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智慧型工程企业的建设
2020-02-15向少杰程志辉
向少杰 程志辉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88
当前,科技与工作生活结合愈加紧密,以传统管理信息化为基础,开展智慧型工程企业建设,是实现企业管理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依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电建一公司”),对智慧型工程企业的建设进行研究。
1 智慧型工程企业的内涵和具体实践
安徽电建一公司“智慧”建设主要依托以下内容展开:“一个平台”即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构建统一的组织、用户和权限体系,实现各类信息系统核心数据集成共享、集中展示,打通技术和数据壁垒;“两个中心”即数据中心和文档中心,数据中心管理各信息系统数据库,抽取、提炼、发布公司各类主数据,文档中心通过分布式文件服务器存储并分类管理各类文档,实现文档的授权、共享、推送、全文检索;“四个系统”即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服务系统、基础支持系统。
1.1 “智慧型工程企业”顶层设计模式
1.1.1 坚持规划引领
为支撑和服务“牢牢把握推进大建安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心任务,强化规范管理,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创新活力”的发展思路,安徽电建一公司于“十三五”前期制定了《2016—2020信息化建设规划》。《规划》明确要构建“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四个系统”的智慧型工程企业建设蓝图,提出推动智慧系统全面覆盖电力、非电、国际、高端“四大业务”基础业态,支撑多元化经营、集约化管理,为实现“智慧化安徽电建一公司”的建设目标指明了实施方向、目标和基本架构。
1.1.2 优化组织机构
为有效整合资源力量,安徽电建一公司对部分组织架构实施调整优化,整合科技信息部和原工程管理部的技术中心资源,新调整成立设计中心、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并以此为基础组建技术管理部,履行工程项目技术支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设计管理、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等职能,彰显技术、科技、设计、信息化和BIM等业务定位。从架构上真正意义实现有机整合和扁平化管理,强化了信息化、工业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协同联动,使智慧建设与公司主营的工程建设与服务业务联系更加紧密,为智慧型工程企业建设提供了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保障。
1.1.3 健全标准体系
企业规章制度和标准是界定职责、明确权限和规范流程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协同运作的基石,智慧型企业建设离不开制度标准体系。安徽电建一公司作为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多年来持续完善企业标准,已形成贯穿“设计—采购—施工”全生命期一站式服务和“投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管控的企业标准体系,包含技术、管理、工作等标准4 000余部,全面覆盖电力、非电、国际、高端等各业务和管理各环节领域,奠定了智慧建设的良好管理基础。
1.1.4 规范各类数据
智慧企业的核心目标是决策智慧化,决策智慧化来源于数据的分析挖掘,数据标准化是智慧企业的基础,将为智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决策分析提供可靠支撑。通过行业调研,安徽电建一公司组织内外部专家对主数据进行梳理、规范。在组织架构和用户层面,梳理建立了集团型、矩阵式的组织架构模型,实现多条线、网状管理和员工兼职兼岗,适用性、可复制性强。在公共基础数据层面,对业务领域、工程专业、责任主体单位、相关方、供方、工作分解结构等数据结构进行规范,统一维护管理、发布共享,实现快捷引用、口径统一。在核心业务数据层面,对投标工程、承建工程、承包合同、分包合同、物资和服务合同、关键节点计划、技术方案、费用预算、资金收取及支付等核心业务数据进行采集、抽取、发布,构建核心业务主数据库,供相关信息系统调用。
1.2 业务管理智慧化实践
1.2.1 业务全面信息化
首先,安徽电建一公司建成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和基础支持类系统,构建企业级集成技术架构和底层支持平台,提供企业内部高效沟通、权限和流程统一管控、消息推送提醒、日志记录分析和IT运维支持。
其次,分阶段开展管理信息化和主营业务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办公、人资、市场、财务、资产、党群、标准化、档案、风险、法务、科技管理等。主营业务信息化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计划管理为龙头、合同管理为纽带,实现信息化全面覆盖设计采购施工、投建运工程服务业务链,包括投资、计划、设计、采购、合同、技术、安全质量环境、物资、机械、调试、竣工、运营、维护等[1-4]。
再次,建立决策支持类系统,对企业关键业务进行大数据分析、直观呈现。
1.2.2 推进应用移动化
安徽电建一公司以主流的HTML5混合开发框架进行适配Android和iOS的移动App开发。移动App纳入了企业通信录、邮件收发、业务审批、消息推送等应用和服务,加快沟通交流和审批业务办理,大幅提高全体员工工作效率。同时,将市场开发、新签合同、产值完成情况、资金收支、人资报表等关键业务信息进行统计展示,满足中高层管理需求。
移动应用加强了既有数据的采集、展示、应用,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智慧化水平。目前,安徽电建一公司正在推进费用报销、考勤、请假申请等通用类简易业务办理移动化,推进信息系统主要业务模块HTML5技术改造,进一步强化企业级移动办公门户的建设。
1.2.3 相关方业务协同
积极吸收“互联网+”思想并落地应用。在采购管理层面,实现“互联网+”招采,应用集中采购管理平台,实现供应商、分包商、服务商自主在线办理准入和投标报价。在合同管理层面,建设以分包商用户为主的“互联网+”合同管理平台,分包管理业务在“互联网+”平台和公司内部工程服务系统中交互流转,分包商用户可在线办理投标保证金、分包合同、分包进度产值、工程联系单、分包签证、分包结算等业务,公司用户在工程服务系统接收处理分包商端提交的业务,两端具有实时或定时进行数据交互、审批实时短信提醒、办理信息全程可溯等特点。通过“互联网+”系列应用,实现了与相关方主要业务的在线协作与规范化管控。
1.2.4 大数据在线分析
通过主数据梳理规范,逐步实施内、外部大数据在线分析。对内部大数据分析主要侧重关键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业务办理效率和信息化应用率等方面。例如:市场开发指标分析,可按年度设置各责任主体单位市场开发计划,实时录入投标、中标工程信息,系统自动按年度、责任主体、业务类型等维度进行数据分析、盘点、预警推送,以图形化形式直观展示分析结果;业务办理效率分析,可以找出业务停滞节点和岗位人员,便于业务流程优化和办理效率提升;信息化应用率分析,有利于淘汰或改进低效模块,推动系统完善、提高信息化应用价值。
对外部大数据分析主要侧重行业数据收集对标,例如兄弟单位主要经营指标对比、机组性能指标对标等。
1.3 项目履约智慧化实践
1.3.1 现场人员智能考勤
在火电电源、房建市政和变电类项目中,安徽电建一公司广泛应用智能考勤系统,实现多项目劳务人员实时管控。智能考勤包含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结合智能门禁系统实现现场人员准入、通行、考勤、定位等有效管控,并可同步应用于工资支付、劳务企业和人员诚信管理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多项目智慧考勤数据采集、分析,可动态掌握各类项目不同阶段现场人员、工种情况,为资源调度提供了决策支持。
1.3.2 现场BIM、VR、GIS技术应用
应用BIM进行场地布置、工程算量、全景漫游、方案模拟、安全文明施工策划、二次设计等,通过三维模型立体化展示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建设VR培训系统,利用VR技术实现“亲身体验式”安全教育培训,变传统的“说教式”安全教育方式为智慧化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在路桥、管廊类项目组合应用BIM和GIS技术,在看板以地图形式直观展示项目范围,放大地图后展示项目BIM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展示工程总量、当前进度、结构部件信息和完成情况等,可实现人员与工程建设进程的智慧化交互。
1.3.3 现场安质环管理智慧化
在各项目推广安全质量环境管控手机App,通过App在现场可及时拍摄收集发现的隐患问题或亮点,并可针对问题隐患发起整改流程,实施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闭环管理,规范安全质量环境过程管控、提高实效。在现场重要位置布置智能视频监控摄像头,公司本部、项目部均可通过云端平台、手机实时查看现场情况和留存视频影像资料,加强安全质量环境动态监管,促进安全风险防范。
1.3.4 无人机、机器人智慧运维巡检
在新能源光伏项目中,应用无人机搭载专业热成像镜头和嵌入式控制端进行光伏面板热斑效应检测,配套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不仅能检测光伏组件表面温度异常点,还能清晰地分辨光伏阵列异常现象,大幅提高了巡检质量和效率。
在综合管廊等市政项目中,应用机器人搭载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温湿度等传感器和智能摄像头,沿预置导轨进行智能运维巡检作业,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和视频通过网络传输至后台系统分析,实现自动化巡检和预警。
2 结语
近年来,安徽电建一公司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在智慧型工程企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形成了“1+2+N”(“1”即全面统筹;“2”即推进业务管理、项目履约智慧化;“N”即搭载多项具体应用)等模式经验,对企业智慧化建设具有较强借鉴意义。