 d出现喘气。刻下:精神差,萎靡倦怠,低热,体温37.5 ℃,喘气可平卧,纳差,小便少,下肢轻度浮肿,舌淡苔白厚,脉沉细。血氧饱和度89%;血常规:白细胞3.20×109/L,淋巴细胞比率15.7%;肺部CT示:双肺磨玻璃样改变;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中医诊断:寒湿疫(肺肾同病)。治则:温肾宣肺利湿。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加减,处方:
生麻黄6 g,细辛6 g,炮附子6 g,茯苓20 g,猪苓10 g,泽泻15 g,白术10 g,桂枝6 g。3剂。水煎取汁400 mL,分3次温服。予氧疗5 L/min,并给予甲泼尼龙针抗感染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甲泼尼龙针20 mg,静滴,1次/d)。
1月18 日二诊:患者服第1剂药当晚约23时头颈部微汗出,第2日晨起体温正常,精神明显好转,喘气稍减;第2剂药后夜间小便约2500 mL,第3日晨起喘气明显减轻,下肢浮肿消退,纳可索食,舌淡苔薄白略厚,脉沉细。血氧饱和度91%~92%。治则:宣肺温肾补脾。在初诊方基础上调整,处方:生麻黄6 g,细辛6 g,炮附子6 g,干姜6 g,茯苓15 g,补骨脂15 g。5剂。甲泼尼龙针继续静滴2 d,前后共使用5 d。
1月23 日三诊:患者精神可,喘气明显减轻,饮食大增,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血氧饱和度94%~96%;复查肺部CT示:感染灶较前稍吸收。二诊方去茯苓,加炙甘草12 g、补骨脂15 g、菟丝子15 g、淫羊藿15 g、枸杞子15 g,7剂。
1月30 日四诊:患者喘气不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血氧饱和度97%~99%;复查肺部CT示:双肺感染灶较前吸收明显。1月26日、1月29日2次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均阴性。三诊方减干姜至3 g,减炙甘草至6 g,加生黄芪15 g,10剂。出院至隔离点观察。
2月15 日电话随访:诸症消失,精神、体力可,饮食、二便调。
按语:老年患者,五脏精气渐损,肾中阳气式微,感邪后正邪交争,肺肾同病,邪势乘虚内陷闭肺,因此表现为低热、喘气;肾气无力鼓动,膀胱气化无力,故见小便不利、倦怠嗜睡。治疗上辛以宣肺,温以壮肾,兼以利水消肿,处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同时给予甲泼尼龙静滴。甲泼尼龙属糖皮质激素,笔者认为按照四气五味来划分,糖皮质激素性味属辛甘酸而温,小剂量激素以辛温为主,起少火生气之功。药后阳气来复,气化复常,见头颈微汗、小便增多,故二诊浮肿消退,喘气减轻,遂去五苓散,加干姜、补骨脂温壮脾肾,乃治本之法。三诊加菟丝子、淫羊藿、枸杞子,合补骨脂为李可老中医肾四味,进一步加强补肾固本之力。四诊诸症减,故在三诊基础上减少炙甘草与干姜(甘草干姜汤)的用量,但仍然维持比例不变,温养后天脾土以养先天,加黄芪益气补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